(4)、审判的逃避 2:1-3
描述过神对犹大愤怒可怕的日子后,先知便叫他的读者面对他的目的。他的目标并不是要使百姓绝望,而是要他们悔改和顺服。正如亨利马太很恰当地说西番雅“不是想把他们吓得不知所措,而是要恐吓他们离开他们的罪恶”。
要想逃避神的审判,必须做到:
①、向神悔改2:1-2
“不知羞耻的国民哪,你们应当聚集!趁命令没有发出,日子过去如风前的糠,耶和华的烈怒未临到你们,他发怒的日子未到以先,你们应当聚集前来”。
[注释]
不知羞耻的国民, “羞耻”的希伯来文字原意即“因羞耻以致脸色发青或苍白”。“不知羞耻的”也可有不同的译词“不愿受教”(希腊文与叙利亚译本),“不可爱的”(拉丁通俗文译词),“不守法的”(亚兰文译词),“不寻求神的”(参诗84:2;伯14:15;创31:30),“厚脸皮”(斯密斯),“不合神想望,不配受恩典和眷宠的”(加尔文)。
“国民”原文并不是希伯来文选民那字,而是泛指一切的国家,这字本身虽然是复数式,但也可当为单数式使用。在这里不是特指一切列国的国民,乃是特指犹大人,他们被成为“厚脸皮”的人。他们原是属神的子民,竟然不知羞耻地行各种邪淫的恶事,把至高神与各种偶像并列,既敬拜耶和华,又指着玛勒堪起誓,在生活的享用上不仰赖耶和华的供给,却用强暴和诡计,取得财物。在国家濒临亡国的边缘时,不倚靠万军之耶和华,却厚着脸皮地求取曾一再侵犯本国的亚述与埃及的保护。
聚集, 希伯来文即“收集稻草或枝条”。也可作“一起聚集,坚持他们的立场”。摩法特译为“挤缩在一起发抖惊惧吧”。聚集为准备神审判的大日,极早悔改(参珥1:4,2:5,3:11;耶4:5)。指当离开罪的道路,而回到神那里(赛19:22;耶15:19;何6:15;珥2:12)。
趁命令没有发出 原文直译是“在命令还未生出以先”,意思是在那大日执行的定旨,还没有颁发出来的时候。
日子过去如风前的糠, 指审判的日子速速临近。糠就是谷粒的外壳,没有什么用处,只能用火烧掉。因为糠非常轻,即使微风也可以把它吹走。所以象征那些没有信心的生命,没有方向地随风飘荡。在这字的前后,原文不但都有风或狂风的字眼,也是使用在恶人的身上的。“风前的糠”常用来比喻在神审判时,不肯悔改的人将要受神的审判和被弃绝(参赛17:13,41:15;何13:3;伯21:18;诗1:4;太3:12)。
耶和华的烈怒未临到你们 原文直译应是“在神的烈火怒气还未临到你们以前。”
他发怒的日子未到以先 按原文应翻成“在神的怒气还未临到你们以先”。这重复,为的是加强前句语气的紧迫性。这节经文原文是诗歌体裁,因此要注重意境。
烈怒……发怒, “怒”字希伯来文的意思是“鼻孔”,因此含有以鼻孔大力喷气来表示愤怒的意思。“烈”的意思是“燃烧”。
[讲义]
西番雅促请百姓聚集,想要国民作出一次集体的悔改。将命令重复,无疑是强调他的恳求和急切性。倘若国民不赶紧悔改,就会太迟了。耶和华降祸的命令未曾发出之前,仍有机会,耶和华的烈怒未临到以先,怎可再迟延不起来悔改呢?迫切的悔改是绝对需要的,因为神愤怒的日子迅速临近,像糠被风猛烈吹散一样。
[应用]
旧约神的选民不专心爱神,却羞耻地与外邦偶像行邪淫。惹动神的怒气。新约信徒若不专心爱神,体贴肉体(罗8:7-8),与世俗为友(雅4:4;来12:16),有贪心(弗5:5-6)。岂不也是不知羞耻的国民吗?岂能逃避神的审判呢?
以色列民在危难时,不依靠神,却寻求欺压他们的亚述与埃及的保护,神不喜悦。哥林多教会在遇见彼此相争的事时,不在圣徒面前求审,却在不义的人面前求审,同样使神的仆人忧伤,使教会信徒受羞辱(林前6:1-8)。这些都是我们现今教会的鉴戒。
现今,各类的预兆都显示基督再来的日子更近了,要想逃避神威严的审判,必要的途径就是悔改(路13:1-9;太3:7-10;使2:38,3:19)。因为只有向神悔改才能逃避神的烈怒(拿3:4-10)。
②、对神寻求2:3
“世上遵守耶和华典章的谦卑人哪,你们都当寻求耶和华;当寻求公义谦卑,或者在耶和华发怒的日子可以隐藏起来”。
[注释]
世上遵守耶和华典章的谦卑人 “世上”原文所用的,可以指犹大国,也可以作全世界的称呼。“遵守耶和华典章的”原文是“施行他的典章”。“典章”在原文所用的是一个比较广泛的用字,是从“审判”或“判断”的字根而来的。因此,这个字的涵义,是人从神刻在人心的律法,就能自行判断何是使人与神,使人与人,得有正当关系的决定。“谦卑人”所指的,并不是个人的品性,乃是他们的信仰,指离弃拜偶像等恶行,谦卑到神面前悔改的人。用在这里的希伯来字常出现在诗篇内,也是先知们常用来描写虔诚敬拜耶和华的人的,字本身暗示的意思指对神态度方面而不是指对人(摩8:4;赛11:4;伯24:4;诗76:9)。这也是以色列人的别名,以示尊称(诗147:6,149:4)。
寻求 这是原文在本节的第一个字,而且是命令式的语气。全节共使用了三次,全部都用命令式的语气:当寻求神,当寻求公义,当寻求谦卑。按文法上讲这三种寻求,就是上两节呼叫那毫不知耻的国民要聚拢起来的目的。
寻求公义谦卑, 寻求公义是寻求耶和华道德的旨意,并且遵守与实行。寻求谦卑是寻求对神敬虔的态度。他们必须有忧伤痛悔的心(诗51:17,34:18;赛57:15,66:2)。另外,谦卑是在神前的态度,公义是对人的态度。先在神面前谦卑,才真正会在人前公义。
明白了上述各词语以后,就会晓得这句话所劝勉的,不单是在犹大国中仍然遵守神律法的少数忠心的信徒,也是劝勉全世界按良知仍能了解如何使自己与神和与人得有正当关系的人,要寻求神,要寻求公义,要寻求谦卑,以致在神发命毁灭的日子到来的时候,不至于气馁而失去信仰。这信仰是要“施行”来作检验的。
或者......可以 这些字原文只有一个字。这个字固然可以翻成未定的语气,如“也许”,“或者可能”,也有“除非这样,就不能够”的意义。
隐藏起来, 主要的用意是指躲藏(箴22:3)、得到护卫,以致能躲避过灾祸(参诗57篇题注)。西古提人在他们横扫迦南地南部和西部的侵略行动中,并没有包括耶路撒冷;在神的照顾下,耶路撒冷被隐藏,脱离了这次兵险。现在当西番雅受感动,发预言讲到另一次与此类似,但却较直接牵连耶路撒冷的大动乱之际,他不能忘怀因西古提人侵略引起的内心印象。
[讲义]
先知敦促那些已经认识神的人(从他们谦卑顺服神的态度可以证明),当趁神的命令没有发出,神发怒的日子未到以先向神悔改,寻求公义谦卑。如果余民肯寻求神,这样,他们在神最后烈怒的审判临到时,便可以得到隐藏(赛26:20;伯14:13)。虽然有许多人死于巴比伦人进攻的时候,但其他人的性命却获得救助,而有些人则被掳到巴比伦去(王下24:14-16)。神遮蔽或保护他的余民。
[应用]
神应许以色列人,只要尽心尽性地寻求他,就必寻见(申4:29)。当存真诚虔敬之心,来遵行耶和华的典章,他要报答那些专心与他建立关系的人。神永远不会离弃那些信靠他的人(诗9:10)。
罗波安悲惨的一生,是因为“他不立定心意寻求耶和华”(代下12:14),人若不顾神的心意,真是危险。而亚撒王不但自己寻求神还吩咐百姓寻求神,“国中就太平数年,没有战争。因为耶和华赐他平安”(代下14章)。
只有离开罪恶,谦卑自己寻求神,人们还有机会避免神的审判。对于这个沉溺与罪恶,已近垂死边缘的世界,只有一个正确的补救方法,就是“要寻求耶和华,就必存活”(摩5:6)。罪恶的结局是毁灭,但寻求神却必有盼望。遇到难处,要寻求神;遇到心灵上的不安或挣扎,也要寻求神。若有他人正在挣扎中,就当劝勉他们寻求神。
【讲章】《审判的逃避》
一、向神回转
二、对神寻求
2、审判将临到外邦 2:4-15
前大段虽然集中注意力在犹大和耶路撒冷,向他们警告神的日子之迫切临近,但已暗示全世界都要因他们的罪遭受严厉的惩罚。
西番雅从警告犹大,转而预言神同样的愤怒会临到跟她一样拜偶像的邻邦。神是万国之神,对于那些令犹大被绊跌的国家,他们将不会逃脱神愤怒的审判。神既然惩罚犹大,他当然不会忽视其他国家的罪。西番雅从犹大西边的国家非利士开始(番2:4-7),然后转到东边的摩押和亚扪(番2:8-11),再转到南边的古实、埃塞俄比亚(番2:12),和北边的亚述(番2:13-15)。
据史籍记载,非利士地在约西亚作王后期曾为西古提人大肆动掠,西古提人擅长骑术,性好劫掠,为凶暴游牧民族,原居今苏联南部草原;在主前七世纪中叶经高加索移居米所波大米,主前620年左右,沿地中海南下侵入非利士地,直达埃及边境。后与巴比伦及玛代人连手攻打尼尼微。巴比伦战胜亚述后,尽取亚述领土与附庸,于主前587年灭犹大,主前582年进攻并掳掠摩押、亚扪,以东、利巴嫩等地。主前572与568年两次劫掠埃及。本章所预言的各国的灭亡在新巴比伦时代均告应验。
⑴、以色列之西 2:4-7
“迦萨必致见弃,亚实基伦必然荒凉。人在正午必赶出亚实突的民,以革伦也被拔出根来。住沿海之地的基利提族有祸了!迦南非利士人之地啊,耶和华的话与你反对说:‘我必毁灭你,以致无人居住’。沿海之地要变为草场,其上有牧人的住处和羊群的圈。这地必为犹大家剩下的人的所得,他们必在那里牧放群羊,晚上必躺卧在亚实基伦的房屋中;因为耶和华他们的神必眷顾他们,使他们被掳的人归回”。
[注释]
迦萨必致见弃, “迦萨”地处迦南尽南偏西靠海的所在(参创10:19),原先的居民是亚卫人,其后为从迦斐托出来到人所占据(参申2:23)。约书亚曾占取此城(书10:41、42),其后又为非利士人夺回。在分取未得之地的册子上,迦萨分配给了犹大(书15:47),故此犹大支派曾攻取此城和其四境(士1:18),但在士师时代,明显的又已为非利士人夺回(士16:)。当神的约柜被非利士人掳去的时候,神曾使非利士人生痔疮受痛苦。为赔罪起见,迦萨人也献给神一个金痔疮像(撒上6:17)。主前734年,亚述大君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于攻占北方加利利的同时,也令非利士人臣服,并将其像设立在迦萨地非利士人的王宫中。主前722年,亚述的撒珥根王因非利士人的叛逆而再次将之制服,以致非利士人一直向亚述进贡,直到先知耶利米的时代才因被埃及所征服而停止进贡(参耶47:1-7)。在主前332年,经过五个月的围攻以后,亚历山大大帝的军兵终于攻入迦萨,杀戮和毁灭全城。应验了《圣经》。
“迦萨”与“见弃”是谐音,是作者的用心(参弥1:10;结25:16)。见弃是不再有神的看顾,人口灭绝。
亚实基伦 在约帕和迦萨之间的海滨,为非利士人五大城市之一。其历史背景与迦萨相似。
必然荒凉, 指成为荒凉之地,不再为人记得。“荒凉”是无人居住的意思。
人在正午必赶出亚实突的民 亚实突在迦萨之北约十八英里,是非利士人的神大衮的庙宇所在地(参撒上5:1-5),也是非利士人的五大城市之一。“正午”是极热的时候。沿地中海岸的人民,特别是西南端热带地区的居民,午间因为太热都去歇息睡觉了,人在午间赶出亚实突的民,是表示在亚实突人梦想不到到时刻,忽然被攻取而遭驱赶离开了家乡。
以革伦也被拔出根来 以革伦也是非利士人的五大城邑之一,在犹大和但支派的边界上(参书15:1、45、46)。其命运也和迦萨的历史情况相似。他们的主要神是巴力西卜(王上1:2、3),就是新约中常提到的别西卜。“被拔出根来”,正如前述的“见弃”、“荒凉”和“赶出”一样,是指人民被屠杀流放,城被毁坏的意思。“以革伦”与“拔根”也是谐音,同一字根,说明它也必被剪除。
住沿海之地的, 囊括非利士全部的领土,在滨海平原的邦国(参赛9:1;耶47:7;结25:16)。
基利提族, 为非利士人的别名(撒上30:14;结25:16),是非利士人的一个部族。故此,非利士和基利提两族名,在先知书中就常作相对的称呼沿海地区人的名字(参结25:16)。据圣经记载,非利士人出自迦斐托(摩9:7;申2:23;耶47:4),迦斐托可能是革哩底。他们原是野蛮族,曾占据革哩底,以后再移居滨海平原。
有祸了 这是《圣经》最常使用以表达神要降灾祸给人的字词。原文只用一个字,并且是祈使句的语气。其读音已可使读者心寒。
迦南非利士人之地, 迦南即巴勒斯坦,而巴勒斯坦的地名原是“非利士”这一名字演变的。以地理环境而言,迦南确与非利士相提并论(书13:3;民3:29;士3:3)。这里所指的就是迦南南端滨海的五个主要城邑
耶和华的话与你反对说, “与你反对”原文是“攻击你们”神以他的话攻击他们,就是向他们宣告审判和惩罚的意思。这句话在本节有加插的必要,使意义明确,使这预言的信息更加有力。
我必毁灭你,以致无人居住, 无人居住,成为荒凉之地,这是神的刑罚,受咒诅的结果,为耶利米书中常见的(耶4:7、29,9:11,26:9,32:10,34:32,46:19,48:9,51:29)。耶利米的话可概括西番雅的信息;“耶和华因你们所作的恶,所行可憎的事,不能再容忍,所以你们的地荒凉,令人惊骇、咒诅、无人居住……”(耶44:22)。
沿海之地要变为草场,其上有牧人的住处,和羊群的圈, 主要的意义是城市变为荒野,只有可牧羊的草场(参摩1:2;诗83:13),这里只有牧羊人的住处,和羊群的圈,说明荒野的寂静,没有城市的熙攘热闹、人口减少、无人居住。“草场”的原文可作空旷之地;“住处”原文可译为羊棚,也有洞穴的涵义,其字根并有挖掘的意思。
犹大家剩下的人, ,就是那些在神的日子中,躲藏避过了灾难的信徒。或是一小群对神忠诚的百姓,是被神领回故土的人。尽管神说要毁犹大,但他也应许要拯救那“剩下的人”。神要持守他原先跟亚伯拉罕的约,要保守他的后代(创17:4-8)。
他们必在那里牧放 指出犹大的余民要得到非利士人的地为业。
晚上必躺卧在亚实基伦的房屋中 形容犹大余民要安居在原为世仇的敌人的城邑中。
耶和华他们的神 这不单是一种提到神要眷顾百姓的平常说话(参出20:2;利26:13),也是立约的标志——我必作你们的神,你们必做我的子民。先知重申神与以色列的列祖所立的约,必不撇下他们,也不抛弃他们。
使他们被掳的人归回, “被掳归回”也可译为“从苦境转回”(伯42:10),这是神眷顾自己子民的最大恩典,使被掳到外邦的人回到神也许赐给他们列祖的地上。这里重点仍在于以色列民族的复兴。这句话与耶利米书32:37-44节有很大的关联,特别是该段经文的最后一节。
[讲义]
先知预告非利士五个主城的其中四个将被毁灭——迦萨……亚实基伦……亚实突和以革伦;它们是按照从北至南的次序分别被提及。(至于略去迦特城的原因不能肯定,但是绝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该城自从被乌西雅毁坏后(代下26:6),就一直未恢复过来。又或者,只提及四个而不是五个,乃是为了使这一节经文在文学结构上保持对称。摩1:6-8也略去迦特)。
神的宣告是使人恐惧的,它清楚指出,全然的毁灭快要来临!巴勒斯坦的沿海平原将完全无人居住。非利士地,即基利提人所居住的沿海之地,将会人口减少而成为牧放羊群的羊场。这地将为犹大家剩下的人所得;他们都是神从审判中拯救出来的余民(3节)。这些在愤怒的日子里仍然生存的人,他们要拥有那一块原属于他们曾一度憎恨之敌人的土地。余民是他们的神所爱以及关心眷佑的对象;他会看顾及重建他的百姓;犹大将来能够居住在这一个区域,是得到亚伯拉罕之约保证的(创15:18-20)。1948年以色列复国之后,非利士人之地已实际包括在以色列国之内。
外邦人受审判,是以色列民复兴的时机。犹大家历经浩劫,剩下的人不多,但是这余民,要成为民族复兴的核心。犹大家被掳得以归回,甚至可承受非利士人的地业。所以这里不是指耶和华在历史中最后的审判,而是在以色列被掳以后再得复兴,可谓弥赛亚预言。耶和华究竟还是以色列的神,仍必眷顾他们,使他们被掳的人归回。
[应用]
非利士人是神选民的强敌,经常欺压、BP他们。神对非利士人的恶行并非视而不见,乃是他做事有自己的时间(启6:9-11)。到了神判定刑罚的日子,神必毁灭非利士,并使他的选民得以归回承受非利士人的地业。
当我们面对接踵而来的BP和患难时,我们对神要有信心,相信他藉着试验造就我们,并且使他得荣耀。要知道神是公义的,他不会在我们身处患难时忘记我们。公义会使我们在他完美的计划下,在他所定的时间内,拯救我们脱离苦难,并且惩罚那些BP我们的人。
【讲章】《弃绝与眷顾》
⑵、以色列之东 2:8-11
“我听见摩押人的毁谤和亚扪人的辱骂,就是毁谤我的百姓,自夸自大,侵犯他们的境界。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摩押必像所多玛,亚扪人必像蛾摩拉,都变为刺草、盐坑、永远荒凉之地。我百姓所剩下的必掳掠他们,我国中所余剩的必得着他们的地’。这事临到他们是因他们骄傲、自夸自大,毁谤万军之耶和华的百姓。耶和华必向他们显可畏之威;因他必叫世上的诸神瘦弱,列国海岛的居民各在自己的地方敬拜他”。
[注释]
我听见, 这是耶和华的口吻,类似的表达方式也出现在赛37:4,特指神都知道了。
摩押 《圣经》传统认为摩押是罗得的大女儿从父亲而生的(创19:37),而摩押地却在死海东边的南端高原地带。以色列人从埃及出来时,曾打发人去见摩押王,要求借路经过,却未得允许(士11:17)。神也曾吩咐摩西不要去和摩押人争战(申2:9),但摩押王巴勒却雇请先知巴兰来咒诅以色列人(民22-24章)。为这缘故,摩押人不得成为以色列会众的肢体(申3:3-6)。从整个旧约历史来看,在摩押人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征服前,摩押一直都与以色列和犹大为敌。
摩押因与以色列和犹大时世代为敌,所以除本段经文外,以赛亚(赛15-16章25:10)、耶利米(耶9:29,25:21,27:3,48:1-44),以西结(结25:8-11)和阿摩司(摩2:1-3)等先知,也一再的指出摩押三番四次的犯罪,所以必受神的刑罚。
“亚们 ” 亚们人在旧约传统中,认为是罗得的次女从罗得所生的儿子便亚米的后裔(创19:38);因此和摩押人一样,原本是和以色列人有亲属关系的,是以色列不可扰害的(申2:19)。亚们人的住地址死海东北,雅博河东面一带濒近亚拉伯沙漠的地区。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并未挨近亚们人的地(申2:37),亚们人却与摩押人联合雇请巴兰咒诅以色列人,所以被禁止进入以色列的会众中(申23:3-6)。此后,亚们人就一直与以色列和犹大为敌。
摩押人的毁谤,和亚扪人的辱骂, 摩押人的毁谤是常有的,在以色列历史中不乏例证可引(撒下10:4;赛25:11)。亚扪人也辱骂以色列,他们幸灾乐祸,看见以色列遭难就兴奋,在圣经中曾多次提说(士3:12-30,10:4-9、30-36,12:1-3;撒上11章,14:47;撒下8:1-2、12,10-12章;王下3:1,13:20,24:2;摩1:13-15,2:1-3;代下20:1,26:8,27:5;耶49:1)。这是先知十分愤慨的事。当外邦对犹大肆意毁谤抨击,先知就无法忍耐下去。
自夸自大, 原意为扩张他们的口肆意夸大(参结35:13;俄12章;赛37:23)。
侵犯他们的境界, 他们侵犯犹大的境界,为扩大自己的疆土(参摩1:13;赛15:4)。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说, 这带着无上权威,所以这话必定应验,是千真万确的,决不更改。“万军之耶和华”这词在全部旧约《圣经》中,出现将近三百次。最多使用这词的先知是以赛亚。耶利米、撒迦利亚和玛拉基。原文的含义是与统领天上的众天使有关,是表明神的权能的。
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 原文只有两个字,直译是“我活着”。神长远活着,有生命的权能,神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就指着自己起誓(来6:13)。这是最严正的话。
摩押必像所多玛,亚扪人必像蛾摩拉, 摩押和亚扪人是罗得同他儿女从罪恶之城所多玛和蛾摩拉灭顶之灾逃出来之后所生的后代(创19章)。非常讽刺的是,摩押和亚扪也象神惩罚那罪恶之城一样,成为永久的荒地。所多玛与蛾摩拉二城的鉴戒,一直是圣经引为最大的警戒(申29:23;赛1:9,13:19;耶23:14,49:18,50:40;哀4:6;摩4:11;太10:15;路10:12;罗9:29;彼后2:6)。
刺草, 是某种杂草,丛生浓密,足可躲藏歹徒,同一个字出现在箴24:31。此处象征人口骤减,该地成为荒废,不能长与人有益的东西。
盐坑, 盐常象征着荒凉与毁坏(申29:23;耶17:6;伯29:6诗107:34)。盐坑在死海附近,有许多盐碱,无法滋生草木,成为永远荒废之地。
我百姓所剩下的,我国中所余剩的 这是神应许施恩与其选民的表示:在犹大和耶路撒冷因罪而遭受神的刑罚以后,仍将有余民。
必掳掠他们必得着他们的地 不但有余民归回,且要得着他们的仇敌摩押人和亚们人之地为业。犹大马加比击退亚扪时,以及亚历山大占领摩押时,部分成就了此预言。
骄傲 指目中无人的狂妄,不把神放在眼中(参赛16:6;耶48:29)。
自夸自大 指张口夸耀自己。
显可谓之威, 籍着使他们的地荒废,居民灭绝等事,神向他们显示他的威严和权能之可惧可畏。耶和华有极大的权能,有至上的权势,也是令人肃然起敬,甚至惊惧恐怕的(参诗66:15,89:7,96:4;玛1:14)。
他必叫世上的诸神瘦弱, 指神使偶像的敬拜成为无有,“瘦弱”指假神的虚妄、无能,也可译为消灭。
列国海岛的居民 这词语在先知书文学中,是用来表示全世界的人的意思(参赛41:1,49:1等)。
各在自己的地方敬拜他, 这话不单指全世界人都要敬拜神,也表明再不必上耶路撒冷去敬拜,乃是各在自己的地方,以心灵和诚实敬拜神(参约4:21-24)。
[讲义]
西番雅从西边的非利士,转向东边的两个种族摩押和亚扪,他们都是罗得儿女的后裔(创19:30-38),所以他们与犹大有学血缘关系。这两个种族的罪,是他们对神的百姓在话语上的敌意(毁谤……辱骂……自夸)。这两个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以色列的仇敌。摩押王巴勒企图用巴兰的咒诅来破坏以色列民(民22章),为此缘故神宣告要毁坏她(民14:17)。在士师时代,摩押和亚扪两族都不断企图使以色列屈服(士3:12-14,10:7-9,11:4-6)。扫罗和大卫都打败过亚扪人(撒上11:1-11;撒下10:1-14),而约兰和约沙法也曾击败背叛的摩押人(王下3章)。其他先知也特别提及摩押和亚扪傲慢地侵入犹大的边界,并嘲笑他们的远房亲戚犹太人(赛16:6,25:10-11;耶48:29-30;结25:1-3、6;摩1:13)。
随着神的控诉(番2:8),他宣告他的惩罚(番2:9),他一连使用“必”这个词两次来加强他的语气。全能的神发出一项严肃的誓言说,那些傲慢的欺压者将必像所多玛和蛾摩拉,这是在他们祖先罗得的日子里,神所毁灭的两个重要城市(创19:23-29)。他们的地将从他们收回,并且成为只生刺草的不毛之地,而其上更会布满盐坑。摩押人和亚扪人将为犹太人所支配,而犹大人的余民将拥有那一些区域。
摩押和亚扪的罪是因为他们骄傲(参赛16:6,耶48:29)。这可以从他们自夸自大,毁谤神的百姓而得到证明。再一次控诉后,神宣告对他们的惩罚。耶和华必以他的能力审判他们,并且毁灭他们的所有偶像。然后,先知作出另一个陈述,是要等到将来才实现的。在千禧年中,列国的百姓各在自己的地方敬拜真神。当基督在地上作王统治时,一切偶像敬拜都被清除,这样便打开了普世敬拜之路。
在这一段里(番2:8-11),先知用了一个三重的论据,来重述他的信息;这些论据就是:审判的理由(2:8、10)、审判的性质(9节上、11节上)、以及最终祝福的预备(9节下、11节下)。
[应用] 《如何面对毁谤》
一、要安静(赛51:7下)
二、要喜乐(太5:11-12)。
三、要交托(诗37:5)。
四、要端正(彼前2:12;彼前3:16;林后6:3)
五、要善劝(林前4:13上)。
⑶、以色列之南2:12
“古实人哪,你们必被我的刀所杀”。
[注释]
古实人, 古实人是含的儿子古实的后裔(创10:6;代上1:8)。这些人民居住在上尼罗河的地区(即今天之埃及的南部,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的北部)。因古实常与埃及联盟,故圣经常将埃及与古实相提并论(赛20:3-5;耶46:8-9;结29:9-12)。埃及于主前七世纪初叶由古实人统治,此处的“古实人”指埃及人,因埃及曾屡次侵入以色列境内,并掳去其民。
被我的刀所杀, 原文直译应作他们必为我的刀剑所杀戮。“刀” 象征神审判的工具(参赛27:1,34:5,66:16;结21:9-16)。耶和华审判埃及的刀就是尼布甲尼撒,在主前605年于加基米施击败法老尼哥。以后在525年由波斯再予以打击,才使埃及一蹶不振。
[原义]
古实人是犹大所认识最南边的民族。因为西番雅讲到古实的说话很少,人便奇怪先知为何要提及他们呢?西番雅提出古实的目的,只是想把他论点的范围,伸展至极限而已。古实诸王一直支配着埃及,知道他们在主前670年被亚述王以撒哈顿打败为止。犹大的亚撒王也曾打败由谢拉所率领而威胁到犹大的古实远征军(代下14:9-13)。神对古实人的审判是这样,他们好象所有以色列的敌人,将在战争中被杀。这预言的应验,最低限度有一部分,由尼布甲尼撒所带领的巴比伦军队实现了(结30:4-5、9)。既然巴比伦人是神的器皿,于是神称攻击者的刀为我的刀。
[讲章]《神的工具》
一、激动工具帮助
二、兴起工具管教
三、利用工具造就
⑷、以色列之北 2:13-15
“耶和华必伸手攻击北方,毁灭亚述,使尼尼微荒凉,又干旱如旷野。群畜,就是各国的走兽必卧在其中,鹈鹕和箭猪要宿在柱顶上。在窗户内有鸣叫的声音;门槛都必毁坏,香柏木已经露出。这是素来欢乐安然居住的城,心里说:‘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没有别的。现在何竟荒凉,成为野兽躺卧之处!凡经过的人都必摇手嗤笑她。”
[注释]
亚述, 是米所波大米平原的一个古代的强国,也是当时的强权,他们到处侵略。亚述一度称霸地中海世界,与另一古国巴比伦争霸世界。亚述好战,巴比伦则较重文化。亚述在巴比伦以北,气候寒冷,地势多山,一至致力寻求温暖地带和不冻港口。主前1100年其影响了已随亚述大军越过幼发拉底河而达地中海,并在主前十世纪向北、向东扩展,征服了气候温暖的巴比伦。撒缦以色五世为王时,亚述势力侵入巴勒斯坦围攻撒玛利亚城,主前722年,北国首都沦陷,居民被掳。
从亚伯拉罕到大卫时代,巴比伦国势远较亚述强大;但自大卫以后希西家与玛拿西作犹大王时,亚述在尼尼微诸王的经营下,国力远超巴比伦;但到了约西亚王和先知耶利米、以西结、哈巴谷及但以理时期,巴比伦复起,称霸于世,并于主前612年攻取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
尼尼微, 曾是一城之邦,为亚述帝国的首都。在犹大国度东北约550英里处,旧约《圣经》认为此城为宁禄所建造。在尼尼微遭毁灭之前十年做出沦陷的预言,实在叫人难以置信。尼尼微是古代近东文化、科技和名胜的中心。那里有大型图书馆、建筑物和庞大的灌溉系统,并由此产生了城市绿地。其城墙有九十六公里长,三十公尺高,超过九公尺宽,并有一千五百座塔型要塞。这样一座大城被彻底的摧毁了,难怪在历史上它的存在一直是个问号。直到十九世纪,考古学家费了很大工夫,才发现它的遗址。
那鸿书和约拿书,都有讲述尼尼微的事。那鸿书将尼尼微的遭罚,描绘得跃然纸上的非常生动。
又干旱如旷野 主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曾在离尼尼微故址不远的亚尔伯拉打了个着名的胜仗,而当时他却不知曾有尼尼微的存在,可见尼尼微在那时已成了旷野。
群畜、就是各国的走兽,必卧在其中,群畜是指驯服了的动物;走兽是指尚未驯服的野生动物。 “各国的走兽”应译为各类的走兽,“国”是指众多、是成群的意思。意思是各种各样的走兽和牲畜,都将躺卧在尼尼微已干旱如旷野的废址上,不受到任何惊吓,可想尼尼微的荒凉之景象是如何了。
鹈鹕和箭猪要宿在柱顶上, “ 鹈鹕”是食鱼的,不常在干旱之地,居在荒野。“箭猪”这种野生动物只出没在荒凉之地。两者均属不洁的动物。“柱”在原文是指曾有雕刻的殿柱或宫柱,现已残断,成了不洁动物的住处。
在窗内有鸣叫的声音 即殿宇残破,已为鸟栖的所在。
门槛都必毁坏 门槛原文可译为“柱梁”。“毁坏”的原文是“斑剥”。
香柏木已经露出 亚述人曾将黎巴嫩的香柏木运到尼尼微,作为建筑宫殿的根基。现在香柏木已经露出,表明是根基显露,残毁不堪。
这是素来欢乐安然居住的城 原文的诗句在此应分为两行:这原是那欢乐的城,本无忧虑的住在其中(参赛32:9、11)这是指出它只求自己的舒适,对世界完全没有责任感。
心里说,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没有别的, 原文也是两句诗:在他心里说,只有我而没有别的。这是指出尼尼微的自我中心,不顾他人的死活;整派帝国主义的思想。尼尼微一直处于优越的地位,外邦都来进贡。所以尼尼微可以这样骄妄,惟我独尊,目空一切。
现在何竟荒凉,成为野兽躺卧之处 原文直译应是:它怎样成了荒废,变为野兽躺卧的所在?
凡经过的人都必摇手,嗤笑他, 表示极度的鄙弃和蔑视;也表明憎恨与怒气,并把它当作笑柄。“摇手”乃侮蔑的表示,实际为紧握拳头,咬牙切齿地咒骂。“嗤笑”的涵义是讥讽和厌恶的意思。
[讲义]
虽然亚述位于犹大的东北方,但西番雅却指他们好象是在北方的人似的,因为从该区出来的侵略者,都是沿着弯月沃地向西进发,然后折向南边继续前进。西番雅预告神会毁灭亚述,并且使亚述的首都(一个以难被攻陷而闻名的城市)尼尼微变为荒废之地。
说过亚述被毁灭的事实后,西番雅就详细叙述该国在完全灭亡后,它在地理环境上所回复的原始状态。先知说,野兽将在该城找到它们的住所(卧在),一个繁华城市的喧嚷声音已被野兽和雀鸟的鸣叫声代替了。令人有点毛骨悚然的是猫头鹰将宿在柱顶上,并在荒废了的建筑物之窗户内鸣叫。房子的门槛都必毁坏,只剩下瓦砾碎石。放在精巧的墙里和被天花遮盖的香柏木横梁,因着士兵搜劫房屋的缘故,将会露出来。
尼尼微毁灭的图画,照着先知反覆诉说的已经完成;虽然该城在外表看来似乎相当安全,但到最后,她仍是蒙羞的。她的王心里傲慢,因为以为她是难以被人攻陷的。众人皆知她是一个欢乐的城,因为居住在其中的人都觉得她绝对安全。
玛代和巴比伦人在主前614年开始攻击外围的城墙;起初尼尼微人还可以抵抗。但是,攻击者施诡计,假装攻城草率,使尼尼微人战意松懈,后来又加上一场大自然的灾难(洪水),于是两者结合起来,便叫攻击者获得最后的胜利。尼尼微城在预料不到的情况下被攻陷了。因着她的敌人,该城再不能夸言欢乐了,而后来所有看见它的废墟的人,都会嘲笑她先前的高傲。神使尼尼微城神奇地攻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