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忌,是扭曲的认知
作者:主微仆Jxy
2025-01-20  

 

经文:箴言14:30

(箴言14:30)心中安静是肉体的生命;嫉妒是骨中的朽烂。

自古以来,妒忌就与人类复杂的情感共生,它不仅是简单的情绪反应,更是深层的认知扭曲变形。

“既生瑜,何生亮?”是周瑜扭曲的认知。不是妒忌选择了人,而是人选择了妒忌,选择的背后隐藏着个体对于自我价值和外界关系的错误认知。

首先,妒嫉并非品德问题,它是比来比去的顽疾。

当看到别人拥有我们渴望的东西时,我们妒嫉的情绪如癌细胞一样悄然滋生。这种情绪的产生,并非源于道德的缺失,而是源于我们对自身位置和他人成就的比较。

我们常问自己:“为什么他有而我没有?”这种比较,实际上是对自我价值和成就的错位的认知评估。我们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而妒嫉则是这种评估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

原本,我们可以守好本位,以自己所有的为足。

其次,妒嫉的产生也与我们对独立性的扭曲认知有关。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生和生活,自我价值不应该通过与他人的绑定来体现。如果某人的价值感依赖于与他人的比较,那么这种价值感本身就是脆弱的。

在这里妒嫉扮演的角色提醒我们,我们可能过于依赖外界的认可和比较来定义自我。这种依赖性,使得我们在面对他人的成功时,更容易感到不安和妒嫉。

最有效的应对妒嫉的方法,是切断自己和妄想的关联,切断自己和他人毫无意义的思想内耗。

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模式,学会独立于他人之外来评价自己的价值。当我们不再将自我价值与他人比较,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时,妒嫉的情绪自会减弱。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价值不该由他人定义。当然,我们也不该无端评价别人的价值。

妒嫉,是扭曲的认知,它反映了我们对自我价值和他人成就的比较。通过改变认知模式,我们可以减少妒嫉的情绪,更加平和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这不仅是情绪管理的技艺,更是生活的底层逻辑。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当我们不再仰人鼻息来评价自己,我们就能欣赏独特的自己,也能客观正视他人的成绩。不再妒忌,而是见贤思齐,将酸酸的情绪转化为向上的动力…

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