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主”与“上帝”到底哪个更好?
作者:张远来
2018-11-18  

引言:

港澳台翻译的属灵书籍常以“上主”一词代替了大陆信徒习惯性的称谓“上帝”,很多信徒由此担心这样的称谓是否合适。“上主”与“上帝”到底哪个更好?

圣经中上帝的称谓

上帝主要有以下称谓(名字):

以罗欣 (Elohim)

Elohim 是一个希伯来文的众数字。这字在旧约使用了超过二千次,表示上帝独一而包含一切,形容上帝的完全与超越一切。在神学生常以三位一体形容。

主 (Adonai)

「主」这名词在希伯来文是 Adonai (Adhon 或 Adhonay),在旧约中用了 449 次,其中 315 次是和耶和华的名一起使用的。Adonai 的意思应该是「一切的主」,或「至高的主」

耶和华 (Yahweh)

「耶和华」(希伯来文 Yahweh)是翻译自一个四个子音字母的希伯来字 YHWH。这字原初的写法是没有元音的。正确发音今已不详。一些英文译本,曾将这名译为 Jehovah ,但大部分现代英文译本都将这字译为「主」(Lord)。犹太经学者一般都将这字读为 Adonai ,而不按正式发音将YHWH 读出,这是对这个立约的名字表示尊敬。

这个名称(在旧约中总共享了 6,828 次),形容上帝是“自有永有者”(出3:14-15),是独一而自存的上帝。

另外,圣经中还有七个特别形容上帝属性的上帝的别名:

1.耶和华以勒 Jehovah-Jireh(创 22:13-14)──耶和华必有预备

2.耶和华尼西 Jehovah-Nissi(出 17:8-15)──耶和华是我旌旗

3.耶和华沙龙 Jehovah-Shalom(士 6:24)──耶和华赐平安

4.耶和华拉法Jehovah-Rapha(出15:26)──耶和华是医治你的

5.耶和华若业Jehovah-Ra-ah(诗23:1)──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6.耶和华齐根努Jehovah-Tsidkenu(耶23:6)──耶和华我们的义

7.耶和华沙玛Jehovah-Shammah(结48:35)──耶和华的所在

这些“别名”严格来说并非上帝的名字,而是对上帝属性的描述。因而唯独上帝具有这些完全的属性,因此,它们也是对独一上帝的代称。

中文圣经对Elohim主要译为“上帝”,或者“神”,英译本则一概译为God。YHWH一次中文圣经全都译为“耶和华”(英:Jahovah)。汉语神学曾经对Elohim即God有关“上帝”与“神”的争论已经结束,现在汉语神学比较倾向于用上帝代替神的称谓,但有争议的是:“上主”这个新造的名词之称谓是不是比“上帝”一词更能贴近Elohim即God原本的意思?

何为“上主”与“上帝”之说

在圣经的原文中,上帝有很多名字,分别表达上帝属性的不同层面。比如,雅威代表了上帝的永存与自存;主代表了对上帝之主权与人之关系的形容。在汉语语境中,对至高无上之主的称谓在传教士来华传教,在翻译圣经的过程中就颇折磨人的思想了。有的版本直接把耶稣之道成肉身翻译成“道”,有的翻译成圣言。有的强调要称呼雅威为上帝,因为帝代表了最高的权威。但问题是还有天帝,皇帝等等,容易让人误以为上帝是其中的一位。有的则认为应该翻译为老百姓更加容易理解的神,这样老百姓就知道耶稣或者雅威是神了。但问题是,老百姓心目中也有很多的神,耶稣会被他们误以为是其中的一位。但没有更为合适的称谓,最后达成妥协,凡是称呼上帝的地方也可以称呼神,凡是印刷的圣经,每逢“神”的地方就空出一个空格,表示与上帝同意,也方便了上帝版本和神版本的圣经可以有一样的版面。

无论是“上主”还是“上帝”都是代表对独一永生之神的称谓,将YHWH译做「耶和华」是对十六世纪初期开始。毋拘,后来发现此个译法无妥当,所以近来的英文圣经译为” the LORD”,现代中文圣经和现代台语圣经译做「上主」 ,这一点无论是在拉丁文Deus,还是英语God,或者the LORD都已经没有争议了,基本都能说明上帝独一无二,自存自立的属性。但在中文里,至少需要三个,甚至更多的翻译来表达God一词的称谓:基督新教译为“神”和“上帝”,天主教译为天主。

但无论是“上帝”、“神”、还是“天主”都无法表达出旧约所描述的上帝的完全。因此,有关上帝的称谓在汉语神学中争执放下了,但探讨一直在继续着。特别是当教会逐渐考虑天主教与基督新教的和解时,就需要从圣经人地名的翻译到称谓上力求可能性的统一。到底哪个汉语词汇更能精确表达God的称谓?近来,汉语神学最为认同的称谓就是“上主”了。

汉语神学中God的称谓演进

上帝

“上帝”之称谓确实有着其语义上的缺憾。所谓“帝”并非表达独一God的专有名词,中国古汉语原本就有“上帝”一词,意为“天帝”、“天神”。据康熙辞典解说:《说文》谛也。王天下之号也。《尔雅•释诂》君也。比如,尧帝。《疏》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说明“帝”却有“天”的含义。因此,圣经翻译者把God叫做上帝,即至高无上的那个“帝”。让人明白了上帝无比尊荣的地位。但其表达了权力之高,并不一定能说明God的独一、自有永有、全能及其属灵身份,让人误以为上帝就是比皇帝还要大一点的帝。

首先使用上帝一词形容God的是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在其基督教释义之翻译着作《天主实义》 中,将“天主”与中国儒家经典《中庸》《诗经》《易》《礼》中的“上帝”相互印证,说“吾天主即古经书所称上帝也,……历观古书,则知上帝与天主,特异以名也”。利玛窦的意思并不是要用“上帝”来翻译,但这个词语迎合了本土的语境,不胫而走,很受欢迎。天主教内部就基督教中的“天主”与中文原来语境中的“上帝”是否可以如此类比展开了辩论,18世纪中叶,教宗本笃十世发布圣谕,禁止使用“上帝”的称号。天主教于1968年出版的思高本译为“天主”,将指一般神明的地方仍然译作“神”。

天主

16世纪末明朝末年,天主教耶稣会的利玛窦将基督教传到中国,1584年十诫译为中文,称为“祖传天主十诫” ,又着书《天主实义》,这是“天主”译文的来源。圣经中的“天”是耶和华的居所,“主”是对耶和华的另外一个称呼,顾名思义为天主。 “天主”是明朝天主教传入中国时普遍性的称谓。称谓应该比“上帝”更贴近God的属性。明代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的《天主实义》就对God的称谓有着缜密地考究,最终创造了“天主”一词。《天主实录》(1630年出版)是罗明坚用拉丁文所着,利玛窦等翻译成中文时,就对God之称谓做过语义学及神学性的思考与诠释。最终创造天主一词,可谓煞费苦心了。天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对至高者的观念。主代表了天界的主宰。即符合神学的处境化,又表达了God之崇高。但可惜的是,这个词汇之所以不被基督新教接受也是因为它很容易被误解,而被人视God为冥冥天界中的一位统治者,而缺少了人文与爱的气息。

1807年基督新教传入中国内地,传教士马礼逊即开始着手研究汉语语境中的上帝观。1823年马礼逊出版《圣经》的第一本完整的汉译本,将God在地方译为“神”,有的地方译为“天”,有的地方译为“神天”,这是另一个译文“神”的正式出场。

1843年,英美传教士重译《圣经》,英国传教士坚持使用“上帝”,美国传教士坚持使用“神”,后来这成为双方中断合作的一个原因,各自出版自己的中文翻译。

1887年-1888年,在《万国公报》上若干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发表一系列文章,辩论“上帝”与“神”的翻译问题 ,赞同使用“上帝”的意见基本承接了以前利玛窦的意见,认为中国文化里的上帝与基督教的独一神即使不是一回事,也是大有可比之处,他们都是至高之神,不是地方神明,用“神”可能与中国的众多神明误会。赞同使用“神”的意见认为原文的Elohim/Theos是个属类词(generic name),本身有一般神明和耶和华神的双重的含义,用神来翻译颇合原意,上帝一词与皇帝颇多关联,可能会有误解。

1919年,英美传教士再次联合翻译《圣经》,就是现在仍然最通行的《和合本》,表示联合之意。这个译本同时出了两个版本:上帝版和神版,除了上帝/神的称呼,完全一样。神版将Elohim/Theos译为“神”,上帝版将指耶和华神的地方译为上帝,将指一般神明的地方译作“神”。为了排版的方便,神版在“神”前面加一个空格,以便与上帝版使用除此以外同样的排版。(这个空格不是为了敬畏神而加的)。

但“神”一词固然很容易被一般老百姓接受。因为人人都有神的观念,哪怕你是无神论,你若没有神原本的观念,就不会弄出一个“无神”的概念了。但神用的太泛滥了,中国人认为什么都是神,就让God的独一无二难以表达了。

上主

“上主”应该说是上述几个对God称谓中最能表达Elohim即God本身的意蕴了。所谓“上主”是就连《汉典》都没有收录的词汇。但两个字组合起来,就非常能说明God的意义——至高无上的主宰,非常符合上帝的属性Almighty God。即表达了God以罗欣 (Elohim)之至高无上的特征,又表达了其为主 (Adonai)的主宰性,表达了这位God是与人有关系的“主”,两个字汇放在一起就表达了耶和华 (Yahweh)的独一性。因此,尽管不完美,上主却是汉语语境中表达God之称谓相对更完美的称谓了。它能离开让人想到上帝的崇高、独一、庄严及与你有关系的特征。因此,港澳台汉语神学界选用“上主”一词显然是经过了多年深思熟虑的。

不完美中的完美,在包容中寻求进步给予接纳显然,无论是“上主”还是“上帝”;是“神”还是“天主”在我们的心目中都同时指向一位与我们有关系,创造而救赎我们,关切、关爱而审判我们的救赎主。祂原是我们的源头,我们都是祂的子民。但同样,无论是那种称谓,都不足以表达圣经说描述的那位God的无限和完美和完全。除了上帝以外,没有完全者。文字和语言也是不完全的,用不完全的文字永远无法表达对完全之主,独一之神的终极描述。无论是上主还是上帝,还是神,都无法足以表达至高无上者的威严与丰富。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灵要有上帝的位置,要让上帝超越概念地与我们同在,在我们里面,我们也在祂里面。上帝没有给我们完美的称谓,就是要我们在不断追求灵性的长进中,不是在概念中理解,而是在生命中经历。但另一方面,文字已经不够完美了,因此,我们更需要用更为贴切的语文来表达上帝之存有。不是为了我们本身的理解,而是为了更美的见证。在不完美中寻求更完美,在包容彼此的语言习惯中寻求进步与贴切。

如此看来,“上主”与“上帝”哪个称谓更好?我们需要尊重彼此的习惯,在这个God本身都不介意的称谓中,如果追求不完美中的完美,在包容和妥协中寻求进步的话,上主在当下的汉语语境中显然更能表达希伯来文之Elohim和英文之God的原本意涵。汉语世界的基督徒若这能接受这一称谓,显然是汉语神学处境化思考的一大进步。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