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神学是对信仰的解释,与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信仰包含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一是救恩,二是知识,二者缺一不可。救恩是指人藉着耶稣基督与上帝恢复和好的关系,而知识关系到人对福音的正确理解。在教会中,基督徒们了解了基本要道,藉着洗礼成为上帝的儿女,拥有了新生命,开始了新生活。然而不管是在信仰崇拜还是社会生活中,基督徒关于信仰还是会遇到许多问题。
比如基督徒偶然听两个不同的牧师分享同一段经文的时候会听到两种不同的观点,此时他/她就会比较,究竟哪种观点比较正确;又如信仰“QNS”的人于2014年在山东招远制造了血案,而且这一邪教竟然打着基督教的旗号,给很多不了解基督教的人带来一定的混淆。但是基督徒必须要清楚这邪教的观点错在哪里,以及如何来宣讲正确的基督教信仰知识。
回应上述的问题就需要弟兄姊妹们学一点神学,要知道关于信仰的正确知识从哪里来。在遇到信仰问题时,我们要知道可以运用哪些神学工具来帮助解答这些问题。
二、启示的教义
基督徒相信人关于信仰的正确知识,尤其是对上帝的认知和言说(神学)完全来自上帝的启示。这是因为基督徒相信上帝是一位无限的、超越的上帝,有限的、受造的人靠着自己的能力是无法完全掌握关于上帝的知识的。
此外,由于理性--人认识事物、判断和推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受到人之堕落的影响,这也使人无法建立关于人和这个世界的终极真理,更不用说来认识这样一位超越的、永恒的上帝。上帝的超越性根本体现在上帝的不可知性,上帝的超越性指向了上帝与人之间无限的、本质的差别。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启示来言说上帝、辨明信仰。
什么是启示呢?启示的希腊文是apokalypein,意思是揭开、揭示。借着启示,以前被遮掩的知识得到了展现,以前模糊不清的知识得到了清楚说明。基督教所说的启示就是指三位一体的上帝选择向世人展示他自己。
例如,圣经《启示录》这一卷书名中“启示”的意思就是把人和世界的未来用象征文学的手法提前揭示出来。圣经肯定了启示的必要性,也向我们描述了三位一体的上帝如何向以色列民、向后来的外邦人启示他自己的事实。但我们需要对启示这一观念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分析。
根据基督教神学传统,我们把上帝的启示分为两种:一般启示和特殊启示。
一般启示,有时也称自然启示,是指我们通过自己的理性、直觉和良心来认识上帝的创造和眷顾作为,进而得出的有关上帝的知识。我们在圣经中可以找到关于一般启示的经文依据。
例如在《诗篇》19篇12节说:“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此处的经文描述的是受造之物自身承载着上帝创造的知识信息,人可以通过上帝的创造来认识上帝的作为,来赞美上帝的大能。
保罗对一般启示有着更清楚地说明:“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上帝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言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1:19—20)。
这段经文在说,上帝已经把人能知道的有关上帝的事情显明在人的内心,而且是“明明可知”的,是透过上帝的创造就可以晓得的,据此人不能以不知道上帝的“永能和神性”作为推脱自己罪责的借口,就是在那些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身上,也有上帝所赐的本性和是非之心,让人可以分辨善恶,认识到自己应该恒心行善(参罗2:14--15)。
进一步来说,保罗的这两段经文也指出了一般启示的特点,即普通的人,不论是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可以拥有关于上帝的一些知识(尽管非基督徒知道的会少一些,会模糊一些)。
因此,我们把通过一般启示来推理有关上帝的知识这一进路称为自然神学。通常我们可以借助人的理性推理能力、借助大自然的井然有序以及受造之物的美感这几个方面来认识上帝。然而同时我们要指出一般启示的局限性。除了人自身的有限之外,人的认知能力也受到堕落意志的影响,所以人靠着一般启示不能清楚认识上帝,也无法进入上帝给人类预备的救恩。这样人就需要一般启示之外的另一种启示。
特殊启示是指上帝以特别的、超过寻常人理解的方式将自己向世人启示出来,是人只有在圣灵的帮助下以信心才能领受的启示。
特殊启示包括上帝在特定处境中发出的言语和采取的行动,就如上帝在历史中通过先知向以色列民传达自己的旨意,又以自己神性的大能多次拯救以色列民族脱离各种灾害和仇敌。
当然最大的特殊启示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只有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1:18)。为了拯救世人,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亲自披上血肉之躯,成为活在我们中间真实的人。成了肉身的基督就是那看不见之上帝的像,他把恩典和真理带给了世人,又藉着自己的十架牺牲和死里复活,使罪人得以与上帝和好,得到永远的生命。简单地说,上帝是通过自己带着权柄和能力的道来启示他自己。
按照神学家卡尔巴特的观点,上帝是通过成了肉身的道--基督,通过成为文字的道--圣经,以及通过教会中不断宣讲的道--福音,把自己启示出来。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藉着上帝的一般启示和特殊启示我们可以得出关于上帝的一些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知道上帝的全部真理。人不可以把自己得出的关于上帝的知识与上帝自己混淆起来。上帝只是选择将他自己愿意让人知道的、人能够领受的、足以使人得救的真理启示给丁我们,但我们并没有完全把握上帝本体的奥秘。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把隐藏的上帝和启示的上帝进行了区分,前者指的是上帝至高的主权和高过一切的意念。据此,人应该在上帝面前保持谦卑的心态,不能因了解上帝的启示而独自以上帝真理的代言人自居。对有关上帝知识的求索,总是以把要思考的问题带入祈祷开始,最终以对上帝的颂赞结束。
正如保罗在《罗马书》中阐述了犹太人和外邦人得救的宏大计划后,对上帝发出了全然的颂赞:“深哉!上帝丰富的智慧和知识”(罗11:33--36)。
综上,当了解了启示的观念之后,我们就知道我们关于上帝的知识、我们正确理解信仰的基础是上帝的启示。由于上帝和人之间有无限的、本质性的差别,所以人离开了启示是无法认识这位超越而又全能的上帝。
三、神学的工具
在教会崇拜和社会生活中,基督徒们会遇到关于信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何能够以谦卑的态度。用比较合理的神学观点来解决信仰问题、回应对信仰的挑战呢?我们又从哪里找到关于信仰比较合理的神学解释呢?在这里要介绍神学四个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和工具:圣经、传统、理性和经验。在基督教思想史中,这个由约翰·卫斯理提出的观念常被称为“卫斯理四边形”。
首先,圣经是神学解答信仰问题最首要的工具。
圣经是基督教的重要经典,是上帝启示和耶稣基督福音最首要的历史见证。圣经旧约有39卷,新约有27卷,一起构成了圣经的正典。
正典(kanon)的愿意是测量的标尺。正典是信仰团体在圣灵的带领下确认的、具有权威地位的、可作为信仰标准的书卷,其中旧约正典最终形成于公元90年的雅麦尼亚会议,新约正典完整书目最早出现在公元367年亚他那修的复活节书信中。
圣经向我们展现了三位一体的上帝在历史中如何以渐进的方式向人启示他自己的神性身份以及他的创造与救赎事工,并且从救恩史的角度突出了上帝与人、世界之间的关系,让受造却不幸堕落的人可以重新找到与上帝和好的道路,使受造万物在上帝里面得到转化和更新。因此遇到信仰问题时,基督徒首先应该想到从圣经中寻找答案。
除此之外,我们关于圣经还应注意两点。第一,圣经在教会中的权威来自于圣经中所见证的上帝,但不可以据此把圣经同上帝等同起来,以致把圣经自身神化。从宗教器物的角度来说,如有个别信徒把圣经当作治疗失眠的枕头,甚至包上红布供奉起来,这都是对圣经自身的一种不合理的神化,是一种偶像崇拜。
从经典的内容来看,我们要认识到启示的上帝要大过记载上帝启示的圣经。圣经是上帝所默示的(提后3:16),原文是theopneustos,字面意思是“上帝所呼出的”,这是指圣经中有上帝灵的工作,而且圣灵也通过圣经来工作。圣经是上帝藉着人的有限语言、在具体的处境中写下来的,因此圣经中除了有上帝的启示之外还有人的因素在其中,需要我们运用历史、原文等各种研读方法进行正确解释。
据此我们要认识到圣经中人之因素方面的有限性和历史相对性,争取对上帝的启示有更完全的理解。
对圣经意思的理解就涉及了要注意的第二点内容,即对圣经的解释需要有谦卑的态度和严肃的方法。
如圣经中存在多种文学体裁,包括叙事、诗歌、书信、预言和律法等,所以不可以把所有的经文都按照字面意思来解读,就如把诗的内容也当作严格意义的历史来对待。
在中世纪时出现了一个比较规范的、注重圣经“四重意义”的释经原则:即探索圣经的字面含义,寓意含义(将字面比较难以理解的经文转释为教义陈述),伦理含义(经文对基督徒行为的指导)和神秘含义(基督徒藉此经文盼望在末世将要发生的事)。因此基督徒在解释圣经前最好能够学习一下释经法,掌握一下所需解释文本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知道如何恰当地运用字句法和寓意法等。
第二个比较重要的神学工具是传统。
传统一般指基督教在历史中流传下来的信仰共识、解经规则、崇拜方式和教会习俗等,是福音进入不同文化形成的多样表现形式。虽然传统中的内容没有都被记载在圣经正典中,但是在教会生活里一般也被普遍接受。
举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圣经并没有明确提到圣诞节的日期,但是一般教会都选择把每年12月25日当作圣诞日,这其实是四世纪左右西方教会的一个规定。然而东正教会由于采取的历法不同,所以东正教的基督徒是在每年的1月7日庆祝圣诞节。
又如在圣经中没有提到圣诞老人,也没有提到降临环和降临蜡烛,但是今天的教会通常也会在迎接圣诞时采用它们。
然而在更重要的信仰理解方面,传统发挥了更大的功用。因为传递历代信徒信仰共识的传统为理解圣经提供了最基本的历史参考,所以传统承载了历代基督徒解释圣经的基本原则。
在宗教改革时期,宗教改革家们为反对天主教一些错误的信仰理解和实践信仰的方式(如售卖赎罪券),创建了唯靠圣经这一有关信仰权威的改教原则。
很遗憾的是,这一原则似乎后来被理解成把圣经和传统对立起来。然而就马丁路德自身而言,他并不是要藉着圣经把所有传统都推翻,他所反对的是那些很明显与圣经原则相违背的传统内容,只有那些偏激的宗教改革者才会把传统全然否定掉。
实际上,“唯靠圣经”(soal scriptura)原则不可以简单被理解为“仅有圣经”(nuda scriptura),我们要认识到圣经只有在教会团契的处境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信仰功用。同时要注意传统也是需要扬弃的,人不可以固执于僵化的、与时代不相关的传统,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但对路德而言,检验传统是否符合信仰真理的首要试金石就是圣经。在对传统做出上述解释之后,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在认信共同的圣经真理前提下,对于教会一些不同的传统要有一些考量和明辨,对那些不违背圣经真理又能在某些方面有助于人理解信仰的传统应该持一些包容的态度。总而言之,传统应该是圣经的重要补充。
第三个重要的信仰理解工具是人的理性。
一般来说,理性就是指一个人的思考能力。然而在基督教中,似乎总有人担心运用了理性就会冲淡甚至瓦解信仰,因此他们更加坚持认为信仰的内容是超过理性所能理解的。其实这些人在得出这些想法的时候也是运用了理性思考的结果,只不过把理性的功用作了贬低。
毫无疑问,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需要运用理性来认识事物和判断正误。在信仰生恬中也是如此。当我们努力要理解圣经中记载的上帝作为时,当传道人努力准备好自己的讲道为让信徒清楚地领受福音信息的时候,我们都是在运用理性。我们努力让自己对福音的思考和表达具有逻辑性和前后一致性,这样别人才能听得明白。实际上,人们对理性最感到担心的是理性在判断信仰内容方面的角色和地位。
由于信仰中诸如三位一体、童女怀孕、死人复活这样的内容属于信仰性真理,在基督徒看来是超越理性能把握的,如果在这些问题上把理性当作真理的裁判,很明显这些信仰的核心就会被否定,对此基督徒当然是抗拒的。
如果我们像在启蒙运动时期把理性当作检验信仰真理的最高和绝对标准时,那时人们就是对理性进行了一种神化,理性也变成了一种偶像崇拜。因此,基督教神学要绝对避免这样的理性主义错误。
然而在承认理性有限的同时,神学在信仰的基础上应继续寻求理解。如坎特伯雷的安瑟伦在他的着作《宣讲》(Proslogion)中所指出的,信仰高于理性,但我们信仰为的是理解上帝。如果没有运用理性对信仰的内容和实践进行反思,我们不仅不知道怎样用合理的语言和论证把福音向非基督徒讲清楚,反而会导致一种反智主义的蒙昧,使基督教信仰与时代脱节,不能与自然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展开对话,结果造成一种为了持守信仰而失去见证的境况。
其实安瑟伦在中世纪的时候早巳向我们发出了警示,他在《上帝何以成为人》中这样说:“不把信仰放在第一位是傲慢,有了信仰之后不再诉诸理性是疏忽。两种错误都要加以避免。”
最后一个重要的理解信仰的来源是经验。
这里所说的经验是指人在接受信仰、体尝上帝救恩时所拥有的一种主观情感和心理体验。离开了信仰的经验和情感维度,基督教给人留下的只能是抽象的教义、不相关的圣礼以及单调的团契生活。对于虔诚的基督徒来说,尤其是对受到敬虔主义影响的基督徒而言,一个人要寻求对信仰的理解首先要具有对信仰的主观经验。不但如此,一个人的信仰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甚至形塑了一个人理解信仰的神学进路。
我们以18世纪英国着名的布道家和神学家约翰卫斯理为例。卫斯理年少时就是一个敬虔的基督徒,后来他离开牛津大学到北美宣教,经历了个人的生活危机和宣教失败产生了信仰困惑。在大海中航行遇到风暴时,他表现出了惊惶和恐惧,而同船的摩拉维亚兄弟会的基督徒却十分镇定,以信心照常祷告赞美上帝,这让卫斯理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他觉得自己的灵性生命中缺少这样一种救恩的确据。
回到英国后,他一直沉浸在自己信仰的沮丧中。一天晚上,他带着极不情愿的心情参加了阿尔德门街的信徒聚会,无人讲道,只是有人起来诵读马丁路德的《罗马书注释》的前言,此时圣灵在卫斯理身上奇妙动工了。
在他自己的日记中,卫斯理如此描述当时的经历:“约八时四十五分,当他描述靠着基督里的信心,上帝如何在他心里动工和进行改变时,我感觉我的内心奇异地火热起来。我感觉我确实信靠基督,唯有信靠基督才能得蒙救赎,我获赐一个保证,他已除掉‘我’的罪,竟然是‘我的’罪,从罪和死亡的律法中把‘我’救出来。”
自此卫斯理开始强调悔改重生中对基督救恩的清楚意识,信仰要有圣灵,生活要实现圣洁,每一个基督徒都要凭着自己的信仰经验成为一个“全然”的基督徒,而不是“作一个差不多的基督徒”。卫斯理的这一信仰经验成为卫理公会在神学上强调“圣洁”和“完全”这样信仰观念的重要基础。
经验一方面表明基督徒自身不仅接受了基督教的信念,而且也确实委身于这种信仰。这经验能够使人借着对上帝的体验对自己有新的认识,经历生命的更新。然而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人的信仰经验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排除有的人的灵性经验有时是来自自己的主观意愿和幻想,这需要借着圣经和理性从神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些经验是否真的出自圣灵的感动,而且人的经验也具有个体性,如果基督徒不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而自认为是上帝对他/她独特的带领,这样就会失去与传统的、团契性经验模式进行对比和得以纠正的机会;而且这种自我封闭的经验也会导致人灵性意义上的骄傲,自以为正却最终误入歧途。
除此之外,人的信仰经验也可能具有特殊性,需要用神学来查证这些经验是否要当作普遍经验来推广,或是当作检验他人是否“属灵”的普遍标准。
以使徒保罗的信仰经验为例:他说方言比我们都多(参林前14:18),也有三层天上的经历(参林后12:2),但保罗没有把这样的经验当作普遍的、标准型的经验,反而教导人多用悟性祷告,而且要追求最大的恩赐 就是爱。
总之,一个虔诚的基督徒需要通过体验上帝来见证自己的信仰,而神学不仅能帮助我们对这些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更能帮助我们排除错误的信仰体验。通过神学推理,我们就能分辨出哪些是邪教创立者们常常用来蛊惑人跟随自己的、误导人的那些错误的信仰经验。
四、总结
上帝是超越的和崇高的,有限的人只有借着上帝的自我启示才能对上帝有所认知。在理解福音、实践信仰时,我们难免会遇到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但借着圣经、传统、理性和经验这些信仰工具,我们就可以学习运用神学来合理地解释信仰,为真道争辩,为福音作美好的见证,这是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承担的神学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