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摩西的帕子”想起
作者:翁溯利
2020-08-31  

经文:林后3:12—4:6

新约作者在引用旧约历史典故时,常常会溢出原来的含义,给典故以新的理解,即将历史事件当做新约的预表。旧约是影子,新约是实体;旧约是表象,新约是实现。这种新旧约的对比在保罗的着作中尤为明显,“摩西的帕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3章里提到,承当新约执事的凭据,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精意。“字句”是第一层含义,文字都有其本义,意指实体世界的某件物品或精神世界的某种状态,例如“猫”这个字的本义是一种会抓老鼠的敏捷动物,而“快乐”则是一种精神舒适的感觉。所有文字必须有所指向,我们才能了解这个文字的含义;如果某个文字指向不存在的事物,那么我们就无法理解这个文字,因为在我们的经验中无法找到与它相对应的事物,或者某个文字所指向的事物超越了我们的经验,它虽然存在着,但我们囿于经验上的局限,就无法体会和理解这个文字。文字基本上必须有这种功能,这就是文字的本义。

然而,文字也是人类一直在使用的东西,所以它是活的,是会产生变化的,在运用当中往往会产生第二层含义,即引申义,因为人类的思维和感情总会超越文字本义的范围。比如,有时我们不便对人直接说出“我爱你”这种比较肉麻的话,但我们会拿出一朵玫瑰花送给自己心爱的人,这时这朵玫瑰花不只是物质世界的某种物品而已,它已被加上了第二个含义,即“爱情”。有时,某一种精神境界是现行文字无法描述的,那么,它只能暂借现有的文字来解释或比喻这个境界,如主耶稣所传讲的“天国的信息”。“天国”这种灵性的境界已经超越了人类实体世界的范围,要想把这种境界表达给人类并让人类理解和接受,只能透过现有世界的事物来比喻或象征。基于此,文字加上其引申义,乃是经常出现的现象。

保罗将“摩西的帕子”作了文字上的双重运用,首先,他指出它的第一层含义,是指摩西上西奈山与神面对面说话,领受神的训诲,下山之后脸上发光,百姓因害怕看见他脸上的光,就要求他用帕子蒙在脸上(参出34∶29—35),但摩西进到耶和华神面前时就揭去帕子。百姓与摩西脸上的光无法面对面直接接触,故用一个帕子挡在中间;而摩西与神见面就无需帕子了。在这里,“帕子”是本义即指物质上的帕子。

接着,保罗开始转换“帕子”的第二层含义。保罗说:“但他们的心地刚硬,直到今日诵读旧约的时候,这帕子还没有揭去……帕子还在他们心上。”(参林后3∶14—15)这里的“帕子”为何还在呢?百姓与摩西脸上之光的阻隔如今还在,意指今日百姓在读摩西律法书时那个“理解上的阻隔”还在,“帕子”的引申义就是“精神理解体会的障碍”。百姓心地刚硬,有如心眼被蒙蔽一般。

“帕子还在他们心上”与“他们的心地刚硬”之间有着因果关系,因为理解的障碍还在,所以他们的心地刚硬、心眼蒙蔽;而如果他们能相信基督、归向基督,那么“帕子”就可以被揭去,正如主耶稣跟以马忤斯的两个门徒谈话,这两个门徒眼睛迷糊,不认识基督(参路24∶16),主责备他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就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参路24∶27),后来两个门徒的眼睛就明亮了,他们这才认出基督来——这个过程正好可以说明“帕子”如何被揭去,原来这两个门徒在诵读摩西的律法书时,只停留在文字的第一层含义上;如今,基督来了为他们讲解文字的第二层含义,也就是指着基督的第二层含义。如此,他们心中的“帕子”拿开了,心中的眼睛明亮了,自然就认出基督来了。

同样的道理,《哥林多后书》中保罗在这里强调,人凭着字句是无法认识基督的,只有凭着精意,也就是凭着圣灵,才能真正认识基督。主耶稣之所以差遣真理的保惠师来,就是为了引导我们明白一切的真理(参约16∶12—13),圣灵要将一切的事告诉我们——这就是在基督里(圣灵里)“揭去帕子”的过程。保罗说:“主就是那灵;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林后3∶17)

既然靠着圣灵的引导已将“帕子”揭去,我们就如同摩西进到神的面前时将帕子拿掉,与神面对面说话一样,今天我们也与主耶稣面对面交通。“敞着脸”意即没有帕子的阻隔,得以看见主的荣光,而主的荣光照在我们的脸上,我们就像摩西那样,脸上也会有荣光的返照——我们的脸好像镜子一样,反映出主的形象来,如同神起初乃是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亚当一样,如今,我们也恢复了神的形象。

而要恢复神形象的关键,乃在于圣灵的更新,圣灵会带领我们进入摩西律法里的真理,将我们心中的“帕子”拿开,开启我们的心眼,让我们明白基督的奥秘。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