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腓2:3-11
今天分享的经文是新约圣经腓立比书2:3-11。经文出自使徒保罗写给腓立比教会的一封书信。在此保罗称他们为“在基督耶稣里的众圣徒”、“诸位监督”和“诸位执事。”显然这封信不是写给未信之人,而是写给那些已经相信耶稣基督的人的劝勉,甚至是在教会中担任一定职务的人,希望在基督里进深。
对于基督徒来说,真理的信仰不仅停留在蒙召信主,还应包括信主后得胜的生活。因为基督徒在信主后还有更漫长且艰辛的成圣之路要走。很多人没有跌倒在蒙召的时候,而跌倒在成圣的路上。耶稣基督比拟这段路程是“进入窄门”,约翰·班扬将这路称之为《天路历程》,而托马斯·肯培则道出行走这段灵程之路的真谛——《效法基督》。这是因为基督徒在蒙召信主后不是立刻便成为了圣洁毫无瑕疵。在信仰的路上我们还需经历许多的试探、争战与磨练,才能成圣。这些艰难一方面来自信仰之外的BP和挑战,但更多的还是来自我们旧有生命中的软弱和罪恶,如:怀疑、小信、嫉妒、虚荣、怨恨、自私等等。使徒保罗写信给腓立比教会主要的目的是使他们在软弱中信心得以坚固,在罪恶中使他们足够警醒,为要使他们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携手同走成圣的道路。
一.安慰和劝勉
所以在基督里若有什么劝勉,爱心有什么安慰,圣灵有什么交通,心中有什么慈悲怜悯,(腓2:1)保罗劝勉基督徒美好的见证不仅来自于个人的变化,更体现在彼此美好的关系中。而基督徒的关系是建立在基督、圣灵、爱里,我们不像同事同在一起工作、像同学同在一起学习,而是我们同被耶稣基督拣选,成为弟兄姊妹,彼此联合。耶稣基督S字J的爱与圣灵的重生和内住,使我们建立起弟兄姊妹的关系。
若的意思是如果,但在这里不表示疑问,而是反问,意思是应该。基督徒的关系应该在基督里看待问题,在爱心中相处,在圣灵里行事为人,这是保罗告诉我们的原则。
如何具体而行——你们就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使我的喜乐可以满足。(腓2:2)这样的教导,我们常听却不明白,明白却没有长存在心中、见诸于行动。保罗教导:基督徒的关系应当建立在基督、圣灵和爱中,这样彼此间的相处也应意念相同,爱心相同,一样的心思和意念。
所谓意念相同,心思相通。并不是说基督徒的所有想法和观念都是一样的,不能有不同的想法和声音,在此指的是共同的意志和心愿。
意念相同原意是“你们要想那一件事,心往一处想”,想法可以不同,但意念要同。
爱心相同是指“有那相同的,同一根源的爱”,爱的方式可以不同,但这爱就是基督,如果我们因着自己的喜好,这爱就不是源于基督。
一样的心思、一样的意念是指心思意念、交流活动要在一个思想范围内,这个思想范围就是基督、就是信仰。观念的不同我们可以接纳,但当时腓立比教会出现了结党、纷争、彼此不和,保罗告诉他们人与人之间出现这些分歧,不是观点的不同,而是意念的不同,即没有共同的意志和心愿。爱心的不同,即爱不是出于同一个根源基督,而是出于个人的私欲、喜好等等。思想、意念、交流活动,不在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和范围之中,也是造成纷争的原因。
之所以保罗要求腓立比的信徒要求他们意念、爱心相通,事实上是因为他们在福音的路上出现了结党纷争的事情。有些人传福音不是出于爱心和使命,而是出于嫉妒纷争。“有的传基督是出于嫉妒纷争,也有的是出于好意,这一等是出于爱心,知道我是为辩明福音设立的。那一等传基督是出于结党,并不诚实,意思要加增我捆锁的苦楚。”(腓1:15-17)因此造成基督徒之间纷争的原因,不是观点的不同,而是意念和爱心的不同或缺失。
二.警戒和责备
在此,保罗在2:3节中警戒基督徒群体有几件事是不可以做的——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
1.结党
结党就是和自己意见相同、利益相同的人结合,以加强自己的力量,得着自己想要的,并且反对并排挤与己见不同的群体或个人。结党的人往往是寻求自己的私利,是若干自私的人联合在了一起。
2.贪图虚浮的荣耀
贪图虚浮的荣耀,就是那些华而不实的荣耀,如:别人的赞赏、夸耀、地位、美名等等。这些现象是人在群体中谋取个人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保罗说这是两种罪。他们不是在传扬主的福音,因为他们所行的不在基督、圣灵中,不是出于爱心,而是为了寻求个人的利益。
三.单顾自己的事
什么导致人们之间嫉妒、结党、纷争与不和?保罗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自私,并且称其为“单顾自己的事”。
我们平常看自私,是从道德上认识。在保罗看来,自私不仅是道德上的扭曲和狭隘,更是罪。这种罪往往在群体中出现,例如:当我们个人向神祷告时所显露的谦卑,往往消失在群体之中,在人群中我们显得格外的骄傲和自我。现代著名神学家尼布尔曾指出:“人类群体道德往往比个体道德更为糟糕。”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根源就是自私,即保罗所说“单顾自己的事”,是导致结党、嫉妒、纷争、不和的原因。
1.道德上的狭隘和扭曲——自私
当人们说到自私所时,往往第一反应是指那些道德上的败坏,就是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他人。正如保罗所说的那些单顾自己的事,不顾别人的事。这种自私的行为往往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面对利益时只想到自己,二是面对问题、麻烦、批评时,想到的只有是别人。
2.心灵中的危机——自我
当然,自私不仅是道德上狭隘,更是一种心理上的问题。这种问题体现为“自我”。就是在自己的眼中,在自己的心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恐惧,恐惧自我的消失,他们通过虚荣、骄傲则是在群体中建立一种自我认同的价值感。而这些状态都源于一种缺乏,就是爱的缺乏。爱的缺乏使人产生恐惧,使人通过骄傲、结党建立自我认同感。这是一种心理的疾病。同时,骄傲、嫉妒、结党、纷争也不能使我们获得平安和价值。
四.以基督的心为心(走成圣的道路)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保罗在此指出,“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保罗在此不仅是一种道德的批判,也不仅是要谴责那些只顾自己的人。他要谈信仰中罪的问题,自我、自私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也是罪,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保罗要求我们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保罗没有要求我们不顾自己的事,意思是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都要兼顾。单顾自己的事就是自私,兼顾别人的事就是互助、爱人。
因此,保罗告诉我们战胜自私的方法,乃是要效法基督,以基督的心为心,而基督的心首先是没有自己的心,有的是天父,有的是我们。
保罗在此说到了基督论中重要的虚己论——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S字J上。所以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神。
耶稣基督的升高是因着祂的谦卑。藉着保罗的话,让我们明白,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不是道德上的谴责,而是要我们心中得医治,因为自私是疾病,让我们走出自我、走出孤独、走出自我中心的状态,使我们与周围的人和好,使我们不仅过蒙召的生活,且走那得胜的道路。
(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