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之下 《传》8:8-17与《约》8:8-20
作者:洪光良
2016-10-27  

《传》8:8-17与《约》8:8-20 日光之下

洪光良牧师2012年8月19日,卡城福禾堂主日证道内容如下:

 

日光之下

一、《传道书》8:8-16
8:8-17 没有人可以不死,也没有人能够决定自己的死期。这是人无法逃避的争战,任他穷凶极恶也逃脱不了。我专心观察世上发生的事时,我看见了一切。一些人有权力,另一些人得在他们下面受苦。我看见邪恶的人死后埋葬。他们生前出入圣所;我听见有人在他们作恶的地方称赞他们,这也是空虚。为什么世人这样大胆犯罪?因为罪没有立刻受到惩罚。虽然一个人犯罪百次,仍享长寿,然而我知道,敬畏上帝的人事事亨通;作恶的人无福可言。他们的生命有如影儿;他们要夭折,因为他们不敬畏上帝。可是,世上还有一件空虚的事:多少时候,义人遭受邪恶人应受的惩罚;邪恶人反而得到义人应得的报偿。我说,这也是空虚。所以,我认为人应该享乐;因为在太阳底下他所有的乐趣不外吃、喝、享受。这是人在上帝所赐短暂的生命中劳碌所应得的一点享受。当我追求智慧,想探究世上所发生的事,我知道,人尽管日夜思索, 也不能明白上帝的作为。他无论怎样尝试,想知道在太阳底下所发生的事,也找不到答案。聪明人自以为知道,其实并不知道。

二、《约伯记》8:8-20
8 请你回顾古代的智慧,细查祖先们的经验。我们的生命短暂,一无所知;我们消失,像掠过大地的影儿。让先贤教导你吧;倾听他们所说的话。蒲草能生长在无水的地方吗?芦苇能离开池沼吗?水一干涸,它们最先枯萎;因还幼嫩,不能割下备用。不敬拜上帝的人跟蒲草一样;他们一忘记上帝,希望就幻灭。他们信赖那会断的线;他们倚靠的是蜘蛛网。他们倚靠丝线,丝线能支持他们吗?他们抓住蜘蛛网,蜘蛛网能使他们站稳吗? 邪恶的人在日光下像杂草,枝叶茂盛,蔓延到园外。它的根盘绕着岩石,牢牢地扎在石缝(原文是石屋)里。然而,把它拔出来,没有人知道它曾在那里扎过根。是的,那是邪恶人仅有的喜乐;现在由别人取代了他们的地位。 但上帝永不会丢弃无可指责的人,也绝不会帮助邪恶的人。

一、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一则论道的小品文《日喻》中说,有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知道太阳是什么样子,就向有眼睛的人请教。后者告诉他:“太阳的样子好像铜盘。”盲人因为敲击铜盘就听到了铿锵的声音。某日,当他听到钟声的时候,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了。又有另一个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就像蜡烛。”盲眼人用手摸着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又某日,他揣摩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管籥,又把管籥当作太阳了。其实,太阳与敲击的钟和吹奏的籥差别何其远,但是天生失明的人却无法明白,因为他未曾亲眼见过而是从别人间接得来的知识。

由此联想到上帝永恒的“道”,其难明处比太阳之难认识更甚,我们不明白“道”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瞎子也差不多。虽然听过别人的介绍,即使人家已经用尽巧妙的比喻和生动的诱导,也很难令不认识“道”的人明白。从借助铜盘、铜钟、到真实的太阳;或者从蜡烛、管籥、到太阳,像这样辗转间接的教导,到底能起什么作用呢?

因此,求道的人除非肯虚心学习,又肯循序渐进地追求,而“道”的本体又愿意降尊于卑地亲自临近我们,否则人始终都不会明白什么是“道”。可惜太阳是不会走下来告诉瞎子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太阳乃是被造物,它本身没有生命;但是,“道”却可以,因为上帝的“道”已经成了肉身,祂就是耶稣基督。耶稣基督就是太初与上帝同在同等的“道”(约1:1)。《圣经》说:“上帝爱世人,甚至将衪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又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1:14)

综合上述文字,我们约略可以想到太阳、道、和人三方面的问题。太阳的光就是日光,道的光却是生命的光,人生不单需要日光,更需要上帝的光。人在日光之下生活,却必须关心日光之上的事。日光管我们的生活,世人只要心存感恩地去接受和适应即可;生命的光却是信仰上的事,所以必须在“信”的基础上去努力追求。

二、

当然,生活和生命并非可以截然分割互不干涉,在许多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中,也常常折射着追求光明的信仰。古人的思想比较朴素,看见太阳发光在空中,便认太阳为光明的神;上古世界性太阳崇拜的神话便是这样起头的。埃及、亚述、希腊、印度、墨西哥等等,都各有或细腻或粗糙的太阳神话。中国在这方面的题材就更加丰富了。

中国太阳神话很美丽也很特别,相传帝俊之妻羲和生了十个儿子,个个都是太阳。羲和每天一早就在东方的汤谷为儿子们洗完澡之后,便驾车载着这些太阳出发巡游,晚上便到西方的崦嵫山歇息。羲和因此被称为太阳之母。十个太阳依时按站在天穹中停留,世人不但从它们得到光明,也藉此方便计时。后来十个太阳被后羿射下了九个,有个叫夸父的英雄,想把剩下来的太阳抓回来为夸父族独占。夸父是赛跑能手,天未亮就起来等太阳出现。太阳出来了他就去追,他要追到崦嵫把太阳抓回来。口渴了他就喝渭河的水,渭河被喝干了又喝黄河的,黄河水也被喝干了他仍未解渴,只好跑去北方喝大泽湖的水。可惜未到大泽人就渴死在路上了,夸父手中的杖掉在地上,后来化成一片桃林,结出的桃子专供追求光明的过客止渴。有人说夸父太不自量力,人怎能跟太阳斗呢?我说夸父是个失败的英雄,他怕太阳被别人占去,于是奋勇要为本族人去把太阳抓回来。他最大的失败是不理解太阳是上帝赐给全世界人类的礼物,是完全免费的,也是不容许任何人独占的。

无独有偶,据中国《法制日报》一则报导,说黑龙江省(2012年)6月14日颁布了《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与保护条例》,其中规定企业探测开发风能及太阳能资源必须经过气象部门批准,而且探测出来的资源属国家所有,使用者必须依法交税云云。此议一出,立时引来不少调侃,有人担心今后大家呼吸空气和晒太阳都要纳税了。如果这样,说不定不日就有现代化的夸父出现呢。

主耶稣说:“上帝叫日头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5:45)说明一切自然资源都是上帝的。人类只要存感恩的心来享受就是了;可惜,由于世人的愚顽与贪婪,就都想把上帝所赐包括上至日光风霜雨露、中至土地山川、大海长河、下至一切油煤矿藏的资源占为己有,于是就激发为矛盾与斗争。世人为口腹为权位也为名利,终日奔忙劳碌,日光之下的世界于是变成流汗的工场、流血的战场、和流泪的坟场。这样的“日光之下”,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就引起古往今来无数贤士圣哲的思考。处此日光之下,智者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日光之下,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呢?第二、日光之下,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三、

三千年前,以色列有一位智慧人,他经过长期观察和反覆思想之后,就写了一本警世的宝书,这就是被后人收入《圣经》正典的《传道书》(Ecclesiastes)。在这本书里面,作者发出这样的慨叹:
“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全是虚空。
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
太阳上升,太阳落下,急归所出之地。
风往南刮,又往北转,不停旋转,绕回原路。
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回原处。
万事令人厌倦,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岂有一件事人指着说:‘看,这是新的!’它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传1:1-10)

近似于古代哲学家提出的“地”、“水”、“风”、“火”、“空”诸元素,《传道书》的作者也提出这些原素:
地(却永远长留)
水(江河从何处流,仍归回原处)
风(风不停旋转,又绕回原路)
火(太阳升沉,仍归原处)
空(全是虚空)

表面上看,传道者的话与哲学家的话相似,但也有很大的差别,差别就在原处、原路的这个“原”字上面。既然事物有本有“原”,可知“空”已非空了。世人不肯深入探索这本书的真意,所以常常把它归入悲观消极一类。其实,只要我们有系统地读下去,很快就会发现《传道书》原来是一本非常积极的书。是一本探求实有的书。当然,为了叫自己的读者多得智慧,在这本书中,传道者便以智者的身份,召集群众到他跟前来听他的训诲。

他观察了日光之下的人生百态,然后作出深入的分析,其中许多情节大家都不陌生,因此我们若顺着智者的思路回到当下的现实中来,就不难发现在我们的世代中,同样可以看到发生在古以色列国的那些情况;例如有人无儿无女,却终生刻薄攒营,虽然到了堆金积银的地步,还是不知足,谁知一旦撒手,竟然赤条条地什么也带不走,留下的金银财宝无可奈何只能留给毫不相干的人去享用。又有的人不怕贪渎枉法,权财兼得之后便大兴土木建造豪宅,接着就想方设法搜罗美女充当二奶三奶乃至N奶,谁知一旦失势或被双规,不单无福如愿享用,反而要锒铛入狱,甚至殃及亲人;更有人利用钱权勾结,仗势欺人,又藉着司法上的不公作盾牌,达其咨意欺压穷人的目的,那些被欺压的贫苦大众却无人去安慰,也得不到申诉。有谁知道,原来在日光之上却有一位高过日光之下的任何居高位者在监察着一切。由此足见地高不如天高,官高莫若神高。

传道者又观察到,有人长命百岁,儿孙满堂,平生样样心想事成,无不顺利,谁知上帝却使他不能享用反要让别人来享用。我们知道近世有些身边三妻四妾、各房儿女成群、坐金山拥银库的人,到头来却人未死家先乱,阋墙者早已磨刀霍霍;也有些人,平生才智过人,又巧于爬罗用计,为达目的,甚至六亲也可以不认,谁知死后却让不法的巫蛊之徒钻了空子,落得个贻笑天下的结局。如果把这些都放在传道者眼里,无非也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因此,传道者得出的结论是就有普遍意义了。

他概括地表示:“人一生虚度的日子,如影儿经过,谁知道什么才是对他有益呢?谁能告诉他身后在日光之下会发生什么事呢?”(传6:12)但是最后他却有新的发现,他觉察到世上的任何事物,其发生和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寻的,世人要是能顺应规律、把握机会、认定方向、努力争取、就可以变虚空为圆满,变捕风为实有了。

四、

表面上看,《传道书》满纸都谈“虚空”,这个词在《传道书》中一共用了三十五次,至于“日光之下”这个词也出现了二十二次;因此向来批评《传道书》的人都说这是一本思想消极、充斥着宿命论和惟心论的书,殊不知事实正好相反。只要我们仔细阅读这本书,就不难发现这位“传道者”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历史唯物主义者的世界观一般可以归纳为五个前提:这就是
1,一切都是物质
2,物质都在运动
3,运动都有规律
4,规律来自实践
5,实践产生斗争

传道者的世界观,我们可以从他所说“上帝创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恒安放在世人心里;然而,上帝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测透。”(传3:11)这句话中略窥堂奥。他又说:“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他们劳碌同得美好的报偿。若是跌倒,这人可扶起他的同伴;倘若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独睡怎能暖和呢?若遇敌攻击,孤身难挡,二人就能抵挡他。三股合成的绳子不易折断。”(传4:9-12)进而,他说:“我见人因彼此嫉妒而有一切的劳碌和各样工作的成就。”(传4:4)传道者同样有分析社会进步,工作有成的言论,其中的
(1)“万物”岂不是物质
(2)“创造”难道不是运动
(3)“各按其时”何尝不是规律
(4)“同得、同行、同抗敌、同睡”和“三股合成的绳子不易折断”都是生活实践的经验
(5)“彼此嫉妒”无异也是一种斗争

但是我们两相比较之后,却发现传道者所言更加积极也更可接受。因为他告诉我们物质并非随随便便有的,而是通过创造产生的,而且是有主宰创造者的;至于定时、定期或各按其时等等,更说明上帝的工作是有条理有秩序的,而且也给万有作出“美好”的价值观肯定。在实践过程中,作者若没有实际的经验,又如何能作出那么细微的表述呢?

尤有进者,传道者虽然也提及人与人的互相矛盾的必然性,但更重视传统秩序与和谐。他劝导人要顺服政府,劝勉人谦卑而不要动辄使用暴力,劝人要吃自己劳力得来的饭,劝人在婚姻生活上要与所爱的妻快活度日,劝人别留恋过去而是要放眼未来,劝导人要寻求智慧而非盲目劳碌。他特别劝人“因上帝誓言的缘故,当遵守王的命令。不要急躁离开王的面前,不要固执行恶,因为他凡事都随自己心意而行。王的话本有权力,谁能对他说:‘你在做什么?’凡遵守命令的,必不经历祸患;智慧人的心知道适当的时机和必经的过程。”(传8:2-5)在当时,“王”就是“国家”。像这些观点,都是当今最实用最需要的思想教育,怎么能够随便就给它扣上唯心论(materialism)、宿命论(fatalism)或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帽子呢。

五、

传道者最厌恶的是那些单为聚敛财富而不懂享用财富的人,在他看来,这就是祸患,就是虚空。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好好把握上帝给他的机会,不单要劳碌工作也要快乐享用工作得来的成果。他问道:“难道一个人有吃有喝,且在劳碌中享福,不是福气吗?我看这也是出于上帝的手。论到吃用,享福,谁能胜过我呢?”(传2:24-25)他甚至为此高歌地说: “看哪! 我所见为善为美的,就是人在上帝赐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劳碌得来的好处,因为这是他应得的报偿。而且,一个人蒙上帝赐财富与资产,又使他能享用,能获取自己当有的福分,在他的劳碌中喜乐,这是上帝的赏赐。”(传5:18-19)

当然,传道者也提到日光之下唯一公平的事就是死亡。穷人、财主;智慧人、愚昧人;君王、奴仆;献祭的、不献祭的无一例外。甚至人与野兽在死亡上也是平等的。但人毕竟不是禽兽,人的生命比禽兽宝贵许多。传道者说:“因为世人遭遇的,走兽也遭遇,所遭遇的都一样;这个怎样死,那个也怎样死,他们都有一样的气息。人不能强于走兽,全是虚空;都归一处,都是出于尘土,也都归于尘土。谁知道人的气息是往上升,走兽的气息是下入地呢?总而言之,人能够在他经营的事上喜乐,是最好不过了,因为这是他应得的报偿……。”(传3:19-22)

虽然人和走兽最后的归宿都是死亡,但人是照上帝的形像造的,在本质上就和禽兽有分别,也比走兽尊贵。所以,人虽然死了,气息还可以上升至日光之上,除非人自己犯罪甘心放弃原有的上帝形像,降格为野兽甚至是魔鬼的形象。那就当别论了。野兽的气息是向下进入泥土的,但世人却有永生的盼望,因此就不应该自甘堕落,反而要朝上帝所在的净光之处上升。传道者因此欢呼道:“光是甜美的,眼见日光是多么好啊!”(传11:7)

六、

不久之前,国内“团结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英国神学家傅格森(Sinclair B.Ferguson)所着的书,书名叫做《日光之上》。作者鼓励读者不要总把眼光老停在日光之下,而是要仰望日光之上的所在。因为在日光之下我们只能看到一些不法不公令人感到灰心消极的事实,只能等待着死亡归于尘土,而这一切都是虚空的,人不应该满足于虚空,应该靠主摆脱日光之下的困境。这是很中肯的信息,也正如保罗在《林后》4:18对我们的提醒。他说:“因为我们不是顾念看得见的,而是顾念看不见的;原来看得见的是暂时的,看不见的才是永远的。”按我的理解,看得见的应该是日光之下的事;看不见的堪称为日光之上的事。但是,《传道书》的基调其实并非尽都消极,因为它最强烈的主音乃是“人活多少年,就当快乐多少年。”(传11:8)它最有力的结论却是“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当尽的本分。”(传12:13)

所以,我们如果断章取义地只看到日光之下的世界,我们就会很悲观,但我不完全赞成把上帝所造的世界全然抹黑。就好像上一个世纪,黎巴嫩的伟大诗人纪伯伦(Kahlil Gibran)一样,纪伯伦在其《先知》合集中就有一篇和本讲章同名的抒情诗,他假借和所罗门对话的口吻,来讽刺那些活在世上却好像不吃人间烟火一样的人,这些人无视上帝创造日光之下万事万物的美意,一味把日光之下的事事物物妖魔化和淡漠化。纪伯伦于是对所罗门说:“啊,安息在永恒世界的所罗门的灵魂!请你启示那些喜爱哲理的人们,别再那样悲观、绝望、萎靡不振。这也许可以成为并非有意犯下的错误的赎金。”(引自仲跻昆译《泪与笑》之《在日光下》)

平情而论,即使所罗门真是《传道书》的作者,他也无须向任何人支付赎金,因为《传道书》本身的基调并非悲观、绝望、和萎靡不振,而所有这些都是不明白《传道书》正意的人有意无意的误解或曲解而己。

当然,人一生下来就注定是要面对死亡和下到尘土中的这个事实,本身已经就是一个悲剧了。如果无法解变,生命也就全然没有意义;这无异承认“生命”等于“死亡”。何况《圣经》也是这样说的:“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必将这事放在心上。”(传7:2)老是把死“这事”放在心上又有什么用处? 除非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

值得感恩的是,上帝的本意并非喜欢人“死”,乃是喜欢人“活”,所以就为世人预备了拯救的办法。人的死既是因“罪”而起,如果“罪”得赦免,死的毒钩不就被解除了吗。《圣经》于是给我们带来拯救的喜讯说:“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因为上帝差他的儿子到世上来,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使世人因他得救。”(约3:16-17)《希伯来书》因此告诉我们此中的奥祕说:“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同样,基督既然一次献上,担当了许多人的罪,将来要第二次显现,与罪无关,而是为了拯救热切等候他的人。”(来9:27)

一个活人如果不得不把“死”时常放在心上,该是何等无奈,又是何等大的折磨?这不啻是一路无法放下的人生重担,也是何等大的苦担啊!幸而被上帝差来拯救世人的这位救主耶稣基督,他竟然愿意接下并代我们担当这副重担,他要以自已的死来代替我们死。于是向所有的人发出这样的呼吁和邀请:“凡劳苦担重担的,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11:28)

在日光之下,谁不是劳苦的人?谁不是担重担的人?谁不是等死的人?当然,苦难、贫穷和死亡的压力,有时或许能帮助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和焠炼自己的灵魂。但是,如果有办法脱离上述那些威胁,又有谁不愿意呢?今天,既然耶稣愿意代我们担当重担,我们还等待什么呢?所以,《传道书》所指出日光之下的种种现象,无异都是在提醒我们:日光之下,都是虚空;基督里面,没有虚空。

来吧!亲爱的朋友,耶稣爱我也爱你,让我们一同接受耶稣基督的邀请,把劳苦的重担交托给他吧!让我们虽然在日光之下劳碌,却把永生的盼望朝向日光之上的上帝吧!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