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9:22-29
圣经经文:倘若 神要显明他的忿怒、彰显他的权能、就多多忍耐宽容那可怒豫备遭毁灭的器皿.又要将他丰盛的荣耀、彰显在那蒙怜悯早豫备得荣耀的器皿上.这器皿就是我们被 神所召的、不但是从犹太人中、也是从外邦人中、这有什么不可呢。就像 神在何西阿书上说、“那本来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称为我的子民.本来不是蒙爱的、我要称为蒙爱的。从前在什么地方对他们说、你们不是我的子民、将来就在那里称他们为永生 神的儿子。”以赛亚指?以色列人喊?说、“以色列人虽多如海沙、得救的不过是剩下的余数.因为主要在世上施行他的话、叫他的话都成全、速速的完结。”又如以赛亚先前说过、“若不是万军之主给我们存留余种、我们早已像所多玛、蛾摩拉的样子了。”
上个礼拜有一天,我们陪一位从美国回来的亲戚去扫墓,那个墓园是基督教的墓园,坐落在山丘上面对着大海,景观非常棒,规划得也非常好,每一个坟墓的大小都一样,已经用了的墓地,全部都一样用花岗岩石材砌起来,整个墓园就像一座公园。每次我有机会去墓园时,我一定会尽量的去看墓碑,在这个墓园中的墓碑上大部分都有照片,那天我到处看墓碑时,越看越难过。有不少墓碑上的照片还只是青少年人,有一个墓碑上的照片是婚纱照,有一个上面贴了两张未满周岁的婴儿照,当我看到一个墓碑上的照片时,眼泪几乎要流出来了,那个墓碑上的照片是一个很年轻的爸爸抱着一个孩子,照片上父子二人笑得非常开心。看到那张照片后,我已经没有心情再看下去。每一次去过墓园后,就会被提醒,我的生命长短不是自己能掌握的,上帝可以随时随地把我带离开这世界,我能把握的是活着的每一时每一刻。
保罗谈到上帝对人的主权时,用窑匠和泥团的关系作比方,上帝对我们有绝对的主权,上个礼拜我们看见上帝不会随便把一团作坏的泥团丢掉,他会用同样的一团泥做出好的东西来。我们今天看的经文,是保罗有关于上帝和人之间的另一个比方。22-24节这段经文,在原文中是一个问句,我们和合本圣经的翻译需要做点调整。24节最后面的“这有什么不可呢?”应该放到23节的后面,24节是一个补充说明,22节的“就多多忍耐宽容”的“就”改为“却”比较正确,这样的调整才能把原本的意思表达出来。调整后这三节圣经应该是这样:“倘若 神要显明他的忿怒,彰显他的权能,却多多忍耐宽容那可怒预备遭毁灭的器皿,又要将他丰盛的荣耀彰显在那蒙怜悯早预备得荣耀的器皿上。这有什么不可呢?这器皿就是我们被 神所召的,不但是从犹太人中,也是从外邦人中。”
保罗在这里所说的器皿就是指被神所召的人。在22、23节中有一个吊诡性的叙述,神一方面要维护他的公义,在愤怒中毁灭人,另一方面却因着他的怜悯,要在人的身上彰显荣耀。这种看起来很矛盾的情结,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爱恨交加”。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到最顶点的时候,甚至都可以为对方付出一切,但很矛盾的是,同样的对象,在出现了恨意的时候,也是恨不得把对方消灭掉。我相信每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曾经有过“爱恨交加”的经验,很多父母说,小孩子醒的时候像魔鬼,睡的时候又像天使。为什么父母会认为小孩醒的时候像魔鬼呢?因为他们有时候捣蛋,不听父母的话,制造麻烦。为什么孩子睡的之后,父母看着他们会觉得他们像天使呢?不是因为小孩做了什么讨大人欢心的事,小孩睡了什么都没做,父母只因为他是自己的孩子,光看着他们就觉得他们是天使了。
我们从自己的经验看保罗对神的描述,多少能够体会一些上帝和人之间的关系。上帝为什么对人忿怒呢?因为人犯罪,做了得罪神的事,而上帝爱我们,却不因为我们做了什么,只因为我们是他的儿女,我们是神所造的,属于神的,他本来就是爱我们的。
保罗引用何西阿书及以赛亚书说明神对人的期待。在旧约先知书中,何西阿书是一卷很特别的书,这卷书记载先知何西阿的不名誉婚姻,这个婚姻是上帝要求何西阿去经历的,我们可以这样说,上帝强迫何西阿去经历这段婚姻。上帝用何西阿经历的不合理又不名誉的婚姻,启示他对人的爱。何西阿所娶的妻子是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在婚姻关系中这个妇人一再的出轨,上帝要何西阿一次又一次的把她接回来,何西阿跟他的太太一共生了三个孩子,这三个孩子的名字都用来表达上帝对以色列百姓的态度。其中有两个名字后来也改了,这两个改掉的名字出现在保罗所引用的何西阿书。
“不是我的子民”是一个名字,按照希伯来文发音叫做“罗阿米”,这名字后来改为“阿米”,意思就是“我的子民”。另一个名字发音是“罗路哈玛”,意思是“不蒙怜爱的”,后来改成“路哈玛”,意思是“蒙怜爱的”。
保罗引用何西阿书解释了,上帝为什么把“预备遭毁灭的器皿”变成“预备得荣耀的器皿”,原因很简单,上帝用父母对待子女的爱来爱我们。不管我们有过什么不好的行为,甚至做了犯罪的事情,虽然上帝因为我们的过犯伤心,但他一直把我们当成他的儿女,他对我们的爱没有改变过。我们犯错时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上帝管教我们,但上帝的管教并不是要毁灭我们。保罗引用以赛亚书,人犯罪后要付的代价非常沉重,就好像被拣选的以色列人,虽然多如海砂,但得救的只是少数,如果不是上帝为我们还保留了一些机会,我们早就像所多玛、蛾摩拉这两座被彻底毁灭的城市一样,已经在过犯罪恶中灭亡了。
从保罗这一段话,让我们看见上帝创造的目的不是为了毁灭,他造人必定有积极的目的。我们必须问自己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为什么活着?
有两句很伟大的话这么说:“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我记得小时候在学校的礼堂舞台两边的柱子上写这两句话,当兵的时候,在军中的中山堂舞台两边也是看到这两句话,很多学校的标语中也有这两句话。这两句话能不能作为“我为什么活着?”的答案?“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是什么意思?简单讲意思就是,要让生命延续下去,我们怎么做到延续生命呢?生小孩。另一句话,“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的意思,就是要生活得越来越好,要怎么做?用现代经济社会的角度来说,就是“多赚钱”,很多人认为要过好日子必须多赚钱,甚至把赚钱当成人生最大的目标。生小孩跟多赚钱是我们活着原因吗?如果人生的目的就是这两个的话,当我们小孩生了,钱也赚够用了以后,是不是就该死了呢?就像保罗说的“预备遭毁灭的器皿”。我相信大部分的人无法接受这样的答案,但是如果没有上帝,我们还能有什么答案呢?
因为我们确信有上帝,所以我们是“预备得荣耀的器皿”。
我们除了生小孩跟赚钱以外,我们的人生还有更重要的存在目的—荣耀上帝。“荣耀上帝”听起来似乎很高超,我们要怎么荣耀上帝呢?
我想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曾经有这种感觉,当别人称赞你的小孩时,你一定会觉得很高兴、很有光采。一开始我提到上礼拜有一天去陪亲戚去扫墓的事,那一天我们从墓园离开后,又去安养院看我的姑丈和姑妈。那天我们带着林恳一起去,也许因为那种地方住的都是老人家,他们平常看来看去除了工作人员外,大家都是“老样子”,所以当有小孩子出现的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会盯着他看。如果“刚好”林恳乖乖的没有乱跑乱叫时,又有人在旁边时,那个人就会说这个孩子真乖。那个时候,我这个做父亲的如果有尾巴,大概就摇起来了。到目前为止,只要林恳不捣蛋调皮,对人有礼貌,我就会很满足他的表现了。
其实神对我们的要求没有我们想像的严厉,当我们谨守他的诫命,不做违背他的事情时,就已经满足了神最初造我们时的期待。除了不做出得罪神的事,可以荣耀神之外,当我们管理好他放在我们生命中的各种责任时,神也能够得荣耀。上帝创造亚当后,给他的责任是管理伊甸园,这是上帝造人的目的。每一个人生来都是有使命的,上帝并没有限制我们往哪方面发展,任何不犯罪的事情,上帝都悦纳我们去做。当我们在本份上尽了责任,又让别人知道你是一个基督徒时,你的生命就荣耀了上帝。
一个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人,跟一个不知道为什么活着的人,会有很不一样的生活。最近收到一个在网路上流传的故事,虽然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可以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这个故事说
有二位年轻人从乡下来到城市,历经奋斗,终于赚了很多钱,后来年纪大了,就决定回乡下安享晚年,在他们回乡的小径上,碰到了一位白衣老者,这位老者手上拿着一面铜锣,在那里等他们。
他们问老先生:“你在这做什么?”老先生说:“我是专门帮人敲最后一声铜锣的人,你们两个都只剩下三天的生命,到第三天黄昏的时候,我会拿着铜锣到你家的门外敲,你们一听到锣声,生命就结束了。”讲完后,这个老人就消失不见了。
这两人听完后就楞住了,好不容易在城市辛苦了那么多年,赚了钱要回来享福,结果却只剩下三天好活。两人各自回家后,第一个有钱人从此不吃不喝,每天都愁眉不展,细数他的财产。心想:“怎么办?只剩三天可活!”他就这样垂头丧气,什么事也不做,只记得那个老人要来敲铜锣。他一直等,等到第三天的黄昏,时间越接近,他整个人就绷得越紧。终于那个老人来了,拿着铜锣站在他的门外,〔锵〕的敲了一声。他一听到锣声,就立刻倒了下去,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本来就一直在等这一声,等死亡的信息,等到了,也就死了!
另外一个有钱人心想:“太可惜了,赚那么多钱,只剩下三天可活,我从小就离家,从没为家乡做过什么,我应该把这些钱拿出来,分给家乡所有苦难和需要帮助的人。”于是,他开始把钱分给穷苦的人,找一些他能帮忙的事,光是处理这些就让他忙得不得了,根本忘记三天以后的事。很快的到了第三天,他的有的财产散得差不多了,村民们非常感谢他,于是就请了锣鼓阵,歌仔戏,布袋戏到他家门口来庆祝,场面非常热闹,舞龙舞狮,又放鞭炮,又放烟火。第三天黄昏,老人依约出现,在他家门外敲铜锣.老人〔锵!锵!锵〕地敲了好几声铜锣,可是没有人听到,老人再怎么敲也没用,只好走了。这个人过了好多天才想起老人要来敲锣的事,心里很纳闷:“怎么老人失约了?”
愿神帮助我们,成为上帝得荣耀的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