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基督降临的时候
弟兄姊妹,圣诞蒙恩!现在我们再看另外一处经文,新约圣经《路加福音》二章36-38节:“又有女先知名叫亚拿,是亚设支派法内力的女儿,年纪已经老迈,从作童女出嫁的时候,同丈夫住了七年,就寡居了。现在已经八十四岁,并不离开圣殿,禁食祈求,昼夜侍奉神。正当那时,她进前来称谢神,将孩子的事对一切盼望耶路撒冷得救赎的人讲说。”
感谢主,在圣诞月的时候,我和大家分享这样一个题目。当主耶稣基督降临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迎接这个纪念日的时候,让我们看看那个时代的人和我们现在的人是如何迎接主的。
在上古时期,神曾经藉着一个方舟拯救了传义道的挪亚一家八口。今天,在新约时代,神又藉着他儿子的身体,藉着他的宝血将救恩赐给我们。在方舟时代,有一位与神同行的人,能明白神心意的人,这个人就是挪亚。因为神要在那个时代完成一件和整个人类、整个世界相关的、重大的事情,神要洁净那个世界,挪亚就成为那个世界里顺从神的呼召,能听到神的声音,并且与神同行的人。
今天,在新约时代,我们的神又要藉着他的儿子耶稣基督,将福音、将救恩白白地赐给我们。神需要有回应的人,需要地上的生命来回应他;并且能够明白他的心意,明白他为什么要道成肉身,来到这个世界——神需要与他同行的人!
我们看到,当耶稣基督成为人的样式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那时代凡听到这个消息的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有东方的博士,前来朝拜圣婴;有野地里的牧羊人,也做了迎接主耶稣的人。在圣经中还记载了两个人,一个叫西面,一个叫亚拿。他们在犹太人中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信徒,可是当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他们做出了反应,回应了神在这个世界上所做的事情,成为在那个时代与神同行的人。
圣经中还记载有不同反应的人,就是希律、祭司和文士。希律他做了一个反对神的人,因为他是以自我为中心,他错听、错想、错行。此外,还有祭司和文士,他们没有任何的反映,他们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那为什么还要在这里提到他们呢?因为他们的无声,也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沉默,或者说是一种视而不见。当希律王听说耶稣基督要降生的时候,他不知道这件大事要发生在什么地方,“他就召齐了祭司长和民间的文士,问他们说:‘基督当生在何处?’他们回答说:‘在犹太的伯利恒。’”(太二4-5)。
我们看到,这些祭司长和文士在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就再没有什么反应了。按道理说,这些熟读律法的祭司和文士是最应该在主耶稣降临时迎接他的人,他们应该是有最强烈反应,应该是最高兴的、最敏感的人。因为除了他们很少有人能准确地回答基督当生在何处,他们可以一字不落地把这个问题回答得完全正确。他们在侍奉上,在信仰生活当中,有比他人更多的时间来研读神的话,与神相处。但为什么在耶稣基督降生的事情上,他们却没有反应呢?我们从祭司的表现和他们的本职工作中可以看出来,他们已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这些人被这些固定的模式禁锢住了。我们的信仰应该是活泼的,今天,明天,每一天都是新的,都是不同的,因为神所赐给我们的生活,昨天和今天是不同的,我们经历的事情不同,那么,我们在信仰当中的应用也是不尽相同的。
可是这些祭司和文士,每一天都做着相同的事情,就是解释律法,回答百姓各样的问题,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我们看到,如果信仰变得死板,或模式化,人就会对周围生活中的事情表现出一种冷淡、麻木,对任何的事情不敏感,这就是一种人性的软弱。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应警惕这种问题发生。
人,为什么会有这种人性的软弱?为什么会被一种固定的模式禁锢住呢?这里面有的是一种满足,就是他满足于自己现在的状态。很多时候,我们也是这样。
比如你问一个弟兄或姊妹,你受洗了吗?他说,我受洗几年了,某某牧师给我施洗的,我信主多少年了等等,并且有他的经历,有他的见证,有他的变化。可是,有时我们看到,一个人信主日子久了,和起初相比,他的爱心和热心,似乎就不一样了,不是越信越火热,越信越有从神而来的爱,而是信仰渐变成模式化了。
或许他在想,我是一个受过洗的人,也是一个在信仰生活中有经历的人,曾给别人作过见证。回想起来,真的很庆幸自信主以来自身发生的变化。所以,现在我需要做的就是在固定的时间里祈祷、读经;在星期天的时候,在圣殿里坐两个小时来敬拜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循环我的信仰生活,最后,我就要等待耶稣基督的降临。时间长了,人如果有了这样一种满足的话,他真的就会对周围的环境表现出一种冷酷。
有的时候,看到周围的人有需要祷告的,有需要安慰的,有需要你亲手来帮助他的。我们发现,有的人他就能够看到,有的人他就可以从旁边过去。就像主耶稣说过的,那些利未人和祭司看到一个有需要的人,被打的半死的在路上的人,他们没有去救他,而是从他旁边走了。(参:路十30-32)这就是一种麻木。往往我们也容易陷入这样的境况,对于这样的一种潜在的危险,每个人都应该提醒自己。
使徒保罗曾经勉励自己,我想他不仅仅是用圣经当中的话语警示我们,他也是和我们相同的人,在自身的信仰经历当中,必定有这样的一个体会,所以,他才把这样的一个体会告诉我们,并与我们共勉。他说:“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或作“所要我得的”)。”(腓三12)
使徒保罗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他是对满足于信仰现状的人,包括他自己的一种提醒,是要提醒我们,不能够以自己以前的信仰成果为把握,认为有了这样的把握之后,就可以按着一个固定的模式一直走下去,直到生命的结束,这样是很危险的。
在圣经里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都有这样的例子,人们把这样的人称之为德行完成论者,就是在各个方面该做的,都已经做过了,并已经实践过了,所以,就按照这样的一个模式继续走下去。
这使我不由地想起,我们偶尔到宾馆或者餐厅,看到在门口有负责接待的服务员。他们有的时候很热情,为客人开门,说:您好!欢迎!因为我也听到过经理这样来嘱咐他们说,当客人来的时候,你们要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就如同回到家里,给他一种温暖,一种热情。所以,他们就按照这样的规矩来做。
可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处在那个位置上,每天要接待无数的人,日久天长,他的微笑就会表现出一种不自然,因为他周围的面孔都是陌生的。如果他不这样做,可能经理会扣他的分,说,顾客来了,你为什么板着脸,你为什么一点笑容都没有?可能有的地方他们还要专门来训练,所以,无形当中他的微笑是没有情感的一种交流,是一种模式化的。
我们也应当提醒自己并互相勉励,因为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一个实践神的话语的过程。我们有固定的时间读经、祷告或者聚会,这样很好,能够一直坚持下来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但是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如果我们只把思想固定在这样的一个方面,看中事情本身而忽略了实际的效果就不好了,这会使我们失去了应该得到的一种益处。
在我们刚才读的那段经文里,这个84岁的老妇人,她的名字叫亚拿,她也是在主耶稣基督以肉身的形式来到世上的时候,一个能够以实际行动来迎接的人。我们看到,她是一个永葆信心、活力的神的仆人,也可以说是一个犹太信徒,神的选民。她为什么能这样呢?她没有那些祭司和文士的优越条件。我们知道,在犹太人当中,长老、祭司、文士、法利赛人,还有撒都该人,这样一群人是很有地位,很有名望的。她没有这样的地位和名望,她只是千百万犹太百姓中,加入轰轰烈烈的敬拜队伍的一员。
她虽是个女先知,可是在那个时候,并不是特别受人的重视和欢迎。因为先知可能会批评人、责备人,神会藉着他们来提醒世人的不足。所以,听起来不顺耳。不顺耳的时候,可能就会从心里面起反感。连主耶稣也说过,大凡先知在自己的家乡是不受欢迎的(参:太十三57)。在旧约时代也是这样,因此,她虽然有这样一个女先知的名分,却没有那样一种优越的地位,她的生活反倒是非常凄苦的。
圣经记载,她是一个在童女的时候出嫁和丈夫生活了七年以后,丈夫就去世,她就寡居了,一直到84岁。60多年的时间,她自己一个人独自生活。试想,这样一个年迈的老人,却可以在圣殿里面,在耶稣基督来临的时候,能够有这样一种反应,这样一种状态,是多么地令我们钦佩。
有时,如果一个人满足于现状,他对周围的事情会冷漠;有时,如果一个人的客观条件实在痛苦,忧患太多,他又容易因着生活的压力垮掉。可是,我们看到亚拿,这个女先知,她并没有这样,她没有因为自己生活的境况,就说需要有人帮助,希望有人来关心,需要更多的爱,她没有这样。她是如何做的呢?圣经里记载,她每天“不离开圣殿,禁食祈求,昼夜侍奉神。正当那时,她进前来称谢神,将孩子的事对一切盼望耶路撒冷得救赎的人讲说”。我们看,她是这样一种生活,一种非常有活力的生活,并不像一个老人,并不像一个处在如此辛酸的生活状态中的人。
对于“不离开圣殿”,有的时候我们有一种误解,不离开圣殿并不是整天只在圣殿里,其他的事都不做。不离开圣殿的真正的意思是,把圣殿当作自己的家,她的心始终系在神的家里。当她看到一些需要,无论是有形的、无形的,都能够看得清楚,并且为这些事情祷告;当她看到一些人的需要的时候,会进前来帮助他们。神的圣殿里的事情,就像她自己家里的事情一样,她的心扑在圣殿里。
另外,关于“禁食祈求”,禁食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在神面前恒切、恒心的一种表示。有时,我觉得自己缺乏一点,在我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中,或是在别人的事情上,当觉得有些事情需要神来改变,需要神来成就时,我也祷告。祷告几次以后,如果我觉得还是老样子,就没有恒切的心坚持在神面前祷告,在这一点上我是非常缺乏的,我想我们都应该像她那样不离开圣殿,禁食祈求。
再者,关于“昼夜侍奉神”。昼夜侍奉神是什么意思?昼夜侍奉神难道是指我们入睡时还在侍奉神吗?不是那个意思。其实是指一天中,在二十四小时里面,在你的生活里,无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把它拿到神的面前来做,如同耶稣基督就行在我们这个事情的中间。也就是说,我们一切的所思、所想、所行都在他的眼中,都在他的命令当中。这就是昼夜侍奉神。
圣经记述女先知亚拿日常的状态及信仰的生活,同时记载了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和父亲约瑟,他们带着孩子一同来到圣殿里,要把他献于主。(参:路二22-24)当他们手抱着这个小小的婴孩进前来的时候,亚拿却走过去称谢神,这是一种属灵的敏感。也许有好多人看到了这个婴孩,可是都没有反应,只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孩子。可是她能够有这样一种预备,她能够在这个时候,在圣灵感动她的时候,她就进前来。
因为神道成肉身来到世上了,犹太人所盼望的弥赛亚,所盼望的救主这个时候来到世上了!他需要的是什么?他需要的是我们迎接他,我们能够认出他来,并且能够向他献上感谢和赞美。亚拿认出他来了,她在称谢了神之后,她又做了什么呢?她对一切盼望耶路撒冷得救赎的人传讲关于这个孩子的事情。
弟兄姊妹,开始读圣经的时候,我只以为她就是在向别人传讲耶稣,传讲福音。可是当思考这“一切”时,我意识到这“一切”所包含的是,她不错过每一个机会,她把这个信息告诉每一个来圣殿的人,她的服侍生活并不是简简单单地传福音,信仰应该是全方位的。或许,她遇到的人是已经信了主的人,是一个她很熟悉的信徒,而她发现这个人需要帮助,需要与之交流,需要她把自己在神面前得着的东西见证给他,以此来增强他的信心。或许她也需要对方把在神面前所经历的事情来告诉她,来坚固她自己的信心。她是这样地在圣殿里面,在信徒当中这样地来做事情。
我们真的很缺少这样一方面。有时,热心起来去传福音,就其他什么事都不做了,废寝忘食,这固然是好的,但在传福音的过程中,还要兼备基督徒生活的其他方面,如我们要祈祷,在各样事情上把神放在其中。基督徒的信仰应该是一个全面、均衡的,如同亚拿的信仰。
我想到,对于那些文士,真的很遗憾,他们能够回答别人的问题,他们那么详细地知道神的话语,为什么对主的降生没有任何的反应,而亚拿却有呢?他们的区别何在呢?让我们共同来思考这个问题。
圣经记载,主耶稣曾经说过,说“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太七24),主耶稣强调,懂圣经,读了多少遍圣经,能够把它背下来,这个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还是把读过的圣经,把领会到的,应用在实际生活当中,知道多少,就行出来多少。亚拿她之所以有这样一种信心的活力,无论她的年龄多大,无论生活处境如何艰难,她那样的一种热情,那样的一种敏感,却一直在她的身上。为什么呢?因为她听见神的话语,就行出来;在实际的生活当中运用神的话语,这就是最宝贵的。
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下了课同学们一起玩,有同学就说,我妈妈说一个人的右手和左手不一样大。于是我们一个个把小手伸出来看。她说,真的,我们右手大,左手小。这是什么原因?人的两只眼睛甚至脚都不一样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听妈妈说原因在于,当一个人,如果用右手做事情的时候多,他的右手就会变得发达,因为他老操练它。
由此联想到那些文士,我想他们注重操练他们的头脑,操练他们的舌头,所以,他们的头脑和舌头非常地发达。可是,这个亚拿她不仅操练头脑和舌头,她还在操练她的爱心,操练她的手和脚,所以,她对她周围的事物就非常地敏感。
我们的爱心,不要把它隐藏起来,不要把它放在一边,而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释放它、操练它、运用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为听见神的话语就去行的人。只有常常去行的人,如同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太七25),当耶稣基督降生这样一个消息来到的时候,才能够有一种正确的反应在神的面前侍立。而那些文士,他们的“房子”却经不起这样的考验。
弟兄姊妹,实践神的话语,具有全备的信仰生活是多么地重要。愿在我们纪念主耶稣基督降生这样一个快乐的时刻,我与大家共勉,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操练应用神的话语,免得我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被固定模式禁锢的信仰当中,时间久了,使得我们看不到周围的需要,看不到在生活当中,我们应当做什么。来到圣殿,落座,放下书包,再看看时间,牧师祝福后,起身就走了。似乎是按照神的命令来敬拜,不要让我们的敬拜和信仰陷入到这样的一种形式,这样的一种满足当中。
愿我们每一个人在耶稣基督降临的纪念日,在他的面前,能够像先知亚拿那样,用我们虔敬的生活来迎接和敬拜他。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