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的比喻 经文:约翰福音10:1--6
作者:张克运
2016-12-07  

羊圈的比喻--在纪念丁光训主教诞辰100周年暨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闭幕礼拜上的证道

 
经文:约翰福音10:1--6
 
约翰福音10:1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人进羊圈,不从门进去,倒从别处爬进去,那人就是强盗。  10:2 从门进去的,才是羊的牧人。  10:3 看门的就给他开门。羊也听他的声音。他按着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领出来。  10:4 既放出自己的羊来,就在前头走,羊也跟着他,因为认得他的声音。  10:5 羊不跟着生人,因为不认得他的声音,必要逃跑。”  10:6 耶稣将这比喻告诉他们。但他们不明白所说的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教会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次会议像这一次一样与个人直接相关,即纪念我们敬爱的丁光训主教诞辰100周年。
 
在金陵协和神学院读书时有一次经历让我难忘:蒙学校的抬爱,我有了一个学习声乐的机会,有一次丁主教领我们几个不同班级学声乐的同学去听音乐会。谈话间他问我:“说说毕业后你的愿望如何?”我回答:“我想做一个信徒喜欢的牧人(仆人)。”他接着说:“过去我的母亲也是这样对我说的。”这让我感受到了丁主教的牧者情怀。

《约翰福音》10章1节至6节这段两千年来一直在讲论的比喻,无论何时去观察都不觉得过时,因为时代在变,真理永恒。主的教会始终是一个,但又存在于不同的处境中。
 
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视角,即教会生态来看这个“羊圈的比喻”。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一个视角,而非全面系统的阐释。

一、彼此相识群羊随牧而行


这个比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动和谐的场面--牧者“前头走,羊也跟着他”(参约10:4)。

我没有放过年,但从许多资料中可以看到或基本了解到放羊的一般场景。通常情况下羊群是被放羊人赶着前行而非被领着前行的,有时还要通过牧羊犬等其他辅助手段来放牧。而大牧人耶稣带给我们的却是另一种情境,即他在前头走,群羊跟在后面行,这是牧者与群羊一种自然理想的关系,是历代牧者与群羊关系的范式。

显然,这两种放牧方式的不同之处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它们将群羊置于不同的关系之中。前者是把群羊当做自己财产的一部分,而后者则是把群羊当做自己生命的部分。前者期望的是群羊快快长大好不断增加自己的财富,而后者则是让群羊充分分享自己的财富和一切,群羊跟随牧者,是因为牧者爱他们。
 
这种爱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包括顾念羊的需要,有智慧、有能力把群羊引到最好的牧场(青草地、可安歇的水边)。群羊愿意跟随牧人,是因为牧人精心服侍他们,全力呵护他们。
 
可见,牧者必须要认识自己的羊,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深厚的感情。牧者必须尽心尽责,率先垂范,充满见证。
 
试想,当人把福音传给别人而自己却走向沉沦,他能被会众认同吗?当群羊在属灵饥饿中苦苦挣扎,而牧人却置之不理,转去追寻不属于自己的兴趣,群羊会喜欢、认同这样的牧者吗?当牧者天天忙于无休止的应酬,缺少读经、祈祷的生活,甚至礼拜也无兴趣参加,信徒会喜欢认同这样的牧者吗?如果牧者的灵性生命弱不禁风,那么他怎能使信徒的生命刚强呢?如果牧者的人生一败涂地,又如何使信众过得是的生活、圣浩的生活呢?
 
事实表明,在现实教会中并非所有的牧者都能得到会众的认同,并非在所有牧者的身后都能找到成群结队的跟随者,有时恰恰相反,某些牧者所到之处,就是群羊分散之时。这样的现象虽然并不多,但仅有的少数已经足以令人叹息。
 
从这一角度讲,基督耶稣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牧者与群羊关系的范式,而且也是对现实教会做出的深刻提醒。

二、危难之中群羊因牧而安


教会难免面对挑战。挑战,可能来自于灵界,也可能来自于“世界”;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教会自身;可能来自于会众,也可能来自于同工。这个比喻中提到了三种挑战,即“盗贼爬进来”(参约10:2)、“狼来了”(参约10:12)和牧人雇工化问题。

主耶稣提到的“牧人”、“雇工”显然是指两种不同身份的人。一般而言,牧人也好,雇工(工人)也罢,没有什么不好,只不过是分工不同而已。但在这个比喻的语境下,当我们发问“你是牧者还是雇工”的时侯,有谁愿意自称为雇工呢?千年教会历史和当下的教会光景中,我们不应该忽视“牧人”雇工化的现象。

这个比喻表明,牧者之所以吸引群羊,是因为他对群羊信实,充满爱心。雇工之所以被唾弃,是因为其牧者身份的异化,以致目标、价值观等异位。
 
牧者把侍奉视为伟大的使命和责任,而雇工则把它作为谋生的工作;牧者为群羊的安仝迎难而上,临危不惧,而雇工则弃羊而逃,为自己寻找乐土;牧者为羊而立,处处体贴他们的软弱,顾念羊的需要,而雇工则是靠羊而立,目的在于谋求自己的利益;牧者把自己置身于群羊之中,与群羊一同经历痛苦和危难,而雇工把自己置于羊群之中则是为了躲避危难。牧者越是在危难时与羊贴得越近,而雇工总是做出相反的选择。可见牧者与雇工在本质上截然不同。
 
群羊期待寻找的一定是自己心中的牧者,犹如诗人的心声:“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参诗23:1—2)
 

三、圈外之羊,群羊同牧而栖


“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它们来,它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月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参约10:16)可见,圈外之羊并非无牧之羊,更非上帝所弃之羊。

由于各种原因,教会存在的形态和活动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一现象呢?应树立怎样的教会观呢?教会义应该如何对待身边之人呢?
 
神圣的职分也意味着重要的责任。无论是基督徒个人还是教会,都受托引人来归于一牧(上帝)。为此神给了我们职分、责任,也给了我们侍奉之杖,这杖可能是属灵的权柄(恩赐),可能是某一个职位、岗位,或者是某种资源。这杖是为了群羊的需要和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尽责,而非为我们一己之名、一己之利。这杖只有在面对豺狼、盗贼的时刻才应该举起,在面对群羊或同工时应该保持收起的状态。

中国教会有着丰富的蒙恩经历、灵性经验,有着独特的成长之路和牧场实践。当前,教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良好外部环境和前所未有的良好生长状态下,成长中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牧场的一员,我们需要加倍警醒,倍加努力,办好神的教会。
 
中国教会在成长,中国教会需要构建更加良好的生态系统,“办好教会”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基督教中国化的持续努力已经在相当的层曲或程度上改善了教会生态,但依然任重道远。就主耶稣给出的“牧人一群羊”关系的“范式”和合一、和谐的理想状态层面讲,努力或许永远在路上。

建设教会的过程也是不断更新的过程,办好教会需要不断地积极探索实践。从神学思想建设角度讲,我们应该侧重从“创造”到“再造”,不断深化,为中国教会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持续动力。从文化、传统角度讲,应该从“哲学思维”到更加重视“智慧思维”,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回到圣经中去,探索中国神学体系构建。从人才建设的角度讲,应该强化神学教育的“知识教育”与“生活教育”并重,为中国教会持续健康成长提供合格人才支持。从“宣教”概念在当下的新阐释讲,应进一步倡导由“神学”向“伦理”延展,引导中国基督徒作光作盐,活出见证。
 
如果我们同心持续努力,如同一位西方学者曾经所说“我猜想,在后西方基督教的国度里,中国基督教在自己丰富历史的宝库中能贡献出新的东西”的愿景也许能早日实现。
 
 
《天风》2015年11期17--19页溪水边。作者:江苏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江苏神学院院长张克运。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