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蒙头是服权柄的记号和荣耀(11:10--16) 保罗讲了男人不该蒙头、女人不蒙头是羞辱自己后,又从正面开导哥林多教会的姊妹。“因此,女人为天使的缘故,应当在头上有服权柄的记号”(11:10)。按照希腊文,“女人”可译为“作妻子的”;这节经文直译是“作妻子的应当在头上有权柄”。“权柄”希腊文是“exousia”,这里指蒙头,丈夫对妻子有权柄的标记。“服权柄的记号”也可理解为“有权柄的象征”。保罗指出,妻子应当蒙头,作为她服在丈夫权柄之下的标记。有的解经家认为,保罗提醒哥林多教会,坏天使会对不蒙头的女人起欲念(参创6:2),这似乎不太可能。
保罗相信天使一直在观看上帝的仆人(4:9),可能也相信信徒崇拜聚会时,天使与他们同在(参诗138:1)。可能在保罗看来,正因为聚会时有天使同在,崇拜需庄严、得体。新约书信作者常用天使在观看,提醒信徒要顺服上帝的命令(提前5:21;彼前1:12)。
“然而照主的安排,女也不是无男,男也不是无女”(11:11)。“然而”一词表示转折,保罗一再强调妇女要蒙头,但他希望哥林多信徒不要误解他所说的话,以为他贬低女性的重要性。保罗的意思是,其实不然,在11章11--13节,保罗从3个方面说明男女在主里是平等的。
A、从作为配偶和帮助者的职份来说,“照主的安排,女也不是无男,男也不是无女”(11:11)。事实上,男人和女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像和样式被造的,因此他们在根本上是互相依赖的,谁也离不开谁。
B、就谁从谁出而言,“女人原是由男人而出,男人也是由女人而出”(11:12)。世上第一个女人是从男人而出--夏娃是从亚当的肋骨而被造的(创2:21)。但亚当之后的所有男人都是从女人而出的,因此男女在主里不分主次。
C、就男女最终的源头而论,“万有都是出乎上帝”(11:12)。这是男女平等最根本的在教义上和神学上的依据。在上帝面前,男女平等。
接着,保罗又回过来请哥林多教会深思,“你们自己审察,女人祷告上帝,不蒙着头,是合宜的吗?”(11:13)。保罗将女人祷告上帝不蒙着头,是合宜还是不合宜的,交由哥林多教会自己去审察,自己去
判断。
“你们的本性不也指示你们,男人若有长头发,便是他的羞辱吗?”(11:14)。“本性”可以理解为人的直觉,这里可指对于男人和女人应有体统的一种自然感觉。保罗指出,按照当时哥林多的文化,如果男人的发型看上去像女人,那是一种羞辱。男人看上去应该像个男人,女人看上去应该像个女人,不应抹杀或混乱上帝所赐的性别差异。上帝造男造女,就是要他们有分别。男女穿异性的服装,是上帝所憎恶的(申22:5)。
最后,保罗以一句寓意深远的话,来结束他对哥林多教会女人蒙头的问题,“若有人想要辩驳,我们却没有这样的规矩,上帝的众教会也是没有的”(11:16)。“想要辩驳”所指的是蒙头的问题。保罗无意与那些好争辩的人辩驳。
“若有人想要辩驳,我们却没有这样的规矩,上帝的众教会也是没有的”。这节经文可能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是保罗希望哥林多教会对妇女蒙头这个问题不必再进行辩论,更不要对保罗进行反驳,因为保罗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而且保罗对他们的教导是来自圣灵的感动和上帝的启示,具有神圣的权威。这在外邦的众教会都是如此,哥林多教会当然也不例外。
第二种是“没有这样的规矩”意指没有像那些不同意保罗的人所持的规矩,“上帝的众教会也是没有的”(1l:16)。“规矩”指哥林多女人信主后不蒙头的规矩。保罗希望哥林多女信徒的行为,能符合当时普遍接受的基督徒体统,就是女人要蒙头。
四、圣餐(11:17--34)
早期教会,信徒通常聚集在一起交通、分享和用餐。最初他们称这种聚餐为爱筵(参徒2:46)。他们通常在晚上举行爱筵,晚餐后同守圣餐。后来就逐渐演变成将爱筵和圣餐合并举行。再后来,教会不再举行爱筵了,并且将圣餐改在白天举行。
当时哥林多信徒在圣餐聚会时,不按理吃主的圣餐,嫌贫爱富,自私自利。保罗教导他们,对待穷人与富人要一视同仁。
11章17--34节这段经文,包含3个方面内容:1、保罗责备混乱圣餐的人;2、保罗阐述圣餐的真理;3、保罗提醒哥林多信徒当按理吃圣餐。
(一)责备混乱圣餐的人(11:17--22) 和保罗前面称赞哥林多信徒(11:2)不同,保罗说:“我现今吩咐你们的话,不是称赞你们”(11:17)。保罗责备他们说,你们“聚会不是受益,乃是招损”(11:18)。
“我听说,你们聚会的时候彼此分门别类,我也稍微地信这话。在你们中间不免有分门结党的事”(11:18--19)。保罗听说哥林多信徒聚会时不按理吃圣餐。信徒不仅灵性上得不到造就和供应,反而彼此分门别类,分门结党。“分门结党”希腊文意为“分裂”,“结党”。哥林多教会出现分门结党,不仅破坏了教会的合一,也损坏了爱筵团契生活的形象。保罗说“我也稍微地信这话”(11:18),表示保罗不太相信这事。他认为所传闻的可能有夸大渲染,但也可能确有这样不幸的事实。
“好叫那些有经验的人显明出来”(11:19)。“有经验”希腊文是“dokimos”,意为“通过考验”,“得到认可”。“有经验的人显明出来”,似乎表明虽然哥林多教会圣餐聚会时出现分门别类,分门结党,但有些信徒的行为却得到上帝的肯定。他们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过出了与蒙召的恩相称的生活。
保罗说:“你们聚会的时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11:20)。有些哥林多信徒自私自刺,其他信徒在圣餐聚会时无法体验到基督舍身受死的意义(11:24--26)。哥林多信徒聚会时,富有的信徒带很多食物来,贫穷的信徒带的却很少,甚至没有带。但他们聚在一起,不是互相享用,而是“各人吃自己的饭”(11:21)。这种情形反映了有些哥林多信徒自私自利,对肢体没有关爱之心,富人对穷人不管不问。
在圣餐聚会时,哥林多教会出现了两个极端:有些穷人饿着肚子;有些富人则暴饮暴食,甚至酒醉。“这个饥饿”(11:21)和“那个酒醉”(11:21),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有些富有的信徒可能故意要利用圣餐炫富。
保罗一连用三个问题质问他们,都是针对富有的信徒(11:22)。这3个问题是:
1、“你们要吃喝,难道没有家吗?”
2、“还是藐视上帝的教会,叫那没有的羞愧呢?”
3、“我向你们可怎么说呢,可因此称赞你们吗?”
第一,“你们要吃喝,难道没有家吗?”(11:22)。保罗责备那些富有但没有爱心的哥林多信徒,“你们有钱,有佳肴美酒,又舍不得分给穷苦的弟兄姊妹。你们可以在自己的家里吃,但你们却拿到教会里摆阔气。你们怎么可以把上帝的教会作为炫富的地方?”
第二,“还是藐视上帝的教会,叫那没有的羞愧呢?”(11:22),在保罗看来,那些富有但没有爱心自私自利的哥林多信徒使教会失去了见证,蔑视教会的神圣性,教会是上帝的家,他们当着贫穷饥饿的弟兄姊妹的面大吃大喝,是故意要叫那些贫饥的弟兄姊妹含羞抱愧。
第三,“我向你们可怎么说呢?可因此称赞体们吗?”(11:22)。教会聚会的目的,是要叫信徒受益,彼此关顾,而不是显示自己的富有,使缺乏的信徒感到难堪。那些富有但投有爱心的信徒的做法,显然有违圣餐的意义,因此保罗说“我不称赞”(11:23)。保罗责备他们那种自私自利的做法。
(二)阐述圣餐的真理(11:23:--26)保罗以阐述圣餐的真理,来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保罗说:“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11:23),表明保罗在哥林多的时候曾经教导过他们有关圣餐的真理。可是他们似乎忽略了保罗所传的圣餐的意义,所以保罗再次提醒他们应当牢记这个重要真理。
保罗特别声明,有关圣餐的教导,是他从主那里得到的启示。保罗传授给哥林多信徒的、“从主领受的”(11:23),不只是圣餐的真理,还有其他耶稣的教导(7:10,15:3)。关于圣餐的真理,保罗可能是从耶稣的门徒那里得到的,也可能是他从耶稣那里得到的启示。
保罗重温他从主那里领受的、教会举行圣餐时常读的一段经文,提醒哥林多信徒应当明白圣餐的意义。11章23--25节这段经文,提到圣餐的几个重要意义:
1、记念耶稣的受死。耶稣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舍”有古卷作“擘开”)。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11:24)。在举行圣餐时,信徒应当思想耶稣为了拯救我们,忍受痛苦,乃至舍命,为救赎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耶稣强调,人领受圣餐时应当记念他受死的意义,警告那些不按理领受饼和杯的人。耶稣在S字J上为人舍命流血,我们当记念上帝的大爱。
2、记念耶稣用他的血所设立的新约(11:25)。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举起杯来,说,这杯是用他的血所立的新约(路22:20;参可14:23),这使人想起上帝与以色列人以血立约(出24:8)。上帝与以色列人立约,但以色列人犯罪违约,上帝就差遣耶稣与世人另立新约。与用牛羊的血所立的旧约不同,新约是耶稣用自己的血所立的。旧约牛羊的血不能从根本上除罪,新约耶稣的血才能真正除罪,使人得到完全的救赎。
3、宣告耶稣的死,直等到他来(1:26)。教会藉着举行圣餐,不只是记念耶稣受死,也是在等候他再来。教会藉着举行圣餐向人宣告耶稣已经为世人而死。复活并得胜死亡,世人回到到上帝那里的道路已经开通了。历代教会不断藉着举行圣餐,宣告耶稣所成就的作为,直到他再来。
保罗提醒哥林多信徒,耶稣的命令不只是要求我们在举行圣餐时模仿他擘饼、喝杯的动作,更深层的意义是要效法他为人舍己的榜样。那些富有的哥林多信徒虽然藉着圣餐记念耶稣的舍已之爱,但却不愿将自己的食物与其他信徒一同分享、不肯舍弃。人若不爱弟兄姊妹,不能说他真正爱上帝(约壹4:20--21)。
(三)提醒他们当按理吃圣餐(11:27--34)“所以,无论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11:27)。“所以”这个连词将保罗阐述圣餐的真理(11:23--26)和保罗提醒哥林多信徒当按理吃圣餐(11:27--34)连接起来。
圣餐是一种神圣、庄严的圣礼,所以无论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不按理”希腊文是“anaxios”,意为“漫不经心”,“不当回事”,“轻忽不敬”,直译是“以不配的态度”。保罗可能是指哥林多信徒自私自利,这种态度是不配来领受圣餐的。
保罗提醒他们,在领受圣餐前,要省察自己,以免干犯主的身、主的血。耶稣为拯救人而舍身流血,哥林多信徒自私的行为不仅得罪人,也与耶稣舍己为人的本质相悖。领受圣餐的人,必须自己省察(11:28),反省自己是否在生活中努力活出耶稣无私的大爱。
保罗指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11:29)。“分辨”希腊文是“diakrinō”,意为“分别”,“分辨”,“分开”。保罗在这里清楚解释上文“不按理”(11:27)的意思,意即人若吃主的肉,喝主的血,却将它们看作是普通的饼和杯,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保罗提醒哥林多信徒,要把主的圣餐和一般的晚餐“分开”;警告他们切匆轻慢圣餐,因为上帝必惩治亵渎圣餐的人(11:30)。不按理记念主的人,必被主管教,因为“在你们中间有好些软弱的与患病的,死的也不少”(11:30)。由于人不尊重主的饼和主的杯,吃喝自己的罪,以致受到上帝的惩治。
可见,对圣餐持轻慢态度的人,是上帝所憎恶的。哥林多教会中有些信徒软弱、患病,乃至死亡的根本原因就是“不分辨是主的身体”。但另方面,保罗也安慰哥林多信徒说,“我们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于受审”(11:30)。
在保罗看来,如果哥林多信徒能分辨己罪,认罪悔改,就不会受到上帝的审判。如果领受圣餐时不再有不当的行为,上帝也就不再惩治他们。人若认真悔改后再来领受圣餐,就不至于受到上帝的审判。这种审判不同于将来最后的审判,而是惩治(11:32),是带有教育意义的管教,就像父亲管教孩子一样。管教是上帝爱的表现(参来12:6)。
“所以我弟兄们,你们聚会吃的时候,要彼此等待”(11:33)。保罗藉着“所以”这个连词带出结论。为了避免在圣餐聚会时出现混乱的现象,保罗劝勉哥林多信徒,领受圣餐时要彼此等待,同领圣餐。如果有人饥饿,可以在家里先吃,免得在教会里有人先吃,有人后吃;
有人醉酒,有人饥饿,“自己取罪”(11:34)。
在圣餐聚会时,要体现彼此相爱,信徒带到教会的食物要等大家共同享用,这样才能体现爱筵的本质,免得把主的圣餐看作是普通的晚餐,或因争先吃喝,以致不蒙上帝悦纳,得罪上帝,自己取罪(11:34)。
在11章18节那里,保罗提到“第一”,但下文再没有提到“第二”、“第三”等,表明那些内容可能都包括在“其余的事”(11:34)当中了。“第一”也可以理解为“首要的”,“最重要的”。
最后,保罗告诉哥林多信徒说,“其余的事,我来的时候再安排”(11:34),显示哥林多教会在圣餐方面,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现在只是先解决一些比较突出、较为严重的问题,其他较次要的问题,等保罗到哥林多教会时再跟他们详细面谈。
五、属灵的事(12:1--15:58)
哥林多教会在给保罗信中提到的第五个问题,是关于属灵的事。针对哥林多信徒因属肉体而产生的许多问题,比如:结党纷争,淫乱,彼此告状,不按理吃圣餐等,这些问题使哥林多教会失去见证,不能与耶稣基督一同得份。
因此,保罗在给哥林多教会的回信中(12:1--15:58),特别提到4件属灵的事:1教会合一;2最妙的道;3属灵恩赐;4身体复活。
(一)教会合一(12:1--31a)在12章1--31a中,保罗藉着阐述教会台一的道理,来纠正哥林多教会结党纷争,四分五裂的错误。
就教会合一方面,保罗提到4个方面内容:1、圣灵的工作,使人信主;2、不同的恩赐,出于一位圣灵;3、不同的肢体,成为一个身体;4、不同的职分,出于一位上帝。
1、圣灵的工作,使人信主(12:1--3)“论到”(12:1),表明保罗开启一个新的话题,保罗开始答复哥林多教会来信中提到的问题。
“属灵的恩赐”(12:1),《中文和合译本圣经》在“恩赐”上面加点号,表明这个词在希腊文中是没有的,是圣经译者所加的。“属灵的恩赐”希腊文是“pneumatikon”,形容词,复数形式,直译是“属灵的”,既是阳性,也是中性。阳性指“属灵的人”(2:13,15),中性指“属灵的事”(如:属灵恩赐)。
对于“pneumatikon”一词,解经家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解经家主张译为“属灵的恩赐”,因为12章1和14章1节所提及的显然都是指恩赐;有的解经家主张译为“属灵的事”,但不只是属灵的恩赐,因为12章1节至15章58节并非都是讲属灵的恩赐。
有的解经家认为,在12章1节至15章58节中,保罗一共论到3件属灵的事,即:1、圣灵的合一;2、爱的法则;3、复活。
笔者认为,在这段经文中,保罗一共论述了4件属灵的事,即:1、教会合一;2、最妙的道(爱);3、属灵恩赐;4、身体复活。
“我不愿意你们不明白”(12:1)。“不明白”希腊文是“agnoein”,意为“疏忽”,“无知”。保罗不愿意哥林多教会对属灵的事不明白。这表明保罗认为属灵的事很重要,是哥林多信徒应当明白的事。
“你们作外邦人的时候,随事被牵引、受迷惑,去服侍那哑巴偶像,这是你们知道的”(12:2)。“外邦人”希腊文是“ethnē”,意为“(其他)民族”,这里暗示哥林多教会中有些信徒不是犹太人。哥林多教会中有些人曾经参与异教偶像崇拜(12:2),但他们现在已经成为上帝的子民(12:13,10:1,32),像以色列人一样。
“被上帝的灵感动的,没有说耶稣是可咒诅的”(12:3)。有些哥林多信徒信主前参与异教偶像崇拜,信主后担心会说出得罪上帝的话。保罗安慰他们说,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人真正信主后是不会说出亵渎上帝的话的。真正被上帝的灵感动的,不可能会说出“耶稣是可咒诅的”这类的话。凡真心相信基督的人,圣灵都住在他们里面,不会说出亵渎上帝的话。但另一方面,人若不是被圣灵感动,也不可能说耶稣是主。那些被圣灵感动的人,会承认耶稣是主。这也表明人信主是圣灵工作的结果和明证。
“耶稣是可咒诅的”和“耶稣是主”是两句截然相反的话。“耶稣是可咒诅的”是一句亵渎的话。说“耶稣是主”,是一句宣信(认信)的话,就是从心里承认耶稣是主。
早期教会受BP时,基督徒只要说一句“耶稣是可咒诅的”,就可保住性命;但他们宁可坐牢、被流放、被扔进斗兽场、被斩首,也不愿说此话;相反,他们勇于公开宣信“耶稣是主”。
2、不同的恩赐,出于一位圣灵(12:4--11)“恩赐原有分别,圣灵却是一位;职事也有分别,主却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别,上帝却是-位”(12:4--6),保罗用了三组“……分别,……一位”和“圣灵、子、父”合一的奥秘,来阐明有关教会台一的真理。
“恩赐”、“职事”和“功用”,这三样都是来自三位一体的上帝。每个信徒所领受的恩赐各不相同,但赐下不同恩赐的圣灵却是一位。信徒侍奉主的分工不同,但所侍奉的却是同一位主。各人工作的效果、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但能使各人发挥作用,工作有果效的是同一位上帝。保罗藉着这些事例,提醒哥林多信徒,绝不要以属灵恩赐来分门别类,制造分裂。
“圣灵”……“主”……“上帝”(12:4--6),指三位一体真神的的三个位格:圣灵、主耶稣和圣父上帝。三位一体上帝是合一的,但合一中却有三个不同的位格。上帝是一中有三,合三为一。哥林多教会也体现了合一性中的多样性,每个信徒从上帝那里所领受的恩赐都不
尽相同。他们领受恩赐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合一的教会。哥林多信徒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并能善用上帝赐给他们的不同恩赐,那么教会就不会出现结党纷争,四分五裂。
“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处”(12:7)。保罗指出,圣灵将诸般恩赐赏赐给人,每个人所领受的属灵恩赐不尽相同。上帝赐给人属灵恩赐是为了使教会得益处,因此人应当善用恩赐,叫人得益处。
“这人蒙圣灵赐他智慧的言语,那人也蒙这位圣灵赐他知识的言语,又有一人蒙这位圣灵赐他信心,还有一人蒙这位圣灵赐他医病的恩赐,又叫一人能行异能,又叫一人能作先知,又叫一人能辨别诸灵,又叫一人能说方言,又叫一人能翻方言”(4:8--10)。“这人……,那人……,又有一人……,又叫一人……”,表明每个人得到的圣灵所赐的不同恩赐。保罗列举了许多不同的恩赐,但不是所有的恩赐。保罗在其他书信(罗12:3--8;弗4:7--16)中,还列举了些其他恩赐。在这里,保罗列举了以下9种不同恩赐:
1、智慧的言语(12:8),指一个人能直接洞察真理,或指道德方面的劝勉和教导。
2、知识的言语(12:8),指一个人能运用上帝所赐的知识和理性来明白真理,或指有关信仰真理方面的解释阐述。
3、信心(12:9),不是指在基督里顺服的信心或得救的信心,而是指一种分别的恩赐,能使人看见那不可见的属灵事物。信心是人洞察真理,审察真理的重要条件。
4、医病的恩赐(12:9),在希腊文中,“医病”和“恩赐”都是复数形式,表示圣灵赐给人不同种类的治病恩赐。
5、异能(12:10),可能指行神迹的能力,包括医病(徒8:13;罗15:19)。这种恩赐能使人做一些超自然的事。
6、作先知(12:10),按照希腊文,“作先知”直译是“说预言”,能使上帝的旨意被人知晓。有这种恩赐的人能传讲真理,解说真理;有时也说预言。先知说预言是为了造就教会。保罗呼吁哥林多信徒要追求这种属灵恩赐(14:4--5)。
7、辨别诸灵(12:10),指能辨别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圣灵感动还是受邪灵搅扰的能力。有些人冒称受圣灵感动说话,但其实未必尽然,因此上帝赐人辨别真伪的能力。
8、说方言(12:10),“方言”是指一种连说话的人自己也不明白的语言。它是人与上帝交通的一种途径(14:2)。说方言的人虽然不明白自己所说的话,但他的灵在祷告(14:2)。
9、翻方言(12:10),方言通常难懂,说的人自己往往也不太明白它的意思,因此必须有人将它翻出来,才能使会众从中得益;否则,说方言的恩赐就没有多大价值。
保罗把“说方言”和“翻方言”这两种恩赐放在最后,并不是有意要贬低这两种恩赐,乃是因为哥林多人过分抬高说方言的能力。
以上这些恩赐都是来自上帝,都是圣灵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结果(4:11)。“分给”希腊文意为“分配”。保罗指出,属灵恩赐是上帝慷慨无私的显现,而不是人的权能美德的显现。因此人不能夸耀自己所得的恩赐。圣灵赐给人恩赐是为了使教会得益处,人应当将属灵恩赐用于造就教会上。
3、不同的肢体,成为一个身体(12:12--27)“就如身子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基督也是这样”(12:12)。保罗把教会比作基督的身体。在12章12--27节中,保罗一共用了16次“身子”。除此之外,保罗在其他书信(罗12:4--8;弗1:22--23;西1:18)中,也采用这个比喻。
(1)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为一个身体(12:12--13)
“身子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12:12)。保罗以身子与肢体之间的关系,来阐明教会合一的重要性。保罗说,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希腊人;无论是为奴的,还是自主的,我们都从一位圣灵受洗,归于基督自己(12:12)。圣灵只有一位,他使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合而为一(罗10:12;加3:27--28;西3:11)。
“都从一位圣灵受洗”(12:13),保罗指出,洗礼喻指圣灵在信徒里面工作,使肢体合一,连在一起。“饮于一位圣灵”是指上帝的灵浇灌在他子民身上(约7:37--39;罗5:5)。
(2)肢体不同,相互为用(12:14--21)
保罗再次强调,“身子原不是一个肢体,乃是许多肢体”(12:14)。身子中有头,手,脚,眼,耳,鼻,还有各种内脏。脚不同于手,但它不能因为自己与其他肢体不同而自外于身体;耳不同于眼,但它也不能因为自己与其它肢体不同而自外于身体。任何肢体都不能说我“不属乎身子”(12:15)。“不属乎身子”意即“独立于身外”,“不再依靠身子”。身子上的所有肢体都是属于同一个身体。基督的身体--教会,也是如此。任何人不能因为自己与别人不同而自外于教会--基督的身体。因为他是属于基督的身体的一部分。
“若全身是眼,从哪里听声呢?若全身是耳,从哪里闻味呢?但如今上帝随自己的意思把肢体俱各安排在身上了。若都是一个肢体,身子在哪里呢?”(12:17--19)。保罗以人的身体为例,阐明教会的多样性和合一性。保罗以假设语气提醒哥林多信徒,如果一个身体清一色地变成一种肢体,那就要失去其他各种必需的功能,使身体不成为其身体。正如一个身体上有许多肢体一样,教会虽然是由许多信徒组成,却是合一的,整体的。
“但如今上帝随自己的意思把肢体俱各安排在身上了”(12:18)。这表明上帝的主权和能力。如果哥林多信徒能明白上帝的绝对主权,清楚是上帝随己意将诸般恩赐赏赐给人,那就不会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结党纷争。上帝创造的伟大和奇妙,正在于他所造的人有许多肢体、许多部分,但“身子却是一个”(12:20)。
“眼不能对手说:‘我用不着你’;头也不能对脚说:‘我用不着你’(12:21)。”上帝在人的身体上安置各种器官,四肢百体,是要他们相互为用。人体如此,基督的身体--教会,也是如此。
(3)肢体不同,但要彼此相顾(12:22--27)
保罗说,教会里有些肢体,被人看为“不体面”、“不俊美”的,我们要越发给他体面,给他俊美。“不体面”就是不光彩,不荣耀,不被人重视;“不俊美”就是不俊秀美丽,不能登大雅之堂。
按照希腊文,“有缺欠”(12:24)是个解剖术语,意为“下面
的”,“内侧的”。保罗的意思是,对于教会里那些隐藏的、不常出头露面的肢体,应当给予更多的尊敬和荣耀。他们在教会中所起的作用与功能,虽然不为人所见,不为人所知,但却往往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
上帝赐给人各种不同的属灵恩赐,就是“免得身上分门别类”,而且使“肢体彼此相顾”(12:25)。彼此相顾的美好结果是同苦同乐,同辱同荣。保罗指出,“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12:26)。上帝赐人恩赐,就是要信徒彼此关顾,而不是炫耀自己如何属灵。保罗提醒哥林多信徒,不可将上帝所赐予的属灵恩赐作为骄傲的资本,作为炫耀的本钱。
最后,为了强调主旨,保罗说:“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12:27)。
4、不同的职分,出于一位上帝(12:28—31a)保罗开篇点题,阐述了上帝在教会中设立了许多职分。这些职分都是出于上帝的,是“上帝在教会所设立的”(12:28)。“设立”希腊文是“tithemi”,意为“将…放在适当的地方”。这里可以解释作上帝将各种恩赐都放在了适当的地方,这也显示了上帝的智慧和权柄。
“第一……,第二……,第三……,其次……”,这些序数词和次序词似乎是按照职分对教会的重要性和贡献来排列的。使徒是最重要的,使徒的主要工作是阐明真理。先知说预言和教师教导对于教会建设的贡献也很大。先知的工作是向人宣告上帝的旨意和真理;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导人明白真理,帮助人增长信心,坚固人的信心。
“岂都是使徒吗?岂都是先知吗?岂都是教师吗?岂都是行异能的吗?岂都是得恩赐医病的吗?岂都是说方言的吗?岂都是翻方言的吗?”(12:29--30)。保罗一连用了好几个反问句,说明职分虽然不同,但都是上帝所分配的。这一连串问句的前面都用希腊语助词mē,表明保罗希望哥林多信徒对这些问题给出否定的答案。保罗指出,上帝在教会中赐下这些职分,是为了教会的需要。
“岂都是使徒吗?”(12:29)。答案是:当然不是。上帝并没有只赐给教会一种使徒职分;相反,上帝赐给教会各种职分。保罗指出,其它几种职分,如先知、教师、行异能的、说方言的,也都是上帝随己意赐给人的。
最后,保罗以劝勉哥林多信徒“你们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赐”(12:31),来总结对教会合一的教导。保罗提醒他们应当追求那更大的属灵恩赐。什么是“更大的恩赐”?就是更能有益于别人的恩赐,更能造就教会的恩赐。
(待续)
《教材》2016年第3期11--26页圣经研究。2016年11月30日礼拜三21:24扫描,2016年12月21日礼拜三15:51审核校对。
《教材》2016年1期汇总
http://www.jdjcm.com/wenzhai/1755.html《教材》2016年2期汇总
http://www.jdjcm.com/wenzhai/1778.html《教材》2015年1--6期汇总
http://www.jdjcm.com/wenzhai/1541.html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