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概论》第一章 导论 马有藻 著
作者:马有藻
2016-10-27  

《旧约概论》第一章 导论
 
马有藻

一、研读旧约的困难

许多信徒读旧约时都有望洋兴叹的感慨,有些却勉为其难的读下去,但觉得艰涩枯燥。另外一些则作有意无意的回避,单单的研读新约。其实旧约不但是神的默示,对我们且有重大的意义,不应忽略。

我们先来看研读旧约的困难,也许能帮助我们对症下药。研读旧约困难至少基于下列十二个因素:

A、信息供应少

一般传道人讲道或查经聚会等较少用旧约主题或课题,结果信徒接触旧约机会不大,故不但对旧约感到陌生,其中一些难明白的地方亦无从解明。

B、篇幅相当长

旧约较新约至少长一倍以上。要读完旧约三十九卷书,费时费力。信徒一踏上读旧约的路,就发现此路漫长,走了多时还不到尽头,又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不久后便停顿在路边休息,一躺下便乾脆不读下去,而转读新约了。

C.、历史很久远

旧约的历史非常长远,自创世至亚伯拉罕之年日已有悠久之历史,而从亚伯拉罕至玛拉基共有一千六百多年;洪水至玛拉基则有五,六千年。其间民族的兴衰,国际的演变,人物、地名及宗族的名谱又多又复杂,令人有目不暇给的困难,以致兴趣易失。

D、宗旨又独特

旧约每卷书都有各自独特的宗旨与目的,所以每本书的历史都是经过选择及加上解释的,所以有些地方信徒盼望要知道的资料却找不着;有些资料却不明白作者为什么那样详细的记录下来。若读者能明白每卷书的宗旨及目的,有些误解可以冰释;有些困难可以迎刃而解;兴趣也会倍增起来。

举例来说,历代志上一至九章的家谱对今日信徒也许没有什么意思,但对犹太人却很重要,因为宗族谱,祭司谱及王谱没有间断,就显出神没有放弃犹大国或离开大卫家。神要以色列成为祭司国(出19:5-6)及弥赛亚国(撒下7:16),使以色列能引全地归顺神。又列王纪与历代志为历史书,但因宗旨不同,记载历史的重点便有很大的分别。列王纪指出以色列国(王下17:22-23)及犹大国之灭亡(王下24:2-3)全因百姓不听神藉众先知所说的话,是以两卷书多记先知的事迹(如以利亚,以利沙及其他)。历代志则指出亡国原因是百姓不尊重圣殿 也是一个宫殿与圣殿的关系。那个宝座尊重圣殿,那个国祚必定长久,反之则急速败亡,是故历代志作者很强调圣殿的功用。他用很多的篇幅记圣殿的建造、祭司的资格、献祭的手续、务求详尽,而先知的事迹,尤其以利亚及以利亚的英雄伟迹则简略稍提或全然删掉。这是因宗旨之起因,信徒阅读这类书卷若不知晓它们的重点、宗旨,便看不出内容的来龙去脉,很容易产生混淆的感觉。

E、着眼点不同

如上点所提,旧约的历史是选择性(selective)及阐释性的(interpretive),所以旧约的历史与世界史在性质上甚有差异。世界史的记录是纯以报导史事为目的(虽然有些世界史的书本亦附有作者的评论,但这样已脱离纯史的范围与性质了。按理来说,世界史该是纯报导性质的),但圣经史却完全不同。旧约史是选择性及阐释性的,是按照作者的宗旨而撰着。所以作者在搜集资料时便以其着述之宗旨而作取舍,又透过他的领会才下笔。读者若在这方面缺乏一些基本的导论,必会感觉旧约是枯燥与艰深的。质言之,旧约史有三大撰述的重点:

1.神的救恩(Heilsgeschichte) 第一主题可称之为 恩慈与救赎 。旧约史的首要性质是救恩史,是神在人的历史中救赎世人之心意的显示,及救赎行动的选例记录。这记录虽并不完全,然而其救恩主题却是相当明显的。这救恩史始自亚当时代(始 自创3:15,俗称 第一福音 。这是一个救恩应许,神以这 应许 作祝福与管治世人的蓝图,故有学者则以 应许 为整本旧约的主题(注1) ),自此之后神的救恩计划在塞特时代,挪亚时代,亚伯拉罕时代,摩西时代,约书亚时代,士师时代,王国时代,被掳时代,而至归回时代,在每时代中,旧约的主旨便是要将神在历史中的救赎工作表明出来。旧约的表明方法非象现代人的表明法 靠观念,靠理论。他们的表明法乃靠行动、作为、历史、宗教节期、象征动作、异象预兆等。

2.神的拣选(Election) 第二命题亦可称作 救恩与选民 。接上点这救恩史的表显乃藉着一个民族透露给世人认识,这就是希伯来族的以色列民。在神选召亚伯拉罕时,可见其救赎的计划是一个拣选的恩典。神要藉着亚伯拉罕的后裔使万民蒙福(创12:2-3)。这拣选明显地是从亚伯拉罕的一个后裔 以撒 及其后裔表明出来,而至基督,那最合神心意的后裔(参加3:16)完成神的救赎大工。保罗在罗11章详细地阐释旧约的拣选救赎史。罗11章可说是基督徒的哲学史观的主要经文之一(其他参林前15:20-28; 启11:15-18)。可见旧约史是拣选救赎史。读者在这里有了初步的概念,阅读旧约时的心境便活泼起来。

3.神的国度(Theocracy) 第三重点亦可称为 选民与国度 。神的救恩藉着一个民族使全地蒙福,故这民族是一个特别蒙恩的民族。神选召他们,在埃及锻炼他们对神的信赖,藉着摩西领他们到西乃山脚,与他们立约,将他们建立成为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子民(出19:6),又颁布律法,管治他们,使他们成为一个神治的政体(theocracy),是一个神治的国度(theocratic kingdom)。所以选民史也是神治国史。神给他们律法,一面指出他们是一个神律治理之国(theonomy),一方面表彰神对他的选民国属灵的道德要求(律法中的属灵与道德律),是神管治他们的大宪章(国法)。这属灵与道德律的背面便显出神属灵、道德与圣洁的本质。神又给他们民治律,使他们以神为本自治。最后给他们宗教律(如献祭、节期、帐幕),以示他们是属神的选民,分别出来归与神的圣洁之民。利未记所记极繁琐之律就是提醒他们,叫他们一举一动也要显出属神的标志,也藉着清洁之律显出他们是与众不同的国民。他们的国祚全在乎他们对神的律法上之要求是否完全忠顺。旧约的历代志便是一个明显的举例,指出国家宝座的长久在乎它与圣殿(代表敬拜)的关系如何(throne对temple);列王纪则指出国祚的长短在乎宝座对神的律法(透过先知)的关系如何(throne对law)。可见旧约史是有重点的,明了了这三大中心,研读旧约的趣味便会倍增了。

F、文化有差异

犹太人的文化自创一格,与一般国家文化相异的地方甚多。读者读起来会觉得与自己没有切身关系。另外旧约圣经亦提及许多不同的外邦文化,如非利士、迦南、埃及、叙利亚、巴比伦、波斯等,使人读之有如置身大千世界。

举例来说,犹太人的 立约文化 ,不但影响他们人与人之间的表现,也解释一些旧约重要的神学思想,例如 盐约 (民18:19 ; 代下13:5), 鞋约 (得4:7)和 血约 (创15:10,18)所表示责任的轻重就不同了。

G、文体太广泛

旧约里面的文学尤如一个极大的万花筒,多彩多姿,集世界文学之体裁于一身。各类的文学体裁与格式,皆能在旧约中找到实例。诸如格言、叙事文、寓言、象征文、散文、隐喻文字、辩论、诗歌、自吟自语、预言文字、讲道集等应有尽有,蔚为奇观。一般信徒缺乏文学方面深入一点的修养,研读起来就会特别困难。

H、题材多重覆

旧约有甚多书卷之题材是很相似的。若一口气读下去便会产生一种 疲倦 的心理,比方诗篇和箴言的内容,甚多地方是千篇一律的。若要一口气把 诗 箴 读完便会觉得沉闷。又大先知书中如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等,当中许多讲道的主题是重覆的。可是他们却分开了数十年方讲完所记的材料,在数十年的事奉中,他们讲道的内容难免有重提的必要,当时的听众便觉得新鲜。所有大小先知书大部份内容都是讲道集,多有重覆,就是这个原因。

I、 神学观念专

旧约内的记载虽主要是历史,但如上文所提,这不是普通史,而是神的工作史。在神的活动中又有甚多专门的神学观念,若在这些方面缺乏一些基本的训练,旧约有些地方便不易明白。例如 约 的观念, 国度 的观念, 恩典 的观念, 默示 的观念, 弥赛亚 的观念, 末世 的观念等。有些神学思想深藏于犹太人的文化背景里,若不是犹太人,也不能清楚触摸到他们领受的心情。举例来说, 国度 对犹太人来说是一个地上政治性的国度,这思想源自神对大卫的应许(参撒下7:16),所以他们对应许的感受与盼望,与我们外邦读者当然大有不同。这是我们觉得旧约不很 切身 的原因。

J、伦理观异常(注2)

旧约所表露的伦理观与新约的有甚多不同之处,叫现代人更难领会,实例不胜枚举,如在约书亚记中,喇合以撒谎而蒙恩(2:3-6;6:25;参来11:31);神吩咐以色列人在攻取一些外邦城时,要将全城男女老幼,家禽牲畜,杀得寸草不留(如8:24;10:40;11:11等)。表面看来,这是甚难理解的。诗篇中有很多咒诅诗,内中诗人所表达的怨毒(如137:8-9)亦甚难了解。除非我们对外邦人的背景,甚至整个旧约的神学有相当的认识,否则不易明白。一般信徒往往因这些地方便裹足不前,以致其他的旧约部分也没有兴趣去读了。

K、表达不尽同

旧约作者表达一个观念的方法与现代人迥异,举例来说,罗11:11所讨论的是犹太人传统的观念,亦即旧约已有的观念。 跌倒 一词是指人被神弃绝, 失脚 则表示人的不信, 他们的失脚是要他们跌倒么 就是 因他们的不信,神便弃绝他们么 的意思。另外, 舔尘 即 降服 ; 羞愧 意即 失望 (赛49:23),他们失望时有羞愧的心情; 成圣 非指生活上的圣洁,而是地位上的与前不同(已交给神了;出40); 烟火 表示神的 临格 (创15:17); 站立 即 事奉 (民16:9); 走来走去 表 巡视 (亚1:10); 脱鞋 意表 尊敬 (出3:5); 从早起来 即 从起初的时候 (耶7:25); 打五六次 意 完全胜利 (王下13:19);等例子不胜枚举,明白这些文学特征着实提高研读旧约的趣味。

L、应用性不易

旧约内容表面看来似与现代人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不能应用,读起来容易令人觉得枯燥。举例说,创世记前十一章虽有部分与全人类有关,由十二章开始,大部分的记录则似只关乎亚伯拉罕私人轶事及家族琐事;出埃及记几乎全部与现代人无关。至于以色列人的诫命(道德性),律例(宗教性),典章(民治性)等的规条,除却一些道德律现代信徒还可以应用之外,整体说来极充满当时国家民族的生存意识,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似乎脱节。至于大小先知书,大部分皆为针对当时国家之流弊,与我们又缺乏 切身感 ,只有部分智慧书中之内容也许觉得有用(难怪今日信徒除了灵修时稍为念念诗篇及箴言,其他旧约部分也懒得去摸它们了)。为了要应用旧约,一些人便在释经学上犯规,灵意解经就是其中一个结果。

二、如何读旧约

A、克服心理上的困难

前面提出的十二项困难不少是属心理方面的,例如有人觉得旧约与今日生活脱节,词句枯燥、重覆、艰涩等,但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神把旧约赐给我们,目的是要藉着它向我们显露他的心意,亦要我们谦虚忍耐的去寻求,必能得着其中的珍宝。另外,一些内容重覆的经卷可以分开来读,不需要一口气读完,要按步就班,一层一层的"加盖"完成之。神的真理如同埋在地里的宝藏,极需坚毅的心志,竭力的发掘,不气馁的研究,才有一番属灵的享受,那从不停的发掘得来的享受,别有一番滋味(参提后2:15)。

B、克服时间上的困难

研读旧约最大的难处,可能是时间的问题。读旧约一般来说比新约难,故需要多些时间来研读,才能得着其中益处。按统计,旧约39本书卷共有23210节,比起新约27本书卷共7914节,长达三倍之多(注3) ,故需要在研读的时间上加倍(附带加上忍耐),才算在克服上多行一步。设若读新约需花十五分钟,读旧约便应花卅分钟,凡有意义的事情都要付上更多时间与代价。

C、克服了解上的困难

研读旧约需多利用工具书籍,不要以为 我不明白,全世界人也都不明白 。历来有不少圣经学者呕心沥血研究旧约,着作了一些概论、解经等工具书,我们应善加运用。中文的旧约工具书有 旧约剪影 (林证耶着), 圣经综要 (史祈生着), 圣经提要 (福音书房)及 牧野的芦笛 (唐佑之着)等,笔者觉得 圣经研究 (杨牧谷编译) 一套,特别能帮助读者克服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一套书能把旧约各卷的结构、背景、组织、内容,很有系统的介绍出来。其他工具书则较注重诠释信息及应用,最好的读经方法是先对该书有初步的了解才作诠译和应用。

D、克服计划及策略上的困难

许多人读旧约完全没有计划及策略,打开创世记便一直读下去,起初两卷书还觉饶有趣味及含有许多属灵教训,但读到利未记及民数记,便如坠五里雾中,欲出无路,进退两难。

一个解决的办法是由浅入深,浅是指那些含有较少象征文字或冗长的讲道经卷,而先选读一些与生活较有密切关系的,这样便能克服 不知如何下手 的困难。此种方法可分两个回合来读旧约。

第一回合可以先读:创,出1-20,书1-11,士1-16,得,撒上,撒下,王下1-11,王下18-25,拉,尼,斯,箴,但,珥,哈,该,玛。诗篇可选读一些有明显信息及与生活上有较大应用性的,例如第1,2,8,14,19,23,24,25,32,36,37,42,43,45,51,53,63,66,73,84,86,89,90,91,103,104,105,110,116,121,127,128,132,139,143,145等篇,其余各篇与以上的篇章,在主旨与命题方面,均大同小异。第二个回合可以完成旧约其余的书卷。

E、克服兴趣上的困难

观察别人如何应用旧约,如选读一些旧约讲道集、培灵集,或参加延伸班、ZR学、函授课程及神学院夜校等,这些方法均有助于培养读旧约的兴趣。总言之,读旧约没有速成之法,需要花上心思、时间等。

三、旧约正典的形成

A、序言

基督徒历代以来都相信圣经是神的话,是有最高的权威,是信仰与生活的准则。可是一般基督徒很少去寻问圣经的起源与收集的过程,结果给人发问时自己也不知所措。所以明白圣经正典的形成是每位信徒一些基本的认识。

B、正典的观念

1.正典的意义

正典 一词,希伯来文kaneh及希腊文kanon的字根同意 量度的竿 (结40:3;42:16)和 量度的杖 (启11:1)。这字后来喻作 标准 (从量度的准则之意念来),尤是真理的准则或模范(参林后10:13的 界限 ;加6:16的 理 ;多1:3的 传扬 ;1:4的 共信之道 ;1:9的 真实的道理 、 纯正的教训 ;2:1的 纯正的道理 ;罗6:17的 道理的模范 等不赘),更是指圣经的书卷,这习惯在教父奥利根及耶柔米的着作中多见(注4) 。质言之,所谓 正典 ,就是 标准 ,一切的真理也以此为准绳,也以此为量度而取舍。

正典 这词用在圣经卷上虽是基督徒起首(注5) ,但这观念却是源远流长。正典的观念是犹太教信仰的基础,也是每个敬虔的犹太人从小就认识的。就因这原故,犹太人从不接受伪经、次经或其他经卷为圣经。

2.正典观念的根源

正典观念的开始是根据犹太人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a. 神的观念

神是独一的,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既是独一、绝对、至高无上,他是有权威的。所以凡他所说的、所行的都带着权威。只有神才有这种绝对的权威。

b. 启示的观念

犹太人所相信的神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独享人敬奉膜拜的神,而是主动且乐意与人交往及亲近的神。他们所相信的神是启示的神,是说话的神,将自己的心意、计划、期望、要求向人显明;要人透过他的启示(言语和作为)来认识他。

c. 默示的观念

犹太人授命将神的启示记录下来,这记录的权威与启示的权威是一致的。启示的权威源自神本身内蕴(inherent)的权威;默示的权威源自受托(delegated)的权威,两者的权威是同等的。犹太人认为,书(启示记录)的性质便决定了该书是否属正典。他们相信神的灵与人合作,藉着人的文笔,将神的心意,配上自己受圣灵教导的领会而记录下来。故旧约是神人合作的结晶。

「默示」一字虽是一个新约的字眼,然而其观念并非新约时代的,这观念在旧约时早有表示,以赛亚书早已被称为「默示书」(代下32:32),先知所写的书卷可称为「预言书」或「默示书」(如代下9:29),视乎在那个角度下看。是故「默示」的观念早在敬虔的犹太人余民中早已存在(参撒上3:1,7,21等)。

3.小结

正典是神直接启示与间接默示的合成。启示完全是神做的,而默示是人记录神启示的话,其中虽然经过执笔者的领悟、文学修养、修辞、解释,但也透过神的参与,所以不仅在过程中(process) 有神的保守,就是在作品上(product)也有神的保守,这正是圣灵的工作(参约14:26;16:13),因为神是有权威的(内在的权威),故其记录也有权威(受托的权威),成为正典。

C、正典的范围

1.正典的分组

正典的分法共有三种:一是三分法(律法、先知、诗篇、参路24:44),最早记三分法见传道经;一是二分法(律法与先知,路16:16-17;太5:17);还有一分法(统称「律法」,路24:27;约10:34;太5:18;26:56)。这三种分法以二分法为最先古,远在三分法之前(注6) ,但以三分法为最通用、普遍及最易明,而一分法虽有新约及死海古卷的支持(注7) ,但不见盛行于起初的教会时期(有关这三分法请参下文第二章)。

2.正典的集成(注8)

a.写作与接受时期

一本书的成为正典全在乎该书有无神的默示(注9) 及作者是否有先知(神的代言人,非俗称说预言)的资格或条件(注10) 。所以该书写成后属神的人就立刻觉察这书默示的成分及先知的因素在其中,而把它收集起来,列成正典。

(1)律法书的集成 摩西完成五本律法书后立即成为神的律法,圣经有多处称摩西五经为神的律法,摩西的后继人约书亚早已承认这律法书是正典,并要求百姓遵守(书1:8)。

这些律法书在当时为祭司严加保管,放在约柜旁,以示神的圣言记录,视为神曾向他们作吩咐的话(参申31:9-11, 24-26; 17:18; 24:26; 27:1-8);这些吩咐后来的先知们也共认并尊重(参耶8:8 ; 结7:26;番3:4;玛2:5-8)。

(2)部分历史书、诗类书、部分先知书 因作者具有先知的职分或工作,他们便是神的代言人,神的启示以他们为对象(民12:6)。这些书卷在昆兰经卷中统称 先知书 (注11) ,可见他们虽写历史或其他文字,但他们具有神授权的权柄,凡代神所言的记录(注意 主耶和华如此说 , 耶和华的话临到 说 等句子背后所授的权力) 皆是正典,所以一位作者继另一位写下神的启示,这些作品便逐一加入原来五经的阵容,成为正典。

(3)其余的书卷 当不同的作者写完其余的书卷后,这些书卷便陆续受到当时人的尊重并保存下来,因他们首先觉察这些作者在他们当中生活与事奉而带出的权柄,而加以留意将来他们的话语记录。待这等人的文字 一出炉 时,便立刻采用、诵读、默想,及作教导的准则。当时旧约大部分的经卷已面世,但还没有正些收集,统归于一的行动。

b.收集与整理时期

犹太人遗传Pirke Aboth, Baba Bathra 及旧约次经玛喀比后书(2:13)说在以斯拉时代,犹太人组织大公会(Great Sanhedrin),文士以斯拉受权将旧约的书卷收集及组织起来。以斯拉是一个通达的文士,又是祭司的后裔,所以是一个很合适作此工作的人选(参拉7:6-10;尼8:2;12:24-26)。以斯拉收集经典的目的有四:(1)要重建百姓的宗教生活,必须有经典作依归及指引。(2)要延续百姓的宗教生活,一代代的延续下去,必须要保存神的真理。(3)在新旧宗教生活青黄不接的阶段,很容易有假冒的经典出现,因此需要有一套完整公认的经典,免得有人杜撰神的话,此动机是为了保护神话语的权威及纯真。(4)可能以斯拉亦看见神的启示会停止供给他们,如以前稀少时的情形(参撒上3:1;摩8:11),收集与整理是时机了。

以斯拉除了收集神的正典外,又将旧约的书卷组织起来,如将一些书末未了之话加上补语,使前后连串起来(参代下36章之末与拉1章首数节)。这种将一些书连贯起来的风格,乃是因为敬虔的犹太人欲将神的启示作成一个有系统与连贯的记录,所以就串联起来,成为一套权威的记录。

当时以斯拉所收集的经典,包括被掳前的作品,及被掳后的书卷,以及归回时期所写成的,尚欠的只有玛拉基书,该书后来在大公会(或称大会堂Great Synagogue)会议中被纳入正典内。

3.小结

旧约之书卷之成为正典,是因它们本身具有神的权威,及神授权的权威。它们书成后立时被认出有神的权威居中。教会并没有创造正典而把它再收集起来。在这些书卷被纳入正典前,它们已有 正典 的资格了。如Hammond称: 圣经不是经审定之汇集的书卷,而是审定书卷之汇集 (注12) 。

四、旧约正典的承证

A、内证

从内证方面看,决定一本书是否正典,一方面要看作者有无先知的身分或职分;一方面要看作者是否有 西乃山的经历 (注13) 。换言之,敬虔的犹太人视摩西(五经) 为无上的权威,因为只有他曾亲聆神要他记录的启示(参出17:14;27-28;24:4-7;民33:2;申31:9,22,24),故五经为正典,在犹太史内是毫无怀疑的,其后的君王与先知共认此点:

大 卫 王上2:3

亚玛谢 王下14:6 (代下25:4)

希西家 王下18:6 (代下30:16)

玛拿西 王下21:8 (代下33:8)

约西亚 王下23:25(代下34:14)

约沙法 代下17:9

约哈斯 代下23:18

此外,众先知(经文过多不赘)也同样承认。

摩西曾预这在他以后必有一真先知兴起(申18:15-19),带领全国信服真神,故凡有先知的职分(office)或恩赐(gift)的神人之文献皆奉为正典。主耶稣既也承认旧约分为律法与先知两大纲领(太5:17等),他也必承认非律法部分的经卷,也是我们今日俗称非先知部分的书卷(如撒母耳记、约伯记、以斯拉记等),这等书主也称它们为 先知书 ,将之统归于先知书范围内(注14) 。

小结:先知固然指真先知,因为假先知在以色列内甚多(如巴兰、巴力的先知),而考古学家亦供给(如马列碑文 Mari Tablets )资料,别的国家也有他们的先知。先知即神的代言人之意,故亚伯拉罕也称为先知(创20:7)大卫亦是(徒2:30;尼12:24,36),祭司以西结亦是先知。 神人 是先知的另外一个名字,这种鉴别称为 先知的原则 (Prophetic Principle),在新约中俗称为 彼得的原则 (Peter’s Principle),因彼得强调只有先知的身分(或恩赐,参来1:1)才能 背负 (原文真意,中译作 感动 ,参彼后1:21)神的话。

B、外证

从外证看,旧约三分法的书卷是神的正典有下列的支持:

(1)七十士译本(250B.C.) 内记旧约的分法与现代分法相同,即39本(希伯来文22卷)。

(2)传道经(便西拉智训,117B.C.)所记与我们的一致。

(3)伪经(旁经、次经)的玛喀比一书4:46;二书2:13等节引述旧约经典的范围与今相同。

(4)犹太史家约瑟夫(90B.C.)在其 答Apion 一书(1:8)中自称 我们犹太人的正典只有22卷 。

(5)埃及犹太史家裴罗(Philo, C. 20B.C. 40A.D.)在其着作中也引证旧约正典与今无异。

(6) 主耶稣自己说的话成为旧约正典最大的明证(参路24:27,44;太23:35;约10:34-35等处)。

(7)主的门徒同样使用及承证他们的经典。

(8)初期的教父如耶柔米(350A.D);俄利根(250) ;特土良(200);米利图(170);伏西比乌(325)等共证上文不差。

(9)占尼瓦(Jamnia, 90) 会议的讨论,不是 那些书卷应列入旧约正典里 ,而是 那些书卷不该列入正典里 ,就显出正典早已存在,而那正典就是初期教会或犹太教的正典。

(10)犹太遗传巴巴拉圣卷集(Baba Bathra, 450) 也引证旧约正典的范围。

(11)死海古卷的发现更坚定现今正典的范围与地位,所有旧约的书卷全数在死海古卷中出现,及定准正典的数目(注15) 。

五、正典史图(注16)

六、新旧约的基本认识

A、圣经的性质

圣经的价值与在人生中所占有的地位是一件无庸置辩的事。耶鲁大学英国文学系教授菲理斯说: 我深信熟识圣经而不进大学,比进大学而不懂圣经更有价值 (注17) 。圣经的性质与价值简述如下:

圣经是文学

圣经是叙事、祭祀、律法、诗赋、传记、论文、格言、讲词、神学、预言、书信等的大成。在文学的精华里,圣经每类均有极完善的代表,圣经因此是世界文学的宝藏。在现今一切的文献中,论简洁、具体、堂皇、华丽、优美,圣经的体裁是卓越不凡的。

圣经是历史

圣经是人类历史最早期之记载,圣经的历史是世界历史之基础;它一面记述希伯来族史,一面也记述与希伯来族有关的各国文化制度史,如埃及、巴比伦、亚述、迦勒底、波斯、希腊、罗马等国。

圣经是宗教

圣经历史之价值不是在乎它对世界历史的记述,而是在乎它的宗教意义。它把人类始初与神相交的史实记述下来,又特把希伯来民族离弃真神的祸患加以详尽的描述,藉此昭示万国同一真理:万事有因必有果,因这因果之理的背后有一公义与慈爱的真神存在。

圣经是启示

人类最始初的来源与将来的归属都以神为根为归。除却真神亲自启示外,人类无法预知世界的动向及人类的依归。圣经是超常的历史,因它以神的启示为中心。

圣经是真理

圣经是神给人的启示,神的启示是真理,真理无国界之限,更不受时间所制;在时间与空间的范畴里,真理遨游无量;它不是某国的文墨,也不是时代的产品,它是真神向人的宣言。

B、圣经的组成

圣经共有六十六卷,是前后内容一贯的奇书,虽经一千六百年,超卅五人以上手笔,其中有先知、祭司、君王、牧人、税吏、渔夫、医生、战士、政客、文豪,历 多次与多方 (来1:1)的过程,在不同的环境里,如西乃山的旷野、波斯的王宫、黎巴嫩的山麓、亚拉伯的峻岭、罗马的监狱、雄伟的圣殿、拔摩的海岛等;又有极不相同的文体,但主题与主角始终如一,以S字J为主题,救主为中心,神的荣耀为总归(参约5:39;路24:44-45;徒28:23),仍是天衣无缝,前后统一,井然有序的。

C、圣经的组织

圣经的主题是一贯的,也是井然有序的;其次序也极为明显与自然,因为神的启示是 多次多方 的,有系统的,有条理的,有时代性的,有段落性的。

最明显的分段是旧新约两段,旧约为根基,新约为建筑;新约在旧约藏,旧约在新约彰;旧约预备救恩,新约完全救恩(注18) 。

旧约有卅九卷,新约则廿七卷,体裁格式两约前后相应,可分为五类(注19):

1.旧约

a. 传记(五卷) 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统称摩西五经)。

b. 历史(十二卷) 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纪(上下)、历代志(上下)、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

c. 诗卷(五卷) 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

d. 预言(大先知)(五卷) 以赛亚书、耶利米书、耶利米哀歌、以西结书、但以理书。

e. 预言(小先知)(十二卷) 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

2.新约

a. 传记(四卷) 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统称四福音)。

b. 历史(一卷〕 使徒行传。

c. 书信(保罗的)(十三卷) 罗马书、哥林多前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腓利门书。

d. 书信(其他的)(八卷 ) 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后书、约翰一二三书、犹大书。

e. 预言(一卷) 启示录。

以上各书也可分类如下(注20)

 
 
 

 


 摩

西


 创出利民申

世埃未数命

记及记记记


 
 

 

 

 


 旧

 



 
 


 其




 约士路撒列历以尼以

书师得母王代斯希斯

亚记记耳纪志拉米帖

记 上上上记记记

下下下
 
 

 


 39

 


 训


 约诗箴传雅

伯篇言道歌

记 书
 
 

 



 

 
 
 

 

 



 
 大




 以耶耶以但

赛利利西以

亚米米结理

书书哀书书


 


 

 


 
 言
 小




 何约阿俄约弥那哈西哈撒玛

西珥摩巴拿迦鸿巴番该迦拉

阿书司底书书书谷雅书利基

书 书亚 书书 亚书


 
 
 
 


 福


 马马路约

太可加翰
 

 


 史
 教


 使行

徒传
 
 
 



 

27
 

 


 保




 罗哥后 加以腓歌帖迦 提后 提腓

马林书 拉弗立罗撒前 摩书 多利

书多 太所比西罗后 太 书门

前 书书书书尼书 前 书
 
 
 


 诲
 其




 希雅彼书 约约约犹

伯各得 翰翰翰大

来书前 一二三书

书 后 书书书
 
 
 
 预


 启




 

 

以上是后人(根据七十士译本、武加大译本)编排的次序及分类;但根据太5:7;7:12;11:13;22:40;路16:16,29,31;24:27;徒13:15;24:14;26:22;罗3:21等不赘之记载,旧约的编排分为「律法与先知」两类。律法就是摩西五经,先知是包括所有其余的书卷;因为犹太人以历史书及诗卷均含有先知的意味,所以全归在一类之内。根据路24:44,旧约的分类为 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 ,即是摩西五经,先知的书(包括历史书),诗篇即诗卷;这是一种详细的分类,与上面的并没有冲突。根据太23:35,旧约以创世记为首(亚伯),历代志为末(撒迦利亚),因希伯来圣经是以历代志为末的。

犹太人的分类与现代旧约圣经的分类稍有出入,他们的方法如下(注21):

第一组:律法书(Torah) 摩西五经。

第二组:先知书(Nabiim)

分(1)前先知书(Former Prophets) 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

(2)后先知书(Latter Prophets) 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十二小先知书。

第三组:圣卷(Kethubhim)

分(1)诗体书(Poetry) 诗篇、箴言、约伯记。

(2)五经卷(Megilloth) 雅歌、路得记、耶利米 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

(3)历史书(Historical) 但以理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历代志。

旧约旁经的 传道经序言 (Ecclesiasticus)(约主前130年的作品)指出,旧约的编排是如上文分三组的;又犹太史家约瑟夫(Josephus,主后37年)也辩证旧约的组织与现代的书卷完全一样。犹太人经卷之一的 他勒目 (Talmud)同样证实旧约正典的范围与现今的一致。此外,初期教父的遗着如墨利托(Melito,170 A.D.)、游斯丁(Justin,164 A.D.)、奥利根(Origen, 254 A.D.)、特土良(Tertullian, 230 A.D.)等均引述旧约的范畴与现有的一样(注22)。

旧约的组织乃是如此,新约则没有这样的分类。新约的组织则有其独特的历史,讨论之点也不属本书范围(参拙着 新约概论 )。

D、圣经的历史分期

研读圣经首一要诀,乃是必先将圣经内的历史分为适合逻辑的时期,使自己对整个圣经历史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后将圣经的书卷放在其内,使圣经书卷与历史发生关系,这样对圣经的内容才容易了解及易存于记忆里。下表可供随时参考与记忆之用:

 

E、圣经的钥义

圣经六十六卷其义虽联整与一贯,然各卷却有其特色与要旨;若能先明白各卷的要旨钥义,这样如钥匙在手中,可以将各卷开启,窥其中的秘藏,更使其内容呈现;兹分别如下(每书钥节在括号内)(注23) :

旧约

1. 创世记 以色列的起始(12:1)

2. 出埃及记 以色列脱离捆绑(12:41)

3. 利未记 以色列圣洁的事奉(11:45)

4. 民数记 以色列失败的路程(33:1)

5. 申命记 以色列的训诲(10:12)

6. 约书亚记 以色列的产业(1:3)

7. 士师记 以色列的黑暗(21:25)

8. 路得记 以色列的光明(4:14)

9. 撒母耳记上下 以色列王国的开端(上8:7)(下22:17)

10.列王纪上下 以色列王国的衰亡(政治方面)(下17:22-23)

11.历代志上下 以色列王国的衰亡(宗教方面)(下34:25或下36:13-16)

12.以斯拉记 以色列重建圣殿(1:5)

13.尼希米记 以色列重建圣城 (2:5)

14.以斯帖记 以色列的得蒙保守(4:14)

15.约伯记 以色列的试炼(42:5)

16.诗篇 以色列的赞美(29:2)

17.箴言 以色列的格言(9:10)

18.传道书 以色列的忏悔(2:11)

19.雅歌 以色列的爱情(6:3)

20.以赛亚书 以色列的救恩(1:3或1:18或53:5)

21.耶利米书 以色列审判的警告(2:13)

22.耶利米哀歌 以色列亡国的哀鸣(2:11)

23.以西结书 以色列将来的荣耀(43:2)

24.但以理书 以色列最后的国度(2:44)

25.何西阿书 以色列爱恨交集的神(11:8)

26.约珥书 以色列将来的日子(1:15)

27.阿摩司书 以色列面临的审判(4:12)

28.俄巴底亚书 以色列报复的神(以东的结局)(v21)

29.约拿书 以色列的使命(1:2或4:2)

30.弥迦书 以色列的不义(6:8)

31.那鸿书 以色列报复的神(尼尼微的结局)(1:2)

32.哈巴谷书 以色列信心的考验(2:4)

33.西番雅书 以色列的定罪(2:3或 3:2)

34.哈该书 以色列圣殿的重建(1:4)

35.撒迦利亚书 以色列的兴衰(13:1或14:9或14:16)

36.玛拉基书 以色列的诡诈(2:17)

新约

1. 马太福音-犹太人的王(27:37)

2. 马可福音-神的仆人(10:45)

3. 路加福音-完全的人(19:10)

4. 约翰福音-神的儿子(4:42)

5. 使徒行传-全地的救恩(1:8或28:28)

6. 罗马书-完备的救恩(1:16或11:32)

7. 哥林多前书-神的工作(10:31或16:13-14)

8. 哥林多后书-神的工人(5:18或6:1)

9. 加拉太书-因信称义(2:16)

10.以弗所书-在基督里(1:10或 2:15)

11.腓立比书-有主万事足(4:19)

12.歌罗西书-与主同活(2:13或 3:1)

13.帖撒罗尼迦前书-有福的盼望(4:18或5:10)

14.帖撒罗尼迦后书-主的日子(2:2)

15.提摩太前书-忠于所托(1:18或6:20)

16.提摩太后书-无愧工人(2:15或4:2)

17.提多书-传道的责任 (1:9)

18.腓利门书-主内的收纳(17-18)

19.希伯来书-更美的事(8:6或11:40)

20.雅各书-听道与行道(1:22或2:20)

21.彼得前书-信心的试炼(1:7或2:21)

22.彼得后书-错谬的防备(1:4或3:17-18)

23.约翰一书-爱的相交(1:7或4:11-12)

24.约翰二书-爱的真理(v2或v5)

25.约翰三书-行善属乎神(v4或v11)

26.犹大书-为真道争辩(v3)

27.启示录-将来必成的事(1:19或22:20)

注解书目

注1 如Walter C. Kaiser, The Old Testement in Contemporary Preaching, Baker, 1979, pp.31, 38。读者在这方面欲作更深入研究的,可参Walter C. Kaiser, Toward An Old Testament Theology, Zondervan,1978, pp.32-261;又”The The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1, Zondervan,1979, pp. 285-305; Willis J. Beecher, The Prophets and the Promise, Baker, 1963r.

注2 详研此困难可参William B.Greene, “The Ethics of the Old Testament” , 刊登于Classical Evangelical Essays in Old Testament Interpretation, ed., W.C.Kaiser,1972, pp.207-235。Peter C. Craigie, The Problem of War in the Old Testament, Eerdmans, 1978, pp. 9-112。

注3 J.B.Payne, Encyclopedia of Biblical Prophecy, Baker, 1973, p.675。

注4 B.S.Childs,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s Scripture, Fortress Press, 1979 , 1986, p. 50

注5 据称是主后350年时教父亚他拿修(Athanasius) 启用,指基督徒的信仰或真理。参 N.L.Geisler & W.E.Nix,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Bible, Moody Press, 1968 , 1973, p. 128

注6 参R.L.Harris, Inspiration and Canonicity of the Bible, Zondervan, 1957 , 1972, pp.272-283.

注7 同上, 第171页。

注8 参B.K. Waltke, “The Textual Criticism of the Old Testament” ,memeographed classnotes, 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1974。此讲义后刊登于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ed. F. Gaebelein, I, Zondervan, 1979, pp. 211-228。

注9 E.J. Young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Eerdmans, 1949 , 1977r.,p. 31.

注10 R.L. Harris, “Canonicity” , Zondervan Pictorial Bible Dictionary, ed, M.C. Tenney, 1963, p. 145.

注11 同上引。

注12 T.C.Hammond 原着,洪善继译 心志上做大人 ,中国ZR学协会1968年版,第21页;参R.P. Lightner, The Saviour and the Scriptures,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1970, p.90.

注13 同 注5 书, 第171页。

注14 同上引。

注15 同上引书,第135页。

注16 参John Rea, “History of the Old Testament Canon”及”History of the Old Testament Text”,刊登于上[注5]书第150, 265页。

注17 狄威尔着,萧维元译「圣经历史」,浸信会出版部1955年版第一页。

注18 贾玉铭着「圣经要义」卷一:「摩西五经」,弘道出版社1959年版第16页。

注19 威林士着「历史史纲」,浸信会出版部译,1960年版第2-5页。

注20 W.G.Scroggie, The Unfolding Drama Of Redemption, I, Pickering & Inglis, 1963 ed, p.27.

注21 G.L. Archer, A Survey Of 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n, Moody, 1966 ed, p.60 .

注22 雷文着,魏国伟、陈建勋合译, 旧约入门 ,信义宗联合出版社 1953年版第14-22页。

注23 Denny Y.C. Ma. Bible Analysis of The Old Testament, 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1967; Bible Analysis of The New Testament, DTS, 1968; 贾玉铭着上引书第8-13页。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