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受难节是在3月29日,31日是复活节;而今年的受难节在4月18日,20日是复活节,比去年晚了半个多月。大斋期共有五个主日,每个主日又被称为小复活节。
今天,我们默想四处经文:赛55:1-9;诗63:1-8;林前10:1-13;路13:1-9。每一段经文都给它一个小标题:
一、归向主,蒙怜恤
经文:赛55:1-9。
灵里干渴的人,需要获得心灵上的满足,需要领受上帝的救恩。神的呼吁及寻找,必须有罪人的响应,才能蒙神的怜恤。
食物需要花钱买,只能满足肉体的需要,且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神为我们提供的灵性生命中所需要的营养是免费的,且喂养我们的灵魂。我们如何得到它呢?我们要来,要听,要寻找和求告神。
神的救赎是免费提供的,但要喂养自己的灵魂,我们必须热切地接受它。我们如果没有领受到这样的食物,就像每天不吃饭就会肚子饿一样,那我们的灵命也会饥渴。
这里提到的“水”、“酒”、“奶”代表神所赐的福乐,都是白白赐给的。它也代表基督的救恩和圣灵的活水。上帝呼召所有的人都来享受他所应许的祝福。
“你们一切干渴的......来”,邀请人的语气十分迫切,对象极其广泛,向着人深层的灵性生命中的渴望说话:“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他”,显明灵里干渴带来了得救恩的机遇。得着救恩的机会可能转瞬即逝,因此人不可轻视或拒绝。“来...来...来”,人若要得蒙上帝的怜悯,这是我们唯一要做的事。
“留意听我的话”,就可以赴基督的福音之宴(即吃那美物)。 “永约”:指新约。大卫那可靠的恩典,《和修本圣经》译作:“给大卫那可靠的慈爱“,上帝对他子民的祝福都聚焦在大卫家,弥赛亚这位上帝的仆人将从大卫家而出。
任何人都可以进入上帝的得胜中,但时日已经不多,条件是他必须悔改。要享受上帝圣约之爱的筵席,代价是舍弃自己,得益却是完全的赦免。
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而归向神,预示人需要彻底悔改,因为上帝的意念非同我们的意念,就是说,上帝的意念远远高过人的意念,就像天高过地一样,并且远超过人直觉的期望。
“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乃是呼吁人把我们有罪的“意念”和“道路”,改换为更高的上帝的意念和道路。从更广阔的角度看,无可比拟的创造主上帝,远超过他手所造的有限之物,人凭着自己的能力并不能充分描述上帝或理解上帝;人对上帝的认识可能会有所片面和不完全。上帝一切的意念和道路都是充满智慧的,因此他的百姓纵然在困境之中,可能无法理解生活中的疑惑和苦难,仍可得着极大的安慰。
神的知识和智慧远远超过人类几万倍。我们要是试图把神置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模式中,使他的计划和目的来适合我们的话,我们是多么愚蠢啊。相反,我们必须努力配合他的计划,过蒙他喜悦的日子。
二、渴望主,得满足
经文:诗63:1-8。
大卫在苦难中寻求上帝;然而,整首诗歌流露出充满信心的盼望。上帝的百姓确实可以在苦难中建立信心。在《圣经》的观念中,人生在世,能够蒙上帝悦纳,加入敬拜会众之中,是最高的荣誉。
诗歌以充满激情的措辞开始, 表达诗人对上帝的渴慕,大卫说:“我要切切地寻求你,我渴想你, 我的心切慕你”。诗人大卫思念上帝,尤其是怀念在公众崇拜中经历上帝的同在。
大卫在犹大荒漠中躲避敌人的时候,感到极度孤独。此时他多么渴望能有位可以信赖的朋友前来为他解除孤独。诚然他喊出:“神啊,我的灵在干旱疲惫无水之地切慕你。”如果我们感到孤独,在生活中渴求永久的事物,请记住大卫的祷告,因为惟有神才能够满足我们最大的愿望。
本诗可分为三段,每一段都是以“我的心”为开始(1、5、8),全篇一贯的主题是:”满足“
1、满足的需要;大卫当时远离敬拜神的圣所,在旷野孤独之境地里,他心灵感到非常干渴,希望早日能回到他素常所喜爱的圣所中去亲近神,他深知只有神才是人生快乐满足的泉源。我们是否觉察到惟有神是我们生命中最大的满足,当我们在沮丧消沉的日子里正是需要寻求神的时候,藉着敬拜与他亲近,我们就能重新得力。
2、满足的指望;之前大卫是说:“我的心渴想你,切慕你”;而现在乃是说:“我的心就像饱足了骨髓肥油。”他因为回想神在以往如何恩待他、帮助他,故对未来有更坚定不移的信心。大卫在半夜不能入睡之时便起来亲近神、思念他;我们在夜半失眠时,我们所想念的又是甚么事呢?
3、满足的途径;这唯一的途径就是”心中紧紧的跟随主“,意即我们的心能随时随地的倚偎和追随他,并将我们一切的重担交托给神,而以神为我们的喜乐。
诗人确信将来会继续敬拜上帝,也激励诵唱的人珍惜每次敬拜的机会,明白这是上帝的恩赐。诗歌多次提到“我的心”,表达了个人对上帝的热爱,这种激情洋溢的话语在整首诗歌中不断地流露。“举手”是向上帝发出祷告和赞美的标记,帮助敬拜者专注于上帝。
当然,因上帝感到快乐并不局限在圣所内。在公众崇拜中默想上帝过去的同在和应许,以及上帝在过去的帮助,都让我们生出喜乐和赞美的情怀。当我们渴慕主的心与日俱增的时候,我们生命中的需要也就有了更大的满足。
三、须谨慎,免跌倒
经文:林前10:1-13。
旧约以色列人的经历,可用来预表新约基督徒的经历。“在云里”预表在圣灵里;“海里”预表受浸的水;“摩西”预表基督。以色列人如何在云里,海里受洗归了摩西;预表信徒也照样是在圣灵里并在水里受浸归入基督。
“吗哪”预表基督是从天降下来的生命的粮,作神子民每日生命的供应,是我们所该吃的灵粮。主既拯救了我们,他就负责供应我们灵命今后一切的需要,叫我们赖以维持生命。主对我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今天我们信徒与主交通,读主的话,也就是领受主生命的粮食。
主耶稣基督乃是我们属灵的磐石,不仅可给我们倚靠;并且还随着我们,不断流出圣灵的活水,解决我们心灵的干渴。“但他们中间多半是神不喜欢的人,所以在旷野倒毙。”
“这些事”指本章经文所记载以色列人出埃及时的经历;“我们”指新约的信徒;“鉴戒”意指预表与警戒。旧约以色列人的历史,对我们新约信徒而言,一面是我们属灵经历的预表,另一面他们的遭遇可作为我们的警戒。
旧约圣经记载以色列人的历史,主要目的正是要警戒我们这新约恩典时代的信徒。旧约以色列人从埃及到迦南,在旷野经过四十年之久,其间有许多失败、跌倒,以致在旷野倒毙,这些事都是我们后世的鉴戒。
我们今天作了基督徒,在属灵方面也是走一条旷野的道路,因此就不要重蹈以色列人的覆辙,如贪恋恶事、拜偶像、奸淫、试探主、发怨言等等;乃该靠着主灵食、灵水的供应,好好往前长进。
“须要谨慎,免得跌倒”,过度的自信,带来骄傲;骄傲带来疏忽;疏忽带来跌倒。在属灵的道路上跌倒的,常常不是那些战战兢兢的人,而是那些自以为站得稳的人。
“试探”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从撒但来的“试探”,另一则指从神来的“试验或试炼”;前者是消极的,后者是积极的。试验或试炼,如同炼金,可炼净杂质,使信徒合乎主用。
我们在试探和试炼中,神必为我们“开一条出路”,叫我们能忍受得住。我们所遭遇的试探,都是人所能忍受的,是我们可以胜过的;因我们的失败,并不在试探的厉害,乃在我们没有倚靠神。神是信实的,他准许试探临到我们,他也必加给我们力量,使我们能忍受得住。
保罗鼓励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要勇敢抵挡试探。他说:1、犯罪的念头会临到每个人的身上,不要以为你能避免;2、倘若别人可以抵挡试探,你也一定可以;3、不管任何试探,依靠神的帮助,你必能胜过。
神会这样帮助我们胜过试探,他使我们知道哪些人或处境会使我们跌倒,他帮助我们远离明明知道是错的事,他帮助我们只做对的事情,我们可以祈求神的帮助,有些爱主的朋友在你被试探时可以帮助你,无论如何,赶快离开试探的场所是得胜的第一步。
四、务悔改,结善果
经文:路13:1-9。
彼拉多杀加利利人,也许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人要反抗罗马;那些被西罗亚楼压死的人可能是为罗马人工作,为他们在那里开一条渠道。耶稣说那些加利利人和工人遭到这些灾难不是因他们更有罪,相反,每个人都应该留心自己受审判的日子。
一个人是否公义,不是以他是被杀还是奇迹地获救生还来衡量的。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这是人生的一部分。然而,不是每个人都会永远死亡。耶稣应许那些相信他的人“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你们以为......更有罪......”? 耶稣的反问反映了一个十分普遍的观点,即悲剧的发生和肉体的疾病都是由个人的罪造成的;但是耶稣的回答(不是的)表明,在这件事上,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尽管耶稣一向怜悯受苦的人,但他在这里作出一个层面更广的教训:这个剧是一个警示,表明末日审判即将临到全人类。
无花果树的比喻表明:在上帝施行审判之前,以色列人会有一个悔改的最后机会。三年意味着以色列人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悔改。“主啊,今年且留着”,宽限期延长了,机会给予了,但只在限定的时间内。上帝的恩典和忍耐是不应该滥用的,我们要珍惜当下,预备好自己的心,远离罪恶。
在旧约中,一棵多结果子的树常常用作象征圣洁的生活(参诗1:3;耶17:7-8)。耶稣在这里指出另一种树,它们白占土地和时间,却没有为那耐心的园丁结出什么。耶稣是要藉着这比喻警告提醒他的听众,神不会永远容忍他们不结果子。路加福音3章9节记载了施洗约翰所讲的同一信息。我们是否在享受神对我们的特别恩待,却没有作出任何回报呢?如果是这样,我们就要为那园丁的耐心照料作出回应,开始预备为神而活,结出果子来。
“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路3:9) 我心深知主恩深,我心明了他爱广;多少次回望人生,我都感到惭愧,我为主做了什么?我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