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约4:16-24
引言:一个人,决定相信耶稣以后,就要敬拜祂。因为人在相信耶稣之前,已经拜惯了偶像,信耶稣之后,他也会用拜偶像的动作及心里来敬拜主,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甚至是惹祂怒气的。那么,我们当如何才能正确的敬拜祂呢?
一、要省察自己的罪恶 16-18
1. 撒玛利亚妇人向主耶稣要活水(15节),但是主却提到她的“丈夫”──表示她有不道德的犯罪历史(参18节)。这也表示人若要得着这生命的活水,就必须先要解决罪恶的问题。就如,你要拿一个水杯拿来,在接清水来喝之前,必须检查并洗净怀中的灰尘,然后才能接水喝。
2.第18节,表示一个人还未认识耶稣之前,已经拜过很多的偶像(观音菩萨、财神爷、自己的祖宗……),而现在你正在拜的那个偶像还是假的,还不是你的依靠,你就是靠也靠不住,因为不是你丈夫,不是你所依靠的。
“五个丈夫”:金钱、名誉、地位、吃喝、享乐。“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宗教),你这话是真的。”信仰宗教是不能得救的!信仰宗教的人是被宗教的灵所捆绑。如果今天你只是加入基督教,甚至参加聚会,唱诗赞美、祷告听道、传扬耶稣,却没有相信接受作为你生命的主,这就是信仰宗教,而不是信仰耶稣,你仍然是不能得救的。(雅2:19)
3.真实的得救,必须承认自己是罪人,向主真诚悔改;我们向人传福音、救人灵魂时,千万不能逃避罪的问题。
4.神才是每一个人永远属灵生命的丈夫(赛54:5),是我们永远的依靠;我们若想离开祂而独立,就不能得着心灵的满足。
二、要清除旧有的方式 19-20
1.这妇人看出主耶稣具有超人的洞察力。19,(约1:49)。其实,只要一个人能够放下自己的成见、偏见、主观思想,他就可以看出耶稣才是真正的依靠、是生命的救主,投靠祂就得帮助!
妇人对耶稣的认识是越来越深,越来越清晰:从犹太人(9节)、先生(11,15节)、先知(19节),到弥赛亚(就是基督)(25节)。
2.我们的祖宗是在山上礼拜。20
今天世界上所有的异教(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及民间宗教迷信,都是根据祖宗所流传下来的方式在敬拜神,都是人为的宗教。
“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今天同样有类似的说法,我们信的佛教、道教等等也是在敬拜神呀,你们信耶稣的人倒说,只有相信耶稣才是真确的,才是真神。你们信耶稣的人太自私了、心胸太狭窄了。不像那些信佛教的人心胸多宽大呀,普度众生。
请问:是这样的道理吗?一个女人除了自己丈夫以外,还可以称其他人作丈夫吗?还可以随便嫁给其他男人吗?一个孩子除了自己的父亲,还可以随便叫其他人作父亲吗?……
三、要清楚敬拜的对象 21-22
1.“妇人,妳当信我!”这是主耶稣对她的正确引导,引导她从迷茫的人生路上走向永生的路。并且帮助她明白,敬拜真神是不规定在哪个地方的,只要心灵诚实,因为真神是无所不在的。
2.第22节,最重要的不是敬拜的地点,最重要的是:你所敬拜的是谁?知不知道?明不明白?认不认识?是真的还是假的?是有活的还是死的?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不要瞎拜,不要瞎信,瞎拜瞎信就是迷信!人家说这个好啊,又去拜一拜。说那个很灵啊,又去试一试。这就是迷信,是被魔鬼弄瞎了心眼了。
四、要心灵诚实的敬拜 23-24
1. 在恩典时代中,敬拜神不在乎地点和物品,也不在乎典章和仪式,只在乎“灵里和诚实(实际)”;——即以神的灵和神的话,不虚假的来敬拜。敬拜不可仅有外表而无里面的实际;外面和里面、行为和存心都须一致。因为神是灵,所以我们就必须以灵敬拜,以灵想通,以爱相系,与祂连为一体。
2.如何敬拜才是正确的呢?首先,弄清楚敬拜的对象是谁?从“信”到“拜”的过程。其次,要弄清楚敬拜的内容都有些什么?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唱诗歌、分享信息都是为达到“知”的目的。然后,明白我是谁?为什么要来敬拜神?我敬拜神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最后,要有一个正确的敬拜态度,那就是心灵诚实,无论是祷告、唱诗、弹琴、讲道等等,都要出于真实,没有虚假。
全家归主有良方
——骄傲的砖块——
骄傲就是建造自我中心之墙的基楚。自私是骄傲的表征之一,除了自私,骄傲还有其他不同形式的表征,让我们看看还有哪些建造自我中心之墙的骄傲砖块。
砖块类型①:自满。
自满的人,相信凡能取悦或满足感官的事,就能够带来快乐。他们热爱物质并擅长利用他人,而非利用物质并热爱他人。
在路加福音十二章中,耶稣告诉我们自满会造成无知财主生命的标准特征(路12:15-21)。
当我们的家人筑起自我中心的墙与自满的砖块,他们通常会表现出以下的态度或行为:
·索求非付出。
·想占有而非管理。
·被贪婪而非慷慨所驱使。
·永远嫌所拥有的不够。
·更加努力工作,只为了赚更多,花更多。
·忽视灵性,强调物质。
·用暂时的标准而非永恒的标准来衡量一切。
·追求财富,认为那代表一切的成果。
·用财富来评价他人,而非以品格或价值观。
·因贪图享受而纵容罪恶。
砖块类型②:自我贬低
信不信由你,有些人的骄傲是透过受害情结表现出来的,借着夸示自己的问题与危机,以求获取注意和重视。他们不断处在自我贬低的状态,好让他人能够为他们难过。借此,将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寻求大量的关注。
当未信主的家人沉溺于自怜的烂泥中,常会为了自己的问题而怪罪他人,并接二连三地为自己找借口,解释为何无法亲近耶稣——这位能够救赎、医治并释放他们脱离不幸的唯一拯救。
圣经约翰福音第五章,描述了一个瘫子的自我贬低的态度(约5:5-9)。
因为这瘫子专注于他的疾病长达38年之久,所以他的目光无法突破疾病看见医治。他不断将自己的情况怪罪他人,每日将自己洗泡在自怜的池子里,而不是在上帝医治的水池中。
当我们的家人用自我贬低的砖块筑起自我中心的墙时,他们会出现以下的典型状态:
·偏爱谈论疾病,而非寻求健康。
·将自己的困境归咎他人。
·利用自己的问题,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需要同情,甚过同理心。
·寻求怜悯,而非帮助和医治。
·相信自己永远无法改变。
·认为自己被过去的一切所捆绑或限制。
·维持现状,而非学习成长更新。
砖块类型③:自我现实
也许你会问:自我现实有什么不对?强调人类自我潜能——非上帝对我们的旨意——就是自我现实砖块的主要成分。这会让未信主的家人依赖所谓自我现实的课程,并阅读一本本自我改善的指南手册,来寻求自我实现,以达到自我满足的假象。这些都为阻挡福音中“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 神的荣耀,” 【罗3:23】的信息。自我实现型的人所渴求的,就是如何变得更好——靠着他们自己。他们表现出的也正是保罗所观察到的:“常常学习,终久不能明白真道。” 【提后3:7】
这些寻求自我实现之人,如果能够以赚取或达成目标来得到救恩,那么救恩对他们而言是美妙的。我们的家人被自我中心的墙围绕着,就好比马太福音19章所描述的年轻人一样(太19:16-22)。
这年轻人的身份,是借行善的能力与庞大的财富支撑着,他对成功的渴望远大于想要得到自由与救恩的渴望。对他来说,分辨善恶树的禁果就是,能辨别什么是好事跟坏事的知识。他觉得行善比上帝更重要,他虽能够行善,但因救恩是永远无法被人“赚取”的,为此他也错过了永生的恩赐。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 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2:8-9】
用自我实现的砖块筑起自我之墙的人,常会表现出以下这些态度与行为:
·寻求自助,而非上帝的帮助。
·总在学习新方法,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推崇人类知识,胜过上帝所赐的智慧与启示。
·以为自己已经是好人,所以不需要救恩。
·对自己的成就引以为傲。
·努力工作,寻找自我满足与他人肯定。
·认为努力与成就,比信靠或领受上帝与他人的付出更为重要。
五、唱诗、祷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