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传道书1:1-18
钥节:(传道书1:2)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传道书》是一卷论人生虚空的书,是《五小卷》的第四卷,犹太人在住棚节读此卷。“虚空”二字在《诗歌、智慧书》中出现了34次,其中在《传道书》中出现了25次。本书充满人生哲理,是最智慧的王所罗门在年老的时候所写的,是他一生的经验之谈。值得每一个生活在世上的人认真地研读。
传道书1章共有18节,可以分成二段:1-11节说到人生的虚空;12-18节是传道者的经验,以自己切身经历说明日光之下人生的虚空。我们从两个大方面来看《人生的虚空》。
一、人生的虚空(1-11)9
1.传道者的身份:(传道书1:1)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
这是一位特殊的传道者,他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的王,他是合神心意的人大卫的儿子,这里记载的是他的言语。犹太传统认为,传道书的作者就是所罗门王。书中的智慧言语也与所罗门相符。然而,所罗门不是以王的身份,也不是以大卫儿子的身份写这卷书,而是以传道者的身份写下这卷书。
“大卫的儿子”可指大卫亲生的儿子,也可指大卫的后裔,大卫的子孙,如(马太福音1:1)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后裔,子孙:原文是儿子;下同),耶稣基督的家谱。耶稣基督也被称为“大卫的子孙,大卫的儿子。”而所罗门的智慧也预表了耶稣基督,只是基督比所罗门更大:(马太福音12:42)当审判的时候,南方的女王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她从地极而来,要听所罗门的智慧话。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所罗门更大!”
“传道者”原文的意思是“聚会的召集者、演讲者”。这位传道者所传的不但是道理,而且包含了他全部的生活经验。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无论是辉煌还是暗淡、痛苦还是欢乐,都只是过眼云烟;只有经过内心诚实深刻的反省,人生才能成为一卷让人受益的《传道书》。
2.人生的虚空:(传道书1:2)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传道书12:8)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2-11节是一首开篇的“时空之诗”,向每个人发出一个挑战:“我为什么活着,我活着有意思吗?”所罗门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的王,他因祈求智慧,神就赐给他空前绝后的智慧,连他所没有求的富足、尊荣也赐给了他(参王上3:3-14)。所罗门以智慧与富足闻名当时的世界。然而,当所罗门到了年老的时候,回顾自己所虚度的一生时感叹“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这句话一连用了五个“虚空,”清楚而简洁地表达了传道者对人生的洞见。
“虚空/heh’vel”的原文就是“亚伯 ?????/heh’·vel”(创4:2),意思是“蒸汽、呼吸”,比喻没有价值、稍纵即逝的东西,可见人类的始祖亚当已经认识到人生的虚空,他们在生第一个儿子的时候给他起名叫“该隐,”以为得着了,但很快就看到了人生的虚空。(创世记4:1-2)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怀孕,生了该隐(就是得的意思),便说:“耶和华使我得了一个男子。”又生了该隐的兄弟亚伯。亚伯是牧羊的;该隐是种地的。
“虚空”在圣经中的含义包括:短暂(伯7:16)、脆弱(诗62:9)、徒劳(伯9:29)、虚假(耶16:19;亚10:2)。《传道书》中的“虚空”包括了所有这些意思:地上的一切都是不实在、不值得信赖的,人类没有一种努力能带来永恒的满足,最大的喜乐也会转瞬即逝,最高的成就也会如飞而去。“虚空的虚空”是希伯来文中表示最高级的方法,如“歌中之歌”(歌1:1“歌中的雅歌”原文)、“圣中之圣”(出26:33“至圣所”原文)。“虚空的虚空”意思是“非常虚空、特别虚空”。世上的事一开始都会给人一点满足、一些向往,但是当人经过一生的追求,刚刚开始能享受的时候,它却消失了。无论是青春、美貌、爱情、事业、名利、地位、幸福感、成就感、满足感……没有一样能够真实存留,最终在人的心中留下一个巨大空洞“虚空的虚空”。
传道者接着用4-11节经文来解释人生的虚空。
3.有什么益处呢:(传道书1:3)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人一生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就是指毫无益处、价值。“日光之下”,也就是“天下”(13节),指人类所生活的世界。“日光之下”在传道书中出现了27次之多。让人看到日光之下的劳碌没有任何益处。
“神在天上,你在地下”(5:2),这是本书最基本的两个视角。“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意思是人类在地上一切劳碌都是徒劳的,最终都赚不到利益、也得不到满足。“益处”原文的意思是“利润、好处”。全地都“服在虚空之下”(罗8:20),虚空只会产生虚空,虚空的利息还是虚空。人的劳碌是为了糊口,糊口是为了继续劳碌,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这样毫无意义的人生是绝望的。接着,传道者以四方面的实例说明了他的论点(4-7)。
4.世代的交替:(传道书1:4)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
自从始祖犯罪后,死就临到了众人,“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希伯来书9:27)。”因此,一代过去,一代又来,世代在交替,地却永远长存。“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形容人的生命短暂,如同白驹过隙、来去匆匆。但“地却永远长存”,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努力都是毫无意义,根本不能改变世界,一切还是虚空。
“地却永远长存”是用人的眼光而看,其实,地也有生之始,也有灭亡之时。神在起初创造天地:(创世记1:9-10)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 神看着是好的。将来在基督二次再来的时候,先前的天地就要废去了:(启示录21:1)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希伯来书1:10-11)又说:主啊,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天地都要灭没,你却要长存。天地都要像衣服渐渐旧了。(彼得后书3:10)但主的日子要像贼来到一样。那日,天必大有响声废去,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
5.日头的升落(循环):(传道书1:5)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
(诗篇19:4b-6) 神在其间为太阳安设帐幕;太阳如同新郎出洞房,又如勇士欢然奔路。它从天这边出来,绕到天那边,没有一物被隐藏不得它的热气。
大卫在诗篇19篇那里描写了每天早晨太阳如勇士欢然奔路,它从天东边出来,绕到天西边,没有一物被隐藏不得它的热气。但所罗门却在这里描写了太阳刚才出来,又急急归到它所出之地。原文把周而复始运行的太阳描绘成非常疲累、呼哧带喘的运动员,日复一日地回到原点。
6.大气的循环:(传道书1:6)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
第6节描写的是风的循环,风往南刮,之后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风不住的循环带来了四季的更替与循环,也带来了四季的风景。(创世记8:22)“地还存留的时候,稼穑、寒暑、冬夏、昼夜就永不停息了。”
现代科学家发现的地球的大气环流(Atmospheric circulation)模型,证明“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大气环流是地球表面大规模的空气流动,重新分配了地球上的热量和水汽,地球上的风带和天气现象主要由极地环流(Polar cell)、中纬度环流(Ferrel cell)和低纬度环流(Hadley cell)三个大环流相互作用而产生。
7.水的循环:(传道书1:7)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
第7节描写的是水的循环,地面上的江河都往大海里流,海洋却永远无法填满;这是因为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地面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以及风吹动下,透过蒸发变成水蒸汽升到空中,再遇冷变成雨雪降在地上,补充地表以及地下水,而地面上的江河再流向海洋。如此循环往返,构成了宇宙间大的水循环。
现代科学家发现的地球水循环(Water cycle)模型,证明“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
8.眼耳不得饱足:(传道书1:8-9)万事令人厌烦(或译:万物满有困乏),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
尽管万物活动到一个地步,已经筋疲力竭(5-7节),但却无法让世人得着任何持久的满足,因为人“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日光之下”(3节)的一切事物和言论,都无法使人得到精神上的饱足。
万事在人开始的时候充满希望(兴趣),但结局却让人厌烦,正如有人说人生有三种苦:“你苦苦追求的东西得不到,所以痛苦;终于得到了,却不过如此,也会觉得痛苦;轻易地放弃了,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在你生命中那么重要,所以觉得痛苦。”“眼看,看不饱,”何时只要睁开眼睛观看,总有可看的东西;“耳听,听不足”只要人能听见,任何时候就会听到各种声音。眼耳永远得不到饱足。
9.世事的循环:(传道书1:10-11)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人喜欢出风头的骄傲本性,使得每个世代的人都喜欢推陈出新,但在一百个新主意里,可能有九十九个比老办法更糟,因为“已有的事”经历了许多世代的试错和筛滤。虽然每个世代的人都以为自己与前人不同,自以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时代才是最先进的,鄙视历史是每个世代都流行的一种愚昧,傲慢、懒惰、怯懦和实惠在其中推波助澜,使人不断地付出同样的代价。历史不会完全重复,却会惊人相似地押韵。虽然人类的知识增加了、科技进步了,时尚翻新了、思想也改变了,但罪人的本相和死亡的结局却毫无变化(参来9:27)。人们总是在标新立异地创新,但世上“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就从我们的衣食而言,我们用烦了棉布,因此“创新,”发明了许多化纤布料,但过了几年后,发现还是穿棉而衣服好;我们吃烦了粗茶淡饭,转向大鱼大肉,但几年过后,我们发现患上了“三高”病,发现还是回归粗茶淡饭好。我们要“改革开放,”少数人富足了,贫富悬殊却越来越大;结果农村一下子回到了解放前;城市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工人。”
“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路加福音17:26-30)“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样。那时候的人又吃又喝,又娶又嫁,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洪水就来,把他们全都灭了。又好像罗得的日子;人又吃又喝,又买又卖,又耕种又盖造。到罗得出所多玛的那日,就有火与硫磺从天上降下来,把他们全都灭了。人子显现的日子也要这样。”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又如何?还不是又吃又喝,又娶又嫁,又买又卖,又耕种又盖造?
人类的历史就像大自然(5-8节),只是了无新意、永恒不变地循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没有意义、没有方向。惟有神的护理才能使历史朝着救赎的目标前进,只有神才能做一件真正的“新事”(赛43:19),让望定日光之上的人能唱出“新歌”(诗96:1)。
“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昨天对今天来说是过去,是历史;今天对明天来说又是过去,又成了历史。人们只能生活在今天,因此对过往的昨天,就无人纪念。过去的就成为历史,今天的也将成为历史。
二、传道者的经验(12-18)4
1-11节是传道者的结论——人生的虚空;12-18节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他以现身说法来证实人生的虚空。《传道书》1:12—6:9的主题是“日光之下的虚空人生,”包括交错平行的四个部分:
A. 日光之下凡事都虚空(1:12-2:26);
B. 人应当顺应于神的定时(3:1-22);
A1. 日光之下凡事都相对(4:1-5:7);
B1. 人应当满足于神的恩赐(5:8-6:9)。
1.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传道书1:12)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
这节与1节“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相似,只是前者用的是现在式,而后者用的是过去式,似乎作者在写此书的时候已经是不再作王了。再次强调传道者特殊的身份。这不是作者炫耀自己的身份,而是表明他所经历的事比常人更多,因此体会也更深。年龄不能使人成熟,但经历一定会使人成熟。
2.神叫人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传道书1:13)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 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
“智慧/khok·m?’”原文的意思是“技巧、精明、睿智”,与神所赐给所罗门的“智慧”(王上4:29-30)和《箴言》中的“智慧”(箴1:2)是同一个词。在《传道书》中,智慧就是智慧,并没有属天和属世之分。
传道者“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13a),第一次得出的结论是:智慧的寻求“都是虚空,都是捕风”(14节)。所罗门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发现神让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始祖犯罪后,从此就生活在劳苦愁烦中:(创世记3:16-19)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3.一切都是虚空捕风:(传道书1:14-15)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
这里的“见”不是一般的看见,而是指智者看见现象,就洞见其本质;看见表面现象是凡有眼睛的人能都看见的,但洞见却是只有智者经过深思熟虑才能洞悉的:如智者看见日光这下所做的事,就想到这一切都是虚空。传道书中出现了许多这样的“见。”
(传道书3:10,16,22)我见 神叫世人劳苦,使他们在其中受经练。……我又见日光之下,在审判之处有奸恶,在公义之处也有奸恶。……故此,我见人莫强如在他经营的事上喜乐,因为这是他的份。他身后的事谁能使他回来得见呢?
(传道书4:1,4,7,15)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压。看哪,受欺压的流泪,且无人安慰;欺压他们的有势力,也无人安慰他们。……我又见人为一切的劳碌和各样灵巧的工作就被邻舍嫉妒。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有一件虚空的事:……我见日光之下一切行动的活人都随从那第二位,就是起来代替老王的少年人。
(传道书5:13,18)我见日光之下有一宗大祸患,就是财主积存资财,反害自己。……我所见为善为美的,就是人在 神赐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劳碌得来的好处,因为这是他的份。
(传道书6:1)我见日光之下有一宗祸患重压在人身上。
(传道书8:10)我见恶人埋葬,归入坟墓;又见行正直事的离开圣地,在城中被人忘记。这也是虚空。
(传道书9:11,13)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 ……我见日光之下有一样智慧,据我看乃是广大。
(传道书10:5,7)我见日光之下有一件祸患,似乎出于掌权的错误,……我见过仆人骑马,王子像仆人在地上步行。
14-15与2-3节相似,说到人一切的劳碌都是虚空,都是捕风。传道者第一次得出的结论是: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传道书中出现了三次,这里是第一次,其它两次分别在(2:11,17)。
风是人所无法抓住,也是无法捕获的。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就像人对钱财的追逐。
“捕风”在本书中出现了九次(1:14,17;2:11,17,26;4:4,6,16;6:9),这里是第一次。虽然风循环往复,但却无人能够抓住。
4.这也是捕风:(传道书1:16-18)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
智者在自己心里说,他得了大智慧,胜过了在他以前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他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他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最终发现这也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智慧能让人发现问题,却无法解决问题。
“知识 /dah’·ath”原文的意思是“知识、洞察力、智慧”,与“分别善恶”(创2:9、17)的“分别”是同一个词,在圣经中也被译为“知道”(伯10:7)、“认识”(赛53:11)、“明白”(赛58:2)。“知识”包括两个要素:首先是知道一件事、或者知道去哪里找;其次是懂得如何分辨。但知识加增的同时,也加增了忧伤。可见知识不能给人带来满足,反而越多越使人感到忧伤。
“多有智慧”只能多看清“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罗8:20),此外没有出路、没有希望,所以“就多有愁烦”、痛苦越深。而知识越多,困惑也越多,所以“就加增忧伤”。相反,无知者无畏,没有知识,就没有伤害,这就是用理性追求人生意义的悖论。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主前341年-前270年)所说的:“若是无法解除身体上的疾病,医学可谓毫无助益;同样的,若是无法去除心灵上的苦难,哲学亦是毫无用处。”
传道者首先借着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13节),发现智慧和知识在日光之下都不能解决生命的问题(17节)。相反,一个人若是太有智慧,反而失去了做人的乐趣(18节)。
12-15节说出了智慧人的无能(15节),16-18节说出了智慧人的无奈(18节)。智慧是神所赐的,所以也是有界限的,只能在神面前运用,并不能独立成为解决人生困境的药方。若是没有神,再大的智慧也无法使人掌握人生,反而成了痛苦的重担。这并不是因为智慧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人出了问题。因此,神赐给人智慧,是为了让人提出问题,而不是帮人解决问题。在神的面前,人能提出问题,比能解决问题更加重要;承认无能无奈,比装作若无其事更有指望。因为只有这样,人才有可能回转仰望神,神那里有一切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