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世界的罗得
作者:郑盛光
2025-01-17  

 

经文:创世记第十三章

罗得是亚伯拉罕的侄儿。亚伯拉罕离开哈兰的时候,带着罗得一起,让罗得随同自己走上信心的道路(创12:4-5)。罗得可以算是亚伯拉罕一手提携的;但当罗得的财物渐渐多起来的时候,信仰开始变质,甚至与叔叔分道扬镳。

一.罗得其人

1.为争美地而忽略感恩

罗得对亚伯拉罕理当念恩报恩,但他却为了个人利益,厚颜无耻地和叔叔争地。当叔叔给他选择权时,他毫不客气地选择约但河最肥沃的平原。这是自私,贪婪使罗得变成一个忘恩负义,不懂得感恩的人。

2.追求短暂而忽略永恒

罗得跟随叔叔一路走来,理应从对方身上看见甚么是更美的家乡,甚么是更值得追求的人生。亚伯拉罕一生有两个标志:筑坛与帐棚。筑坛强调以神为中心,帐棚强调在世的日子是寄居的。世界再好,都不是久留之地。可惜,罗得看重的不是天上永恒的事物,他思念的是地上短暂的事物。

圣经说:“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因为你们已经死了,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西3:2-3)

3.贪图享乐而忽略属灵的事

罗得渐渐挪移帐棚,最后定居在罪恶之城所多玛(创13:12-13)。他贪图属世的享乐,只为着自己肉体的好处打算;甚么是信靠神,甚么是与神同行,甚么是客旅身分,对他来说已不重要。世事缠累他的心,使他看不清楚属灵的价值观。他效法世界,人生观渐渐被世界同化,跟神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到了一个地步,属灵视野模糊不清,最后整个信仰也破产。罗得向往世界的荣华富贵,虽得到地上的好处,却失去了神的赐福。当他定居在所多玛的时候,刚好遇上五王与四王争战,所多玛城被攻破了,罗得和他的财物都一齐被掳去(创14:1-16)。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警戒,表明神要管教罗得,使他知道世界的享乐与财富是靠不住的。

圣经说:“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1)

4.见利忘义而忽略亲情

罗得为了眼前的利益,可以把叔叔的恩情抛到九霄云外。他拥抱金钱,拥抱不了亲情。反看亚伯拉罕,他顾念罗得,宁愿让步,情愿吃亏,不计较得失(创13:8-9)。有句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金钱如水,能使人的生活安定,也能使人的生活混乱;能叫亲情关系提升,也能叫亲情关系滑落。亚伯拉罕虽拥有极多的金、银、牲畜,然而他并未受到物质的捆绑,反而前往伯特利和艾的中间,在那儿筑坛求告耶和华的名(创13:1-4)。罗得却相反,自从财物增多,对叔父的态度就大不如前,叔侄关系也开始走下坡。

二.对信徒的鉴戒

1.在信仰上要长大成人

罗得本来有很好的起步,跟随亚伯拉罕离开吾珥偶像之城,信靠独一真神。可惜他的信仰只停留在起步阶段,不能继续进到完全的地步。有好的开始,没有好的结果。

圣经说:“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来5:12-14)

2.不要贪爱世界

罗得为自己种下祸根。他万万想不到,他所选择的肥美之地是个罪大恶极的地方。表面看来罗得拒绝同性恋,但在紧要关头他却可以出让自己的女儿给城里的男人为所欲为,说明他已深受当地文化影响,道德伦理已荡然无存。罗得的心一步步走向世界,起先他只是羡慕所多玛附近的肥沃平原,不久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到最后索性在那儿定居,又和所多玛人结姻亲(创19:12-14)。

父亲罗得为自己、为家人争取世上的好处,给他们最好的享乐,但与此同时就把整个家庭陷在罪的诱惑中,断送了他们与神之间的关系。看罗得的妻子与两个女儿的下场就可知道,她们已被所多玛的罪恶同化。所多玛蛾摩拉代表今日的世界,里头充满着世俗的引诱,如果我们在其中流连忘返,就会忘记天上更美的家乡。世界再好,都不是我们久留之地。我们的身分是客旅,我们所走的路是天路。迷恋世界,至终必像罗得一败涂地,最后两手空空的离开罪恶之城。

有些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好像罗得,他们走进教堂不过履行宗教的义务,对圣经的教导一知半解,属灵生命停留在婴孩的阶段,生命没有长进。正如希伯来书所说,是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来5:12)。最后值得严肃思想的一个问题:到底我们是哪一类信徒?

 

作者郑盛光传道为金灯台马来西亚区联络人;西马福音堂以马忤斯资源培训中心执行主任。

 
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