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52:1 (以东人多益来告诉扫罗说:“大卫到了亚希米勒家。”那时,大卫作这训诲诗交与伶长) 勇士们啊,你为何以作恶自夸?神的慈爱是常存的。 52:2 你的舌头邪恶诡诈,好像剃头刀,快利伤人。 52:3 你爱恶胜似爱善,又爱说谎,不爱说公义。(细拉) 52:4 诡诈的舌头啊,你爱说一切毁灭的话。 52:5 神也要毁灭你,直到永远;他要把你拿去,从你的帐棚中抽出,从活人之地将你拔出。(细拉) 52:6 义人要看见而惧怕,并要笑他, 52:7 说:“看哪,这就是那不以神为他力量的人,只倚仗他丰富的财物,在邪恶上坚立自己。” 52:8 至于我,就像神殿中的青橄榄树,我永永远远倚靠神的慈爱。 52:9 我要称谢你,直到永远,因为你行了这事;我也要在你圣民面前仰望你的名,这名本为美好。
《诗篇》第52篇的标题较长:“以东人多益来告诉扫罗说:‘大卫到了亚希米勒家。’那时,大卫作这训诲诗,交与伶长。”这个标题向我们提供了四个重要的信息:
(1)本诗的背景--“以东人多益来告诉扫罗说:‘大卫到了亚希米勒家。’那时,大卫作这训诲诗”;
(2)本诗的作者--“大卫”;
(3)本诗的文体--“训诲诗”;
(4)本诗的用途--“交与伶长”,供圣殿崇拜选用。
根据标题所提供的背景信息,我们可以在《撒母耳记上》中找到相应的记载:
大卫击败歌利亚后,以色列妇女唱出“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的赞歌。“扫罗甚发怒,不喜悦这话,就说:‘将万万归大卫,千千归我,只剩下王位没有给他了。’从这日起,扫罗就怒视大卫”。(参撒上18:6--9)
为了躲避扫罗的毒手,大卫不得不四处漂泊,颠沛流离。逃亡路上,“大卫到了挪伯祭司亚希米勒那里,亚希米勒战战兢兢地出来迎接他”,并为他提供了武器。(参撒上21:1--9)亚希米勒的热情接待让身心交瘁的大卫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
可是,不久之后,这个消息便传了出去。“以东人多益站在扫罗的臣仆中,对他说:‘我曾看见耶西的儿子到了挪伯亚希突的儿子亚希米勒那里。亚希米勒为他求问耶和华,又给他食物,并给他杀非利士人歌利亚的刀。’”
得知这个消息后,“王就吩咐左右的侍卫说:‘你们去杀耶和华的祭司,因为他们帮助大卫,又知道太卫逃跑,竟没有告诉我。’扫罗的臣子却不肯伸手杀耶和华的祭司。王吩咐多益说:‘你去杀祭司吧!’以东人多益就去杀祭司,那日杀了穿细麻布以弗得的八十五人”。
亚希米勒之子亚比亚他“逃到大卫那里”,“将扫罗杀耶和华祭司的事告诉大卫”。闻此消息,大卫向亚比亚他作出保证:“你父的全家丧命,都是因我的缘故。你可以住在我这里,不要惧怕。因为寻索你命的就是寻索我的命。你在我这里可得保全。”(参撒上22:6--23)悲愤交加之际,大卫提笔写下这篇诗歌。
柯德纳(Derek Kidner)分析道:“在此他首先思索多益究竟是怎样的人,他的地位是由谗毁、诡计而得;接着,他也思想这种成功的短暂性。最后,他更新自己对上帝的信靠,因上帝对属他之人的保护,就像大卫对亚比亚他的应许。”(《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诗篇[上]》)
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此时的大卫有如丧家之犬,连自保都难,拿什么保证亚比亚他的安全呢?熟悉大卫的读者却不会这么认为,因为知道他给亚比亚他的保证是建立在对上帝的信靠上。大卫坚定地相信,无论敌人多么猖獗,无论义人多么狼狈,只要上帝介入,局面就会改变。
这篇以“我永永远远倚靠上帝的慈爱”为主题的诗歌,能给予悲痛欲绝的亚比亚他极大的安慰,也能给予一切身在逆境中的读者极大的鼓舞。
本诗共有9节,可分为三段,每一段都刻画了一种人物:
1至4节为第一段,诗人描述了“勇士”的心思,用以谴责滥杀无辜的多益;
5至7节为第二段,诗人描述了“义人”的信念,用以安慰痛失亲人的亚比亚他;
8至9节为第三段,描述了“圣民”的理想,用以鼓舞信靠上帝的读者。
一、“勇士”的心思(1--4)
这一段的中心是“勇士”,诗人描述了一个飞扬跋扈、作恶多端的“勇士”的心思。
根据本诗的背景,我们得知诗人所说的“勇士”非多益莫属,但现实生话中符合这个恶毒形象的恶人却远不止多益一个(扫罗就是),他可以被视作这一类人的代表。
威尔克(Michael Wilcock)就曾指出:“我们在这里看见的,是一幅描绘一个‘财雄势大,但也罪恶滔天’的人之典型画像。”(《圣经信息系列--诗篇[上]》)
第1节,诗人描述“勇士”跋扈的态度:“勇士啊,你为何以作恶自夸?上帝的慈爱是常存的。”这里的“勇士”,吕振中译本译为“鲁莽人”,《现代中文译本》译为“有权势的人”,当代《圣经》译为“自命英雄的人”,《思高圣经》则译为“以作恶多端为能事的人”。
由此可见,诗人笔下的“勇士”,不是指英勇善战的战士,而是指滥杀无辜的莽夫。诗人以这个含有“勇士”之意的词汇称呼他们,多少有些讽刺的意味。这一类人的特点,是“以作恶自夸”,思高本《圣经》将之译为“以犯罪为荣为幸”,他们竞如此跋扈!
以上这些对“勇士”的描述,十分到位地揭露了恶人多益的嘴脸。
《撒母耳记上》告诉我们,多益“是以东人,作扫罗的司牧长”(参撒上21:7),是一个负责牧放牛羊的首领。从身份来看,他不是战士,杀人这样的事并不是他的职责,但他为了投机钻营、取悦扫罗,竞将屠刀指向了上帝的祭司。
因此,诗人以“你为何以作恶自夸”来质问他。质问之后,诗人写下一句“上帝的慈爱是常存的”,这句话似乎和上一句并无关联,实质上却是要以自己对上帝的虔诚衬托多益的残暴。多益以“作恶”的能力夸口,诗人则以“上帝的慈爱”夸口,这是何等鲜明的对比!
上帝曾如此警告自以为勇敢的罪人:“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夸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夸口,财主不要因他的财物夸口。夸口的却因他有聪明,认识我是耶和华,又知道我喜悦在世上施行慈爱公平和公义,以此夸口。这是耶和华说的。”(参耶9:23)
2至4节,诗人描述“勇士”恶毒的言语:“你的舌头邪恶诡诈,好像剃头刀,快利伤人。你爱恶胜似爱善,又爱说谎,不爱说公义。诡诈的舌头啊,你爱说一切毁灭的话。”《现代中文译本》译为:“你的舌头毁灭别人,像锋利的剃刀,你不断地制造是非伤害人。你喜欢邪恶,厌恨良善;你爱虚伪,不爱真理。你这骗子啊,你总喜欢中伤别人!”
范甘麦伦(Willem A. VanGemeren)指出:“恶人的价值观是完全扭曲的。他们喜爱任何扭曲的、反常的、与败坏的事。只要对自己有利,他们喜爱思想、讲说、作出‘罪恶’(参弥3:2)。”(《麦种圣经注释:诗篇[上]》)
“勇士”们“以作恶自夸”,具体表现可能是全方位、多层面的,但诗人主要描述了他们在言语方面的罪恶。诗人笔下的“剃头刀”,是一种用于修剪头发和胡子的无比锋利的工具。诗人将“勇士”的舌头比作“剃头刀”,是因为他们的口不择言和恶语中伤。具体地说,就是“喜欢邪恶,厌恨良善”。因此,他们口中的言语除了谎言,就是恶言,永远不会有一句造就人的好话。
雅各曾描述过舌头的危害:“舌头在百体里也是最小的,却能说大话。看哪,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舌头就是火,在我们百体中,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并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各类的走兽、飞禽、昆虫、水族,本来都可以制伏,也已经被人制伏了;惟独舌头没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恶物,满了害死人的毒气。”(参雅3:5--8)“勇士”的舌头,正是如此。
二、“义人”的信念(诗篇52:5--7)
这一段的中心是“义人”,诗人描述了一个义人目睹恶人灭亡的:画面。诗人确信,无论恶人多么猖獗,上帝都能将之打败。包括亚比亚他在内的所有“义人”,都要看到他们的结局。正如《诗篇》第1篇所言“恶人并不是这样,乃像糠秕被风吹散。因此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义人的会中也是如此。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参诗1:6)
第5节,诗人描述“义人”对恶人之灭亡的信念:“上帝也要毁灭你,直到永远;他要把你拿去,从你的帐篷中抽出,从活人之地将你拔出。”诗人相信,恶人无论多么猖獗,最终都要灭亡。这一节,诗人以四个十分传神的动词,巧妙地描绘出四幅上帝审判恶人的图画:
(1)“毁灭”:《吕振中译本》、《新译本》均译为“拆毁”,诗人把恶人比作一座建筑,他会被上帝在短暂的时间里夷为平地。《以赛亚书》中有过类似的描述:“罪孽在你们身上,好像将要破裂凸出来的高墙,顷刻之间忽然坍塌。”(赛30:13)
(2)“拿去”:《新译本》译为“挪去”,《吕振中译本》译为“攫去”,希伯来文中,这个词用来描述清理被拆除的建筑或被打碎的器皿。诗人告诉读者,上帝不仅要把恶人“拆毁”,而且要把剩下的瓦砾全部“挪去”。《以赛业书》中也有类似的描述“你们像粉碎了的陶器,没有一片可以用来捡炉中的炭,或用来盛池中的水。”(赛30:14,《现代中文译本》)
(3)“抽出”:《现代中文译本》译为“掀出来”,诗人所说的“从你的帐篷中抽出”,是指“从家里把你揪出来”,用以描述恶人在自己家中被突然闯人的执法者带走,去接受审判。《约伯记》中有过类似的描述:“他要从所倚靠的帐篷被拔出来,带到惊吓的王那里。”(伯18:14)
(4)“拔出”:《思高圣经》译为“根除”,《新译本》译为“连根拔起”,诗人将恶人比作一棵树,他会被上帝“连根拔起”。先知耶利米曾以类似的说法描述敌人对他的恶害:“我们把树连果子都灭了吧!将他从活人之地剪除,使他的名不再被记念。”(参耶11:19)写下这些诗句时,恶害诗人的恶人尚未受到上述审判,但诗人相信这样的审判一定会临到他们,表明了诗人对上帝公义的审判有十足的信心。
6至7节,诗人描述“义人”对恶人之灭亡的反应:“义人要看见而惧怕,并要笑他,说:‘看哪,这就是那不以上帝为他力量的人,只倚仗他丰富的财物,在邪恶上坚立自己。”’
诗人指出,“看见”恶人灭亡时,“义人”会有两个最基本的反应:
(1)“惧怕”:“义人要看见而惧怕”,《当代圣经》译为“义人看见了,就心生敬畏”。“义人”因恶人灭亡而“惧怕”,并非出于惊吓、恐惧,他们的“惧怕”,其实是一种目睹上帝审判时油然而生的敬畏。
(2)“笑他”:《现代中文译本》泽为“嘲笑”。诗人“嘲笑”敌人,不是幸灾乐祸,不是落井下石,因为这种做法是上帝所厌恶的,《箴言》中就有这样的教导:“你仇敌跌倒,你不要欢喜;他倾倒,你心不要快乐,恐怕耶和华看见就不喜悦,将怒气从仇敌身上转过来。”(箴24:17--18)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诗人的“嘲笑”呢?张国定指出:“这句话指义人因看见公义得着伸张,就在这件特别的事情上,他切实又具体地经验到神的慈爱。故此,为了神的名,为了神所彰显的恩慈而欢喜快乐。”(《天道圣经注释——诗篇[卷二])
接下去的第7节,正好印证了这个观点。恶人的突然灭亡,必然深深触动“义人”,使其不由发出感慨:“看哪,这就是那不以上帝为他力量的人,只倚仗他丰富的财物,在邪恶上坚立自己。”这样的感慨,必然促使“义人”更加坚定地倚靠上帝。
唐佑之指出:“这是我们可引为鉴戒的,他不以神为他的力量,为他的保障,为他的避难所。他根本不肯信神,只倚仗他的财物。他既侍奉玛门,就不侍奉神,因为一个人只可侍奉一个主。”(《诗中之诗[第九集]:祈祷诗续集[一]》)
三、“圣民”的理想(诗篇52:8—9)
这一段的中心是“圣民”,诗人通过“在你圣民面前仰望你的名”的场景描述“圣民”的理想。畅想恶人的结局之后,诗人信心倍增,热情高涨,所以向上帝表达了“倚靠”、“称谢”和“仰望”的决心;并且,又以自己的热情来影响听众和读者,以期自己的追求成为全体“圣民”的理想。
第8节,诗人表达自己对上帝的信念:“至于我,就像上帝殿中的青橄榄树,我永永远远倚靠上帝的慈爱。”诗人把恶人比作将要被“连根拔起”的树木之后,紧接着就把自己比作永不拔除的“上帝殿中的青橄榄树”,目的是要用如此鲜明的对比衬托“义人”与恶人完全不同的结局。
周郁唏指出:“青橄榄树,是一种常绿树,为迦南最名贵品种之一。此种树可长大至三十至四十呎之高,隔年产生果子,可继续数百年之久。其果实可作食用;可压榨成油;且可从油中提炼,作各种不同用途。橄榄树的生长缓慢,经过长时期的照顾,然而以长久之计,还是值得。”(《中文圣经注释--诗篇》[上册])
义人作为“上帝殿中的青橄榄树”,虽然未必能够及时挂果,但因为身在“上帝殿中”,只要假以时日,必定枝叶繁茂、硕果累累,正如《诗篇》第1篇所言:“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诗1:3)
第9节,诗人传递自己对上帝的信念:“我要称谢你,直到永远。因为你行了这事;我也要在你圣民面前仰望你的名,这名本为美好。”
威尔斯比(Warren W.Wiersbe)指出:“本篇以大卫的许愿作结,他答应上帝在国位稳定后,立刻在会众面前称谢他。我们应该把上帝赐给我们个人的胜利,公开地宣布出来,好使上帝的子民得到鼓励。在这期间,虽然罪恶似乎得胜,但我们必须继续顺服和服侍上帝,不要灰心,最终胜利是属于上帝子民的。”(《生命更新解经系列--尊崇真神:诗篇》)
作此诗时,诗人正处在居无定所、朝不保夕的困窘境遇,然而,他却能写出这样信心满满的佳作。身处逆境的诗人,尚且能满心感恩,放声高歌,还有谁不应该向上帝献上真诚的感谢和赞美呢?诗人立即向上帝表示,“我也要在你圣民面前仰望你的名”。他要将自己对上帝的认识和经历告诉自己的同胞,好使他们对上帝有坚定的信念和真诚的信赖。
以鼓励读者的方式落笔,是大卫惯用的手法,哪怕是情绪低落的哀歌,他也不会忘记加入一些鼓舞读者的语句。
《诗篇》第52篇,是大卫在身心交瘁、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写就的。但诗歌中却没有过多的悲观情绪,这是因为诗人相信上帝的权能和公义,并“永永远远倚靠上帝的慈爱”。上帝是历史的主宰,也是公义的法官,无论多么狡猾的恶人,都无法逃脱上帝的审判。
一位诗人曾如此写道:“我们的主为大,最有能力。他的智慧无法测度。耶和华扶持谦卑人,将恶人倾覆于地。”(诗147:5--6)
我们信靠的上帝,是能“将恶人倾覆于地”的全能者,他可能允许恶人猖獗一时,但绝不允许他们猖獗一世,因他的审判随时都会临到他们。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遇,都应对上帝有这样的信心,正如一首诗歌所言:“这是天父世界,求主叫我不忘,罪恶虽然好像得胜,天父却仍掌管。这是天父世界,我心不必忧伤;上帝是王,天地同唱,歌声充满万方。”(《天父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