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祷文(11:1--13)
《路加福音》注重祷告。在这卷书中,主耶稣的祷告比其他福音书记载的要多。“主祷文”在《路加福音》中,和《马太福音》的“主祷文”,可以互为参照,虽然按照教会传统,“主祷文”以《马太福音》为蓝本,但《路加福音》的上下文语境,能加深我们对“主祷文”的理解。
1、主教导门徒的祷告(11:1--4)
这段经文发生的背景是,“耶稣在一个地方祷告”,然后是门徒“求主教导我们祷告”。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背景,是身教胜于言教的一个实例。“talk less,teacher more”(少说多教),耶稣恒常、专心的祷告,给门徒示范,为门徒做出了榜样,激发起他们的渴慕和谦卑好学之心。
接下来,是耶稣教导门徒如何祷告。祷告是一个基督徒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通过祷告,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把我们的需要带到神的面前,祈求他的帮助。
那么,我们是否真的了解我们内心真实的渴望与需要?我们如何把我们的需要带到神的面前?我们可以大胆地把我们的真实想法告诉神吗?我们如何知道我们的祷告合适不合适?当时的门徒,或许也带着这些疑问来求教主。
“我们在天上的父”,这是主祷文的第一句,有三个关键词:“我们”,将祈祷者联合到一个团契之中。成为门徒之后,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我”,而是进入因神的爱凝聚而成的一个彼此建立、代祷的群体;“在天上的”,是一个敬畏、仰望的姿态,在灵魂上趋向那位至圣、至高的创造者;祷告的对象是“父”,这恩典的称呼,显示出与神之间独一无二的亲密关系。“在天上的”,不是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存在,而是一位慈爱的父亲。
接下来,是祷告的具体内容:
(1)前三个祈求以神为中心:神的尊荣、国度和旨意。“其实,为神的国祷告,也就是为你自己祷告,祷告自己也能成为神的国里的圣徒”(奥古斯丁)
(2)后三个祈求关系到我们的需要:饮食、赦免、平安。“日用”:不是一下子把我们需要的都给我们,而是每天不断地供应;避免贪婪,不懂节制。“天天”,是《路加福音》中常常出现的一个词,表示持续不断地仰望、信靠和供应。“赦免”:为过去我们的亏欠而赦免,内在的平安、释放和喜乐。“脱离凶恶”,胜过试探,圣灵同在的平安。
2、祷告的态度(11:5--8)
(1)真诚、率直的祷告。这里用了“情辞迫切地直求”,就是对于何为适当的反应不敏感,大胆、直截了当地把需要带到神的面前。
(2)恒切、不懈的祷告。在每日的祷告中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相信神必将最有益的赐给我们。
3、祷告的果效(11:9--13)
“祈求”;意识到自己的需要,谦卑地来到神的面前;“寻找”:将祷告与寻求神的旨意联系起来;“叩门”:坚持不懈、恒心的祷告,相信天父会照着他美善的智慧,给我们最好的东西。最后,不要忘了,最美的礼物是圣灵,这是一切福气的源头。
二、迎接神国的降临(11:14--36)
1、正与邪(11:14--23)
耶稣赶出了哑巴身上的鬼,哑巴开口说话。这个神迹引起众人的惊讶,带来两种反应。一是出于嫉妒,诬蔑耶稣的神迹能力来自鬼王;二是有些人不管耶稣是谁,仅仅对他的神迹有兴趣,希望他多行几个神迹。
对于后一种人,耶稣的回答在29--32节。对前一种人,耶稣的反驳是:鬼王竞然会让耶稣来破坏自己的工作,这种逻辑本身是荒谬的;按照这样的逻辑,诬蔑的人自己的弟子赶鬼,靠的是谁呢?
“壮士”的例子,说明了魔鬼有如身强力壮的大汉,将一切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看似无懈可击、令人绝望。然而,神国却在耶稣的事工中悄然来临,这位“更壮的”到来,让貌似强大的魔鬼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依靠势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依靠我的灵方能成事。”
2、空与满(11:24--26)
这段经文,是一个重要的提醒。“里面打扫干净,修饰好了”(25节),表明一个人在灵魂的深处,做了彻底的清理,不再有混乱的迹象,没有藏污纳垢的死角,一切井然有序、虚位以待。这是一个看似美好的状态,却臆藏着危机。于净之后,成了虚空,没有圣灵的内住,魔鬼却乘虚而入,畅通无阻。
这是一个警示,罪恶被拔除之后,需要及时栽种美善;内室被清理之后,不能空空落落的,给魔鬼潜入的机会,需要邀请圣灵的进入,让基督的馨香溢满小屋。
3、福气与神迹(11:27--32)
什么才是世人孜孜以求的福气呢(11:27--28)?是一般人心目中的“母以子贵”吗?有一位女子带着羡慕的语气说:“怀你胎的和乳养你的有福了”,她的看法大概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耶稣没有否认,却指出了一条人人可以达到的真正幸福的路径:听神的道并且遵行的人。
什么才是真正的神迹?这是对16节的回应。许多人追随耶稣,为的是求更多的神迹,但是,最大的神迹就在他们面前,他们却视而不见。
4、心里的光(11:33---36)
(1)活出生命的亮光
“听神的道而遵行的人”,心中有亮光,生命有喜乐。这亮光来自创造生命的主。“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还怕谁呢?”(诗27:1),一个人若常常心怀不乎,不断释放负能量,心中的亮光可能正在慢慢地熄灭。“没有神的话,我们永远是井底之蛙,目光短浅……没有圣言,孤独绝望的痛苦和忧伤可能会浇灭我们心中的圣灵,让我们成为愤世嫉俗的牺牲品。”(卢云)
(2)眼睛是灵魂之镜
“了亮”与“昏暗”是一组对比,反映出不同的生命状态。眼睛“了亮”,是指眼神的清澈、纯正,通过眼睛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在生命。眼神游移、昏暗,内在的生命之光也在摇曳(yè:拉,牵引)不定、微弱昏暗。
(3)照管心里的光
画家梵高有一个比喻:“人的灵魂中或许有一把大火,可惜很少有人在那里取暖,路过的人只看到烟囱冒出一缕轻烟,便继续上路…“无论如何,我们必须照管内里的火,让它不至熄灭;照管自己的盐,让它不至失味。”
三、内里的黑暗(11:37--11:54)
(1)真假洁净(11:37--41)
法利赛人只关注外在的洁净和规条,而对于内在的真实的洁净则不闻不问。人往往受制于外在的细节,却忽略了真实的内心。“在洁净的人,凡物都洁净”(多1:15)
(2)法利赛人的三“祸”(11:42--44)
第一“祸”是伪善,表面上奉献,却无视神的公义和爱;
第二“祸”是虚荣,贪恋首位与场面上的光鲜;
第三“祸”是阴险,表面光鲜、内里不堪。
(3)律法师的三“祸”(11:45--54)
一是光讲不练;二是迫害先知;三是歪曲圣经。
四、真实的生命(12:1--48)
(1)表里如一(12:1--3)
“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就是防备那些表里不一的假冒为善者,这是对虚伪的人发出的最严厉的谴责。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掩藏得再深,也终将有暴露的时候。
(2)坦然无惧(12:4--12)
第一个“怕”是指肉体的死亡,对基督徒来说,这不是最终的结局,所以,不用惧怕;第二个“怕”来自神,是最后的审判,应当存敬畏之心,应当“怕他”。属神的儿女坦然无惧,因为神的眷顾保守,连“头发都被数过了”(7节),因着敬畏神,反到心地坦荡,不再害怕未知的风险。
(3)知足无忧(12:13--34)
“无知财主的比喻”和“不要忧愁”这两段经文,从两个不同的侧面讲述了同样的道理:“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1 5节),一是“贪心”,二是“忧虑”,这两者又互为表里。因为人一旦起了贪心,忧虑就加重,患得患失,“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25节),而在神面前的富足,却不会因时光的流失而贬损。
(4)警醒预备(12:35--48)
那么,如何为将来“预备永不坏的钱囊”?如何预备自己,迎接主的再来?一个蒙福的仆人,须在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束腰”与“点灯”。“你们腰里要束上带,灯也要点着”(35节),“束腰”是准备工作,“点灯”是心里火热。
二是忠心与见识;忠实地执行主人的托付,做有责任心的好管家,善待家里的人,“按时分粮”。
五、悔改并结出果实(12:49--13:35)
(1)分离与和解(12:49--59)
这段经文常常会带来困惑,特别是“父亲和儿子相争,……媳妇和婆婆相争”(53节)这一段。为何主耶稣说他来到这个世界,是“叫人纷争”(51节)的呢?在另外一处经文中,主说:“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约14:27),还有“因他使我们和睦”(弗2:14),本章最后一段的标题即为“同对头和解”,究竟如何理解这些看似矛盾的经文呢?
首先,这恰恰告诉我们,不能孤立地看一处经文,要看上下文语境,还要看全本的圣经;
其次,冲突不一定是坏事。真理越辩越明,缺乏根基的表面一团和气是回避问题,连孔子也说:“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就是那些不分是非的和事佬。
最后,是慎思明辨。以分辨天气为例,从主耶稣的事工看到神国度的临近。
(2)悔改与结果(13:1--9)
这里主耶稣提出了一个问题:天灾、人祸与疾病,是不是源于人的罪和神的审判(参约9:2)?他的问答是否定的:“我告诉你们,不是的”(13:3),不要把目光锁定在那个经历悲剧的个人或群体身上,而忘却了我们都应当悔改。
无花果树的比喻,是结出果实来,与悔改的心相称。对于那些多年结不出果子的,神的慈悲和忍耐仍在等待着他们,不能再错过这厚重的恩典!(待续)
思考题
1、比较《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主祷文”的相同和差异所在,并分析《路加福音》的“天天”,有何特别的含义?
2、在祷告中,要“情辞迫切地直求”(11:8),这对你有什么样的启发?
3、“里面打扫干净,修饰好了”(11:25节),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危机,为什么?
4、基督徒真实生命的四个方面(12:1--48),对你有什么样的触动和回应?
5、结合你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谈谈如何在“束腰”与“点灯”、“忠心”与“见识”(12:35--43)上常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