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9-10章
作者:王芃
2017-04-06  

在两次预言受难与复活之间,是“山上”(登山变像)和“山下”(医治被鬼附的孩子)两个场景,分别对应基督的荣耀和服事的人子两个方面。门徒仅看到荣耀的一面,是对弥赛亚认识的误区,继而影响到他们事奉的能力。

比如,山下的一幕,就让门徒束手无策:

1.重重地伤害(9:39),孩子被鬼附,受尽折磨,苦不堪言。

2.无力的门徒(9:40),门徒对痛苦的无力、无助,能力离开了他们。

3.悖谬的世代(9:41),世代的病症,不信、扭曲,偏行己路。

放在第二次预言受难(9:44--45)之前的这个神迹,不只是治病、赶鬼,而是带出了主耶稣的洞察、能力与权柄。眼看着身边的孩子被伤害,却无能为力,这是门徒的悲哀。

相比能力来说,“谁为大”(9:46--48)这个问题更为门徒所关心。为大,是世人努力的方向,甚至常常为此不择手段。门徒也未能免俗,陷入为大的深深焦虑之中。

耶稣以接待一个孩子为例,教导什么才是天国里的为大之道:

1.关怀弱小者为大。眼中只有自己的人,看不到小孩子的存在和需要。

2.帮助别人者为大。为主的名接待和帮助一个小孩子,在天国中为大。

这个原则也体现在接纳不同群体的人身上,不抵挡就是帮助(9:49--50)。保罗将这个原则运用在他在外邦教会更加复杂的侍奉环境之中,体现了他宽广的眼光和胸襟:“这又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无论怎样,无论怎样,基督究竟被传开了,为此,我就欢喜,并且还要欢喜。”(腓1:18)

面向耶路撒冷之路(9:51--14:34)

这是主耶稣事奉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日子将到”和“定意”要去耶路撒冷(51节),表明主耶稣知道他在地上的使命。耶路撒冷之路,意味着主已定意踏上受难、复活和升天这条成就救恩的道路。

注意这三节经文中有意味深长的三个“面”字:

一是51节的“定意”。原文字面意思是“硬着脸面”(赛50:7“我硬着脸面好像坚石”);

二是52节的“前头”,原文字面意思是“面前”;

三是53节的“面向”耶路撒冷。

这三个“面”不是偶然的,呼应了登山变像的“他的面貌就改变了”(9:29),也表明耶稣走向耶路撒冷的决心,即便等待着他的,是:受难:

人打我的背,我任他打;

人拔我腮颊的胡须,我由他拨;

人辱我吐我,我并不掩面。

主耶和华必帮助我,

所以我不抱愧。

我硬着脸面好像坚石,

我也知道我必不至蒙羞。(赛50:6--7)

一、被撒玛利亚人拒绝(9:51—56)

从加利利前往耶路撒冷,首先是经过撤玛利亚的一个村庄。撒玛利亚人见他们是要去耶路撒冷的,和他们“道不同,不相为谋”。因而不接待他们。被无情拒绝的雅各和约翰怒从心头起,想用暴力的手段来还击他们。他们的想法受到主的责备,“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9:55),为什么?

1.他们忠心爱主,却误解了主耶稣的使命

2.他们嫉恶如仇,却充满怨恨和报复之心

3.受教反思使命:不是灭人,而是要救人

二、做主的门徒,你准备好了吗?(9:57—62)

有三类人,宣称要跟随主,但是还没有做好准备,不清楚作门徒意味着什么。

1.信誓旦旦,却很无知(9:57--58)。

2.瞻前顾后,左右为难(9:59--60)

3.三心二意,顾虑重重(9:61--62)

第一类兴冲冲地要跟随主,可能是经历或风闻了五饼二鱼的神迹,想要加入门徒的行列,分一杯荣耀的羹,于是自己呼召了自己。这样的情形不易被识别,谁能在这份火辣辣的热情上浇一盆冷水呢?然而,参透人心的主,却及时纠正他认识上的误区,让他明白事奉之路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类人经历了被主呼召,却被世事缠累,迈不开腿。他的理由是尽孝,为父亲处理后事,耶稣看出了他的瞻前顾后、步履维艰。第三类人也类似,说是辞别家里的人,也许最后就对主耶稣不辞而别了。这两处的例子,不是耶稣要求他的门徒不通人情,而是他们在选择人生方向的重要关头,被跟前的事扰乱了视线,丧失了重大抉择应有的清醒和明察。

所以,这里不是在讨论孝道的问题,而是依然在问:“你们的心如何”。

三、差遣七十门徒(10:1--24)

为什么在差遣十二使徒之后,又差遣了七十门徒?因为要收的庄稼多,人手不够,需要呼召更多忠心的人加人事奉的行列。

与9章1--6节差遣十二门徒相比,这里记载得更加详细:

1、庄稼多,工人少(10:2)。

2、谨慎所处的环境(10:3)。

3、饮食上随遇而安(10:8)。

4、与神亲密的喜乐(10:20)。

特别是最后两点,物质上不挑剔,适应环境。“给你们摆上什么,就吃什么”(10:8),不必拘束,因为“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10:7),但也不能挑三拣四。

最后一点更是提醒:七十人大有能力地工作,事工顺利有功效,连鬼也被制服,成功凯旋,主耶稣却提醒他们,不要因为成功而欢喜,这样的欢喜是不牢靠的,会患得患失,重要的是与神的关系。“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而欢喜”(10:20),与神之间的亲密关系,始终是我们欢喜快乐的源泉。

最后,以主耶稣感恩的祷告作为本段的结束:

1、满溢喜乐的赞美

2、美意向婴孩显现

3、看见的人有福了

这里对比了两种人,一种是“聪明通达人”,一种是像“婴孩”那样的人。

前种人看上去人情练达、世事洞明,却渐渐地丢失了最宝贵的婴孩之心,无法真实地感悟神的美意,不再有灵里的欢呼雀跃,喜乐渐行渐远。这也是许多人充满焦虑、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因为他们感知不到,每天发生在身边的神的美意,“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刘勰《神思》,美意就在面前却好像远隔山河),实在是人生一大憾事,辜负了造物主的恩典。

而后一种人,却能随时发现并享受与神同在的美好。

四、律法师的两个问题(10:25—37)

这是一段律法师和主耶稣的对话,带出了着名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律法师是精通律法的专业人士,属于上面说的“聪明通达人”,他来问耶稣,不是为了寻求真理,而是为了“试探”的目的,想要寻找把柄。

抛开他的动机,他问的倒是人生的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终极关怀(永生),一个是现世关怀(邻居)。律法师的重点在后面一问,谁是我的邻居。这个问题,是在试探主,却也暴露了他心中的荒凉。

主耶稣针对他的问题和他内心的真实光景,打了一个比方。

一个被强盗洗劫并打伤的人躺在路边,祭司和利未人分别经过,匆匆而去,视若无睹。他们都很忙,似乎肩负着更重要的任务,律法师和文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一个素来被人藐视的撒玛利亚人,“动了慈心”,去救治那个受伤的人。

谁是那个受伤者的邻居?一目了然。邻居,可能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是城市中的新移民,是萍水相逢的他乡客,甚至是宿敌,在那个时候,他(她)们身上只有一个记号:需要帮助的人。

文中有三个“行”,一个是“我该作什么”(25节),二是“你这样行”(28节),三是“你去照样行吧”(37节)。说明一个现象,道理每个人都懂,律法师更是专家,然而,行动力的欠缺是每一个人的通病,尤其是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土壤中。主耶稣的厉害之处,在于没有用讽刺挖苦的激将法,也没有用居高临下的权威教训,而是用一个寓意深长的比喻,来将心比心,唤醒人心中的良知和行动。

五、安静在耶稣的脚前(10:38--42)

马大和主耶稣的一段对话,放在这里不是偶然的。动与静的平衡,是生命保持活力的奥秘。上面谈的是一个人由信仰带来的行动力,然而,单单有行动力还不够,要想持久地事奉得力,还需要常常有安静在主面前的时光。

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马大和马利亚。在这个凡事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我们常常忙得晕头转向,事情脱不开身,恨不得找个地方躲起来,心中暗暗羡慕马利亚那份超然和安静,却又无法做到。

耶稣如何解开马大的心结?

1、倾听焦虑

2、平息烦扰

3、安静得力

“马大!马大!”,耶稣呼唤她,对她的焦虑倾听关注,理解她的现状和处境,也仿佛在说:平静、平静……拂去她心中扬起的烦躁之尘。

许多 一件

在马大的眼中 在耶稣的眼中

手忙脚乱 安静聆听

耗尽枯干 谦卑受教

杂草丛生 灵里平静

带来思虑烦扰 带来生命更新

放下顾虑 不可缺少

记住:每天无论多忙,都不要忘记让你的手脚、大脑、双眼和心灵有释放的片刻,像马利亚一样,安静来到主的脚前,聆听主的恩言,让灵风吹煦,让灵雨滋润,这是我们的能力不致衰竭、能量不致枯干“不可少的一件”,是解压除乏、喜乐充盈的“上好的福分”。

思考题:

1、什么才是天国里的“为大之道”’

2、主耶稣对三类愿意跟随他的人有什么样的提醒?

3、你感觉近来患得患失、缺乏喜乐吗?透过主耶稣感恩的祷告,如何除去眼中的粱木、心中的偏见,像婴孩那样,重新发现环绕在身边的神的美意?

4、如何理解和实践基督徒生活中的动与静?你在哪一方面需要操练?

5、你是否在每一天的工作和家务之余,抽出一段时间,与神独处,安静地坐在他的脚边,聆听他的微声提醒?

好评:
主名何其美
2024-07-21
不要作小孩子
2024-07-18
撒该悔改...
2024-06-05
眼光的果实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