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必救赎我的灵魂脱离阴间的权柄”——《诗篇》第49篇浅析
诗篇49:1(可拉后裔的诗,交与伶长。)万民哪,你们都当听这话。世上一切的居民, 49:2 无论上流下流,富足贫穷,都当留心听。 49:3 我口要说智慧的言语,我必要想通达的道理。 49:4 我要侧耳听比喻,用琴解谜语。
49:5 在患难的日子,奸恶随我脚跟,四面环绕我,我何必惧怕? 49:6 那些倚仗财货自夸钱财多的人, 49:7 一个也无法赎自己的弟兄,也不能替他将赎价给神, 49:8 叫他长远活着,不见朽坏, 49:9 因为赎他生命的价值极贵,只可永远罢休。
49:10 他必见智慧人死,又见愚顽人和畜(chù)类人一同灭亡,将他们的财货留给别人。 49:11 他们心里思想,他们的家室必永存,住宅必留到万代;他们以自己的名称自己的地。 49:12 但人居尊贵中不能长久,如同死亡的畜类一样。
49:13 他们行的这道,本为自己的愚昧。但他们以后的人还佩服他们的话语。(细拉)。 49:14 他们如同羊群派定下阴间,死亡必作他们的牧者。到了早晨,正直人必管辖他们。他们的美容必被阴间所灭,以致无处可存。 49:15 只是神必救赎我的灵魂脱离阴间的权柄,因他必收纳我。(细拉)
49:16 见人发财、家室增荣的时候,你不要惧怕。 49:17 因为他死的时候,什么也不能带去,他的荣耀不能随他下去。 49:18 他活着的时候,虽然自夸为有福,(你若利己,人必夸奖你),49:19 他仍必归到他历代的祖宗那里,永不见光。 49:20 人在尊贵中而不醒悟,就如死亡的畜(chu)类一样。
《诗篇》第49篇的标题指出,本诗也是“可拉后裔的诗”。诗歌以财富的局限为主线,以“人居尊贵中不能长久,如同死亡的畜类一样”(12节)这样的警句提醒读者,应当正确理解财富与人生的关系,从而以正确的眼光看待财富的价值,并以理性的态度看待社会的不公。
诗人想要告诉读者,财富的价值是有限的,功能是短暂的,“那些倚仗财货自夸钱财多的人,一个也无法赎自己的弟兄,……叫他长远活着,不见朽坏”(6-9节),“他们的美容必被阴间所灭,以致无处可存”(14节)。
描述富人的悲惨结局之后,诗人以“只是上帝必救赎我的灵魂脱离阴间的权柄”(15节)这样充满信心的句子提醒读者,应当敬畏上帝,淡看财富。由于诗歌以智者的口吻传递智慧,所以多数解经家认为本诗属于智慧诗。
徐松石就曾指出:“本诗在《诗篇》当中,性质非常特别。因为它包含箴言的性质,多过圣殿颂赞诗的性质。任何人看下去,都觉得它是智慧人的一篇良训而已。”(《诗篇赏析》〔卷上〕)
一般来说,《圣经》中的智慧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训诲式或教导式的,一如《箴言》的文体;另一类则是神学性的探讨或生活性的反省,一如《约伯记》对苦难问题的思考。
尽管本诗开头几节有明显的训诲性质,但整体来看,当属信仰和生活上的反思。
由于诗中毫无时代印记,所以我们无从确定它的写作背景。因此,解经家对本诗的写作年代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属于早期的作品,应该早于主前8世纪;有人认为属于晚期的作品,应该写于主前4世纪。
确定本诗的写作背景的确十分困难,但由于本诗内容适应于每个时代,所以写作背景对本诗来说并不那么重要,正如包忠杰所言:“本篇不需要记载写作的年代,因其中所讨论关于钱财的虚空是历代不变的真理。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诗篇注解》)
本诗共有20节,可分为三段:1至4节为第一段,诗人描述智慧的价值,藉此提醒读者努力追求智慧; 5至12节为第二段,诗人描述财富的局限,藉此提醒读者不要贪婪财富;13至20节为第三段,诗人描述生命的归宿,藉此提醒读者专心信靠上帝。
一、智慧的价值(1-4)
下笔之前,诗人已经明确诗歌的内容及作诗的目的。所以,才一下笔,他就用一连串的句子提醒读者以认真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聆听来自上帝的智慧之言。诗人对这种智慧之言有着如此热情,表明他无比看重智慧的价值,所以他执意将这种智慧传递给更多当时及后世的读者。
1至2节,诗人呼吁读者倾听智慧之言:“万民哪,你们都当听这话。世上一切的居民,无论上流下流,富足贫穷,都当留心听。”《现代中文译本》译为:“万民哪,你们要听!世人哪,要留心!无论贫贱富贵,都要侧耳聆听。”
这里的“世上”,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希伯来词,意思是“人文景观的总体,人生过程的全部”,与《约翰一书》2章15至17节中提到的“世界”有所不同。诗人以这个词汇称呼呼吁的对象,表明他将要在下文宣讲的智慧之言不只适应于他的同胞、他的民族,也适应于天下的每一个人,“无论贫贱富贵,都要侧耳聆听”,表明上帝的智慧有非常广泛的受众。
柯德纳(Derek Kidner)指出:“这篇诗就像大部分的智慧书一样,是站在平等地位向众人说话,而不只是向与上帝有特殊立约关系的以色列人说话。它从上帝带来一项启示,而既然它呼吁世人都来倾听,可见其内容的重要性。”(《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诗篇〔上〕》)
3至4节,诗人宣告自己对智慧的态度:“我口要说智慧的言语,我心要想通达的道理。我要侧耳听比喻,用琴解谜语。”
为了让读者对下文即将宣讲的智慧能有足够的重视,诗人一口气用了四个用来描述智慧的词语——“智慧的言语”、“通达的道理”、“比喻”和“谜语”。这里的“智慧的言语”和“通达的道理”意思相近,都是指与属灵的智慧有关的生活准则;“比喻”,《吕振中译本》和《新译本》均译为“箴言”,是指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谜语”,《吕振中译本》译为“难题”,是指一些难以理解的话语或者道理。这四个词的含义虽有差异,但共同指向了属灵的智慧。
诗人的这段诗句很好地表达了他对智慧的态度:他已透过“侧耳听比喻”掌握了“智慧的言语”,懂得了“通达的道理”,所以他迫切地希望“用琴解谜语”,即帮助他的读者解开一些信仰上的难题。
就本诗而言,诗人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就是如何看待财富与生命的关系,特别是如何看待那些为富不仁、缺乏敬虔的富人。诗人如此表达,是希望他的读者与他一样重视属灵的智慧。
二、财富的局限(5-12)
发出充满力量的关于寻求智慧的呼吁之后,诗人开始具体地讲论智慧。这一段,他首先指出,应当以智慧的眼光看待财富。诗人提醒我们,财富当然有其价值,但它的价值非常有限。尽管财富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在很多领域都是无能为力的。
第5节,诗人道出自己在患难面前的态度:“在患难的日子,奸恶随我脚跟,四面环绕我,我何必惧怕?”《吕振中译本》译为:“在患难的日子,我的诡诈敌人的奸恶四面围着我,我何必惧怕呢?”
某段“患难的日子”,诗人遭遇了敌人的围攻。根据下文的描述可知,敌人中多有富有之人,他们仗着自己有钱,给诗人制造了不少麻烦。
面对“诡诈敌人的奸恶”,诗人始终以“何必惧怕”的心态坦然面对,一方面说明他对上帝的保佑有坚定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敌人的本相有深刻的认识,他很清楚,没有人可以用财富的力量战胜专心信靠上帝的人。诗人在道出自己对富人的态度之后,便开始具体地分析财富的局限,目的是以自己的态度去感染读者。
6至9节,诗人道出财富在救恩面前的局限:“那些倚仗财货自夸钱财多的人,一个也无法赎自己的弟兄,也不能替他将赎价给上帝,叫他长远活着,不见朽坏,因为赎他生命的价值极贵,只可永远罢休。”
好些解经家认为,这里的“长远活着”和“不见朽坏”,是指救恩、永生而言。诗人的身边围绕着一群“倚仗财货自夸钱财多的人”,他们认为,只要有钱,什么事都能办成。诗人对这样的观点非常不屑,所以举了“那些倚仗财货自夸钱财多的人,一个也无法赎自己的弟兄”这个例子。
为什么财富“无法赎自己的弟兄”?欧尔顿(Robert L. Alden)指出:“第7节的‘赎回’并不以经济意义使用,而以属灵的意义使用。这个真理毋须多重复--富有人用金钱或好行为,都不足以支付灵魂的价值。若要使用基督的血去满足上帝对公义的要求,那么物质的途径肯定不合用。它们不单不足够,更是不能比拟,因为属灵的层次,需要其他的支付方式。再者,正如《旧约圣经》别的地方一样,在邪恶(5节)与财富(6节)之间是有一联系,富有人的财富往往只因剥削、受贿和不正当的经营方式,当然并非必然的。”(《天道研经导读——诗篇》)
事实就是这样,无论拥有多少财富,都不能为自己换来救恩,换来永生,“因为赎他生命的价值极贵”。围绕在诗人面前“那些倚仗财货自夸钱财多的人”大多没有明白“赎他生命的价值”,他们的结局只有一个,就是“永远罢休”。诗人深知这一点,所以他说自己“永不惧怕”。
10至12节,诗人道出财富在死亡面前的局限:“他必见智慧人死,又见愚顽人和畜类人一同灭亡,将他们的财货留给别人。他们心里思想,他们的家室必永存,住宅必留到万代;他们以自己的名称自己的地。但人居尊贵中不能长久,如同死亡的畜类一样。”
在以色列人眼中,“智慧人”、“愚顽人”和“畜类人”是有很多不同的,但有一点却完全相同,就是他们都会死亡。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多么富有,一旦死去,“他们的财货”就会“留给别人”,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带走任何一样东西。
在一般人看来,“家室”、“住宅”和“自己的地”是最宝贵的家产,所以多数人会用一生的经历去维护这些东西。可是,这些东西最终也会因死亡而失去,因为“人居尊贵中不能长久”,最终都会死亡,甚至“如同死亡的畜类一样”。
智者所罗门的一段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这段诗歌:“我见日光之下,有一宗大祸患,就是财主积存资财,反害自己。因遭遇祸患,这些资财就消灭;那人若生了儿子,手里也一无所有。他怎样从母胎赤身而来,也必照样赤身而去;他所劳碌得来的,手中分毫不能带去。他来的情形怎样,他去的情形也怎样。这也是一宗大祸患。他为风劳碌有什么益处呢?”(传5:13--16)
耶稣对门徒所讲的“无知财主”的比喻,是可以解释这段诗歌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有一个财主,田产丰盛,自己心里思想说:‘我的出产没有地方收藏,怎么办呢?’又说:‘我要这么办:要把我的仓房拆了,另盖更大的,在那里好收藏我一切的粮食和财物,然后要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物积存,可作多年的费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乐吧!’上帝却对他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凡为自己积财,在上帝面前却不富足的,也是这样。”(参路12:13--21)
三、生命的归宿(13-20)
诗人相信,描述财富的局限之后,读者的心灵一定会受到极大的触动和鼓舞,所以他立即开始针对现实反思信仰,指出罪人“美容必被阴间所灭”的事实之后,宣告了“上帝必救赎我的灵魂脱离阴间的权柄”的信念,目的是引导读者通过《圣经》寻找生命的归宿。
第13节,诗人感慨世人的无知:“他们行的这道,本为自己的愚昧,但他们以后的人还佩服他们的话语。”“那些倚仗财货自夸钱财多的人”落了个家破人亡的下场,在诗人看来,这“本为自己的愚昧”,“但他们以后的人还佩服他们的话语”,还羡慕他们的活法。因此,后来的人步了他们的后尘,也蹈了他们的覆辙,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第14节,诗人道出世人的结局:“他们如同羊群派定下阴间,死亡必作他们的牧者。到了早晨,正直人必管辖他们。他们的美容必被阴间所灭,以致无处可存。”《现代中文译本》译为:“他们跟羊一样注定死亡;‘死亡’将成为他们的牧人。他们的躯体要在阴间腐烂;天一破晓,义人要胜过他们。”
想到那些重蹈前人之覆辙的世人,诗人以可怕的结局提醒他们:
(1)“死亡必作他们的牧者”: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死亡”比作引导群羊的“牧人”,告诉读者死亡会以什么样的手法把世人引到宰杀之地;
(2)“正直人必管辖他们”:世人会因拥有众多财富而逞强,但上帝最终会让“正直人”去“管辖他们”,让他们不得自由,更让他们自觉羞愧;
(3)“他们的美容必被阴间所灭”:世人会以自己的美貌、衣着自傲,但这些附属于肉体的东西最终都会被死亡吞灭。
第15节,诗人宣告自己的信念:“只是上帝必救赎我的灵魂脱离阴间的权柄,因他必收纳我。” 不敬虔的世人必要灭亡,但虔诚的上帝子民却要“脱离阴间的权柄”。
这个诗句是《旧约圣经》中比较重要的谈论死亡的经文,威尔克(Michael Wilcock)针对这节经文指出:“不管旧约对死后生命有多不完整的了解,我们的诗人相信:那是一笔任何人也出不起的赎金。但要将人从死亡的掌控下赎回(8节),那赎金无论多高,对上帝而言都不会太高;并且,一旦代价被付了,他便(不管是哪个层面)脱离死亡,他便是属于上帝的。”(《圣经信息系列——诗篇〔上〕》)
好些解经家指出,这个诗句涉及到了复活的信息,范甘麦伦(Willem A. VanGemeren)就曾指出:“第15节断言复活和与上帝相交,出现了盼望的信心。上主必为敬虔的人介入,并救赎他们脱离死亡的魔掌。没有任何金钱可以买得这些特权(7节)。”(《麦种圣经注释:诗篇〔上〕》)
16至20节,诗人引导读者的思维:“见人发财、家室增荣的时候,你不要惧怕,因为他死的时候,什么也不能带去,他的荣耀不能随他下去。他活着的时候,虽然自夸为有福(你若利己,人必夸奖你),他仍必归到他历代的祖宗那里,永不见光。人在尊贵中而不醒悟,就如死亡的畜类一样。”
发了财的人中,总会有那么些恃强凌弱之人,所以属于弱势群体的穷人就难免对富人产生恐惧心理。为了调整读者的思维,并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这个问题,诗人重申了“他死的时候,什么也不能带去,他的荣耀不能随他下去”这个道理,目的是使那些“惧怕”富人的人都能以一颗平常心。
通读本诗,我们会发现诗人一直在批评富人,但我们一定要记得,《圣经》并不否定财富,也不否定富人。
桑安柱在谈到这篇诗歌时写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以上所论,非谓有钱的人,都要如此灭亡。作者是指那些为富不仁,与‘那些倚仗财货自夸财多的人’。这些人的结局,将如无知的财主(路12:13--21)和那位下阴间的财主(路16:19--31)一样。”(《诗篇宝库》)
《诗篇》第49篇是一篇谈论财富与人生的智慧诗,任何认真阅读的读者,都会从中吸取丰富的属灵养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应该如何看待财富,更能看到应该如何看待生命。
赖特(G. A. F. Knight)指出:“这篇诗有一种宣教的目的,它不只是对相信上帝的以色列民而说。在第一节我们所找到的是:万民哪,你们都当听这话!所以我们要世上所有的人听上帝挚爱的说话,特别是那些甚至不知道有福音的人。除非他们像这篇诗中富有的人,他们转背不听他们曾得到对上帝的认识,并且敬拜他们自私欲望,否则他们没有理由下到阴间去。”(《每日研经丛书——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