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救主降生的喜讯(1:5—2:52)
一、施洗约翰的家庭:敬虔的父母(1:5—25)
路加带着救恩历史的眼光,将他的视角延伸到这个特别的蒙神拣选和祝福的家庭之中。的确,当一个人备受瞩目和称赞,人们就开始留意他的渊源、他的家庭、他的父母、先祖,是何等的家庭造就了他如此圣洁卓越的品格?究竟从父母先辈那里继承了什么样的精神遗产?古教父安波罗修说过:“我们不能只称赞这些人的品格,还必须称赞他们的父母。这样,我们才是在高举完美的纯洁这种传承而来的产业,就像这种纯洁就在我们要赞美的人身上一样。”如此看来,一个人的尊贵,不在于金钱、地位,而是源自可敬的信仰传承。
1.约翰的祭司背景和敬虔传承
始于圣殿的这一时刻,是一个奇妙的神圣的时刻。事情发生在希律王的时代,地点是在圣殿深处的圣所。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入圣所的,施洗约翰的父亲,撒迦利亚当时正在圣所里事奉。撒迦利亚的意思是“耶和华所纪念的”。他是祭司,正在为百姓献上祷告。亚比雅班,是当时祭司的一个班次,祭司分成24个班次在圣殿里服事,每个班次一年服事两次,每次一周。就在撒迦利亚服事的时候,天使显现。
母亲是伊丽莎白,名字的意思是“向神启示的人”。她是亚伦的后裔,表明约翰的品格,不仅来自于父母的敬虔,而且还有家族的信仰传承。为主铺平道路的约翰,有着深厚的祭司家庭的渊源,不是世俗权力的荫蔽,而是属灵信仰的遗产。
夫妇二人都是义人,他们一同遵守诫命,在律法上无可指摘。他们都是普通人,因着同心合意地忠心事奉而蒙神悦纳。尽管他们也有人性的弱点,有人生的遗憾,并非完美,但仍不失为天下父母的榜样。
2.天使报信预言施洗约翰诞生
天使加百列向撒迦利亚显现的时候,站在香坛的右边,那是祷告的地方。就在撒迦利亚祷告的地方,神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应允了他的祷告:“你的祷告已经被听见了”(1:13),他的祷告是什么?经文中并未交代。不难推测,这位祭司正代表百姓向神献祭,在祷告中期盼弥赛亚的到来;或许,这位年迈的祭司也在为膝下无子而祈求,神一并应允了这两个看似不同、却有内在联系的祷告。
神不仅赐给他儿子,还赐下名字。约翰的意思是“神的恩典”。这恩典将成为约翰身上的记号:第一,他不仅给父母家庭带来喜乐,也将成为他人的祝福和喜乐;第二,他不仅要为大,而且节制、圣洁,被圣灵充满;第三,他具备以利亚的心志能力,使百姓从悖逆中回转,为主预备合用的百姓。“回转”的意思是“方向的转变”,指的是悔改。悔改,不只是比原来好一点,而是要回转,彻底改变方向。“以利亚的心志和能力”原文为“以利亚的灵和能力”,圣灵总是带着能力的,能力也不能离开圣灵。
撒迦利亚因为疑惑,变成了哑巴。天使加百列给予他的这个记号,既是恩赐,也是管教。值得留意的是,受到管教的撒迦利亚依然恪(ke)尽职守,这是他值得学习的地方。怀孕后的伊丽莎白,不是急于洗清耻辱的张扬,而是“隐藏”自己,表明她的敬畏、谦卑。她以神独处的方式来预备自己,为神的呼召默想、祷告。
二、耶稣的母亲马利亚:顺服的榜样(1:26—38)
预言耶稣降生,是一幅动态的画面。加百列的意思,是“神的力量”。此刻,这一奇妙而伟大的力量,正在展开双翼,从加利利,来到拿撒勒,再到童贞女马利亚的家中,向她显现。马利亚的家,虽然坐落在拿撒勒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然而,神的力量来到这里,来到马利亚的家中,让这里成为救恩历史的开始之地:
“蒙大恩的女子,我问你安,主和你同在了!”(28节),圣经中从未有一人,获得过“蒙大恩的”这一称呼,这是特别为马利亚留的。正因特别,马利亚十分惶恐,她是一个谦卑的人,一个已经订婚尚未出嫁的童贞女,怎能有这事呢?天使告诉她,圣灵要临到她的身上,这是一个神圣的奥秘。天使安慰她不要害怕,并且坚定地说:“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马利亚的回应,仅寥寥数语,却发人深思,给人深刻的印象:“我是主的使女,情愿照你的话成就在我身上”。
在神的话语面前,马利亚知道她的使女身份,她事奉的是谁(参16:13)。她不止是顺服神的话,也将见证神的话在她身上的成就。这神圣的一刻,已经进入历史之中,她在等待着神的旨意的成就。这就意味着,神的计划和历史,不只是写在圣经中,也写在他的子民的生命之中。
三、马利亚和伊利莎白相遇(1:38-56)
本段承接上面两段的叙述,是两条平行叙述的汇合。其中包含一个引言(39--41节),一个宣告、一个赞美(42--45节,46--55节),在听闻天使报信之后,马利亚急忙起身去山地看望她的亲戚伊利莎白,表明马利亚的谦卑和她的行动力。她去向伊利莎白道喜,奇妙的是,当两位母亲会面的时候.约翰在母腹内就欢喜跳动,让我们想起圣经中说过的话:“我未将你造在母腹中,我已晓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别你为圣。”(耶1:5)。
1.伊利莎白的宣告
伊利莎白受圣灵的感动,宣告马利亚是有福的,是“我主的母”。圣灵赐给她先知的恩赐,让她看见来到面前的是主的母亲;圣灵也同时赋予她谦卑的心,尽管她比马利亚年长,尽管她是受敬重的祭司的女儿,但仍不配得到马利亚的探望。
2.马利亚的赞美
传统上称为《尊主颂》,是《路加福音》中的第一首赞美诗。在这首天籁之音面前,我们只能屏住呼吸。任何的语言都显得贫瘠,只有巴赫的天堂般的音乐才能让人走近这首诗歌。《尊主颂》来自拉丁语武加大译本的首个词语magnificat,意即“尊……为大”。
3.蒙福的记号
“尊主为大”,这是蒙福之人的记号。马利亚没有陶醉于自己的特殊,也没有惶恐责任的重大,而是在感恩中找到卑微的自己在救恩历史中的位置,委身神的托付。她的谦卑和忠心,成为后世效法的榜样。
四、施洗约翰的出生(1:57—80)
施洗约翰的出生和起名的经过,在《路加福音》中是饶有趣味的欢快的一幕,充满了喜庆的意味,让我们对生命的奇迹和神应许的实现,充满敬畏和感恩。
1.困恩典而欢乐
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神赐予的礼物。从约翰身上,我们看见生命的奇迹。他的父母,已经过了生育的年龄,神却在他们年迈之岁,赐予他们这份无比珍贵的礼物,应验了天使的预言,他的出生,将会给他的家庭和众人带来欢乐,众人分享这个家庭的喜乐和蒙恩的见证。
2.因顺服而得医治
撒迦利亚早先由于疑惑而被天使封口,被管教。如今他力排众议,顺服神所赐之名,便被医治,得释放。发出赞美,舌头便舒展了。
3.众人从稀奇到惧怕
发生在这个家庭中的一切,令众人惊奇乃至惧怕。在圣经中,“惧怕”本身包含着对神的敬畏。他们意识到,神正在他们当中做工,于是他们开始关注约翰的命运,对他长大成人之后,将要发生的事情充满期待。因为,有主与他同在。所以说,有时这样的“惧怕”,于我们有益,能冲击我们的心灵。
第二首赞美诗《撒迦利亚颂》,又称“祝福颂”Benedictus,意思是“应当称颂”,撒迦利亚在长久的沉默之后,发出了一直涌动在心中的赞美之泉。这首赞美诗的主题是眷顾和救赎,赞美神对以色列民的顾念,神是信实的,他与他的子民立下的圣约、对亚伯拉罕的应许早已在他神圣的计划之中。他预言了那将要来的弥赛亚和为主作铺路先锋的施洗约翰,以基督带来的平安作为赞美的结束。虽然无知将人蒙蔽在黑暗之中,黑夜似乎笼罩着所有人的心,然而,万有之主就像清晨的日光,必然要照亮这一切,给世界带来平安。
最后用三句话简练地勾勒出约翰的成长:渐渐长大、心灵强健、住在旷野。
1.渐渐长大。这是我们熟悉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体格的成长。我们常形容一个人身强力壮,就是指他的体格健壮。
2.心灵强健。这是常被我们忽略的一面。忽略心灵,导致人无法得到平衡的、健全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灵强健比身强力壮更为重要,有了灵里的健壮,才能让身体顺服心灵的支配。反过来说,单有健壮的体格,心灵不健康,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3.住在旷野。旷野远离人群和闹市,是一个安静的、可以独立思考的环境,有利于养成一个沉思的品格和坚韧的意志,培育默想和寻求神的习惯。
五、耶稣的降生(2:1--40)
路加整整用了20节的篇幅描述耶稣的降生.成为开头两章最为华彩的篇章。
1.降生的背景:报名上册(2:1-5)
在罗马皇帝凯撒奥古斯都当政的时候,发布一项谕令,要求罗马帝国管辖之下的所有地区的人民,必须报名上册,也就是户籍登记。正是这项命令,使得耶稣降生于伯利恒,而非拿撒勒。按照先知的预言,耶稣降生在伯利恒,而当时马利亚和约瑟住在加利利的拿撒勒,按常理是不会去伯利恒的,然而,事情的发生就是如此奇妙。无论什么样的情况,都无法改变神救恩计划的轨迹,大卫之城,迎来了救主的降生。
2.降生在马槽:地点的卑微(2:6-7)
救主降生在这个世界上,当时却没有一个足以安身的小房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在人群中,在舒适之所,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只有简陋的马槽,成为他来到世上的第一个居所。他是尊贵荣耀的神子,却为我们成了贫穷,叫我们因灵里的贫穷,而拥有从他而来的丰盛生命。
3.牧羊人:宣讲福音的第一个群体(2:8-20)
一群牧羊人,在夜间默默地看守羊群。天使报告大喜信息的,就是这批平凡、卑微的普通人,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然而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人,成为传福音的第一批使者。
(1)伯利恒:永恒生命之粮仓
天使和牧羊人的相遇,是在伯利恒的野地里。伯利恒的意思是“粮仓”,因着救主的降生,成为永恒生命的粮仓。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天使的光辉照耀,是与神同在的荣光。天使宣布救主的降生,告诉牧羊人圣婴的记号:包布、马槽。更为奇妙的是,忽然在天上有大队天使天兵发出赞美。
(2)耶稣:和平的君王
这首从天而降的赞美诗,仅有短短的两句,却是福音精髓的凝练:荣耀归于天上的父,平安归于地上的人。因着人的罪,常常被疏离与隔阂、不安与恐惧捆绑,是神的儿子将我们带入和平的国度。
4.圣殿中的赞美(2:22 38)
耶稣降生后,由神亲自命名为耶稣,就是“耶和华拯救”的意思。按照律法的要求,施行割礼、洁净礼和献头生之礼,显明他是成全律法的耶稣基督。约瑟和马利亚献斑鸠为祭,是平凡家庭的所献之祭,神拣选了这个家庭,虽然朴素、卑微,在神的眼中却看为宝贵。
西面颂:Nunc Dimittis,意即“如今你可释放仆人”,西面是来到圣殿中的一位长者,有公义、敬虔的品格,受圣灵的启示和感动,遇见救赎主的到来,成全平生的心愿和对安慰者的盼望。他不仅遇见、而且怀抱圣婴基督,见证了神的信实,故而他说,从此可以欣慰、满足地安然离世。
亚拿的颂赞:另一位在圣殿中亲眼看见弥赛亚的,是女先知亚拿。她是一位寡妇,虔诚、圣洁,以侍奉神为生命的全部。84岁的高龄,依然禁食祈求,严谨律己。国度的荣美,总是向这样的眼睛敞开。
回到拿撒勒之后,耶稣就在这样一个朴素、温馨的家庭长大。对应约翰成长的三个方面,这里用四个方面来描述:长大、强健、智慧与恩典,涵盖了一个孩子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均衡发展的过程。每一阶段,都经历了全备成长,在他的身上.倾注了神丰盛的恩典。
六、耶稣十二岁在圣殿中(2:41--52)
按照犹太人的习俗,男孩在12岁的时候,要有成人的仪式,表明他们已经不再是孩子,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仪式可能简单,但是对于一个人意义重大。他不再是那个处处受保护、呵护的小孩子,而是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的个体,成为父亲的帮手。耶稣12岁在圣殿的经历就处在这样一个时期,他没有时刻跟在大人的身后也是自然的事。
圣殿中的耶稣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的聪明和学问令人惊讶。“他坐在教师中间”,在这个年龄被允许在这个场合接受特别的教导,在圣殿里有整整三天时间,耶稣一直沉浸在与那些智慧之人的热烈讨论之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他的专注和对真理的求索,超乎常人的悟性,令那些师者为之动容。
“为什么来找我呢?”(49节),他希望宝贵的时光能够延续,在父的家中继续参与教导的事工。12岁的他,已经懂得他的身份和他的首要任务。然而他还是顺服父母,回到拿撒勒的家中。我们可以想象,圣殿的三天会一直存在他的心里。同样将这一幕“存在心里”的是马利亚,她存着敬畏和信靠的心,安静、谦恭地等候神。
最后,路加以耶稣四个方面的完美成长,来结束他的童年:
1.智慧。在圣殿的教师中间,他的聪明悟性初露锋芒。他的专注、渴慕和不知疲倦使得他的知识和智慧与日俱增,神的道让他乐在其中。
2.身量。除先天缺陷之外,保有健康的体格,能使孩子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活跃的思维。那些宅在家中的孩子,心灵缺乏自然的陶冶,体格得不到训练。
3.神的喜爱。一个以神为乐的人,愿意接受神的打磨与操练,从而在各样的环境中,得到恩典的浇灌,灵性更加茁壮。
4.人的喜爱。一个不以自我为中心、爱神爱人的人,必然也会得到神的喜爱和人的欢迎。这对今天那些不关心别人、只追求个人成功的教育方式是一个提醒。一个诚实、谦卑、乐于助人的人,总是受到众人的称赞。
思考题
一、以施洗约翰的家庭为例,谈谈敬虔的父母在品格塑造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二、在这两章的叙述中,多次提到“惧怕”,这个词包含了什么样的意思?以你自己的经历,分享“惧怕”在灵性生命中的意义。
三、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是否将“心灵强健”作为目标之一?
四、对比这两章出现的四首赞美诗,分析它们如何从四个侧面融汇为一篇完整、和谐的交响乐章?
五、12岁的耶稣在圣殿中的问答,对你学习神的话语有什么样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