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书1:2
钥节:(传道书1:2)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传道书》是一卷论人生虚空的书,是《五小卷》的第四卷,犹太人在住棚节读此卷。“虚空”二字在《诗歌、智慧书》中出现了34次,其中在《传道书》中出现了25次。本书充满人生哲理,是最智慧的王所罗门在年老的时候所写的,是他一生的经验之谈。值得每一个生活在世上的人认真地研读。
我们从个方面来看《传道书》概论。
《传道书》的希伯来名是“召集人 /ko·heh’·leth”,意思是“聚会的召集者、演讲者”,和合本圣经译为“传道者”(1:1)。
传道者自称是“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1:1),犹太传统认为就是所罗门,而本书所描述传道者的经历(1:1、12、16;2:4-9;12:9),也与所罗门非常吻合。但传道者不一定就是作者,本书也有可能是别人根据传道者的教导编辑而成的。虽然我们并不能完全确定作者和写作日期,但本书的内容却是超越时空的,适用于任何一个世代。因此,“传道者”这个书名非常贴切,本书可以作为任何世代的“传道者”,传授人生真相和生活之道,帮助神的百姓在日光之下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在希伯来圣经《塔纳赫》(/ Tanakh)中,《传道书》是《五小卷》的第四卷。《塔纳赫》的名字Tanakh由三个单词的开头字母组成,代表以下三部分、24卷书:
《妥拉》(Torah / ):意思是“指导、教导”,共5卷。顺序是: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先知书》(Navim / ):意思是“先知们”,共8卷。现代顺序是:早期先知书(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后期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十二先知书)。
《圣卷》(Ketuvim / ):意思是“作品集”,共11卷。现代顺序是:诗歌(诗篇、箴言、约伯记),五小卷(雅歌、路得记、耶利米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历史书(但以理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历代志)。
许多犹太会堂在节日都有公开诵读《五小卷 Five Megillot》的传统。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Ashkenazim,德国犹太人后裔,目前占世界犹太人的80%)在逾越节的安息日公开诵读《雅歌》。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在五旬节早晨诵读律法书之前,先诵读《路得记》。
所有的犹太人在圣殿被毁日(Ninth of Av)诵读《耶利米哀歌》。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在住棚节诵读《传道书》。
所有的犹太人在普珥节诵读两次(当天晚上和次日早晨)《以斯帖记》。
由于传道者对人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而广泛的观察,使人难以总结其思路和结构,所以一些读者就懒惰地把《传道书》看作各种“默想、考查、陈说”(12:9)的堆砌。有些人肤浅地用“虚空、捕风”来概括一切,只注意“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2:26),却忽略了之前的“人莫强如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2:24)。有些人简单地提取零星的智慧,只注意“人莫强如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却忽略了紧随的“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实际上,传道者强调自己“专心寻求可喜悦的言语”(12:10),表明本书的结构是精心设计的。原文用一系列重复出现的关键词,把全书分成了环环相扣的几大部分。而全书整体的交错对称结构,使传道者的思路和宗旨昭然若揭:
A. 开头:人生经验之谈(1:1);
B. 循环往复的时空之轮(1:2-11);
C. 看清日光之下的虚空(1:12–6:9);
C1. 积极度过虚空的年日(6:10–11:6);
B1. 一去不返的生命之路(11:7–12:8);
A1. 结尾:谨记向神交账(12:9–14)。
传道者首先向所有的人发出了一个挑战:“你活着有意思吗?”(1:2-11),然后分享了自己在日光之下的人生旅程。传道者的人生丰富多彩,比常人经历了更多的智慧知识、物质享受、爱情欢乐、劳碌经营、建功立业,最后却发现日光之下“凡事都是虚空”(1:2、9),没有希望(2:11)、令人厌烦(1:17-18)。忽然,传道者提到了“神的手”(2:24),一切都改变了。日光之下的一切都淡化为背景,取而代之的是神的恩赐(2:26;3:13;5:19)和人的喜乐(3:12;5:18、20;9:7;11:7-9)。本书原文十二次提到神的“给 /n?·than’”(1:13;2:26×2;3:10、11;5:18、19;6:2;8:15;9:9;12:7、11),七次提到人从神所得喜乐的“分 ?????/kha’lek”(2:10、21;3:22;5:18、19;9:6、9),引导读者从两个全然不同的角度来看人生:虽然日光之下的一切都是虚空,但只要看见神的身影,就可以感恩喜乐,用积极的态度来度过虚空的年日。
《传道书》中的人生困境,就像一个被关在房间里的人想逃出去,但窗户太小,烟囱又太高,让人束手无措;但只要尝试拧一下门把,他就会发现房门一直没锁。传道者要让我们认识到,如果人将视野局限在日光之下的世界,那么一切都是悲观的,世事循环往复、徒劳无益、没有目的,善人和恶人同样死亡,智慧人往遭丧之家比到宴乐之家学到更多。但只要仰望日光之上,我们就会发现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在地上实现某些目标,也不是在日光之下到达某个终点,而在于享受和善用旅途本身,到达日光之上的终点。因此,《传道书》是要教导敬虔的人如何享受生命——看清生活的本质,却仍然热爱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敬虔和勇气。神赐给我们“在日光之下虚空的年日”(9:9),绝不是让我们哀怨悲叹,而是要我们为“一生虚空的年日”(9:9)向祂交账(11:9;12:14)。因此,人不必追求“虚空”,也不必悲观厌世;而应当在日光之下的人生旅程中劳碌享福、感恩和知足,简单并快乐着(3:12-13;5:18-20;9:9-10),“预备迎见你的神”(摩4:12)。
看透“虚空”,是为了超越“虚空”;看清“捕风”(1:14),是为了不再“捕风”。有雾的早晨并不意味着阴天,只有知道了结尾(12:13-14),才能明白开头(1:2)。《传道书》并没有消极悲观,而是积极潇洒(11:9),充满了光明的盼望(3:11;12:1)。虽然传道者把自己的一切成就都视为“虚空”,但他却不是一位悲观主义者,也不是享乐主义者、虚无主义者,更没有主张不可知论、怀疑论或宿命论。他没有把大卫吩咐建造的圣殿和对神的敬拜当作“捕风”,也没有把神所赐的生命(3:11)和恩典(3:12-13;5:18-20;8:15)称为“虚空”,更没有劝告年轻人避世遁空。相反,他从日光之下的虚空中得出了一个积极而有盼望的结论:“敬畏神,谨守祂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12:1、13)。为现世而活的人是虚空的,为永恒而活的人却是快乐的。因此,犹太人在欢乐的住棚节诵读《传道书》,一方面,“因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劳碌的事上所得的分”(9:9);另一方面,“凡事都是虚空”(1:2),人不应当在节日欢庆得过了头。没有神的人生毫无意义,人只有遵行神的律法(12:13-14),住棚节的快乐才会延续全年。
《传道书》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59首开篇引用传一9-10)、托尔斯泰(《忏悔录》)、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标题引用传1:5)等许多著名作家都引用过《传道书》。一些名言已经称为英语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吃喝快乐 eat, drink and be merry”、“日光之下无新事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生有时、死有时 a time to be born and a time to die”、“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vanity of vanities; all is vanity”。1862年12月1日,当南北战争陷入最黑暗的时候,亚伯拉罕·林肯在美国历史上最雄辩的国情咨文中引用了传1:4:“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我们的争执属于我们——即将过去的一代;这争执可以随着一代人的过去而销声匿迹、不再惊天动地。”
在旧约圣经里,《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和《雅歌》被称为“智慧书”。《约伯记》说到如何受苦,《诗篇》说到如何祷告,《箴言》说到如何行事,《传道书》说到如何享受,《雅歌》说到如何爱。《传道书》是一卷讲如何享受的书,基督徒的一生要学两个功课,一个是在万有中享受神,另一个是在神里面享受万有。一个人如果还不认识主,就会认为《传道书》里充满了矛盾;惟有站在“日光之上”,才能学会在神里面享受万有,把“日光之下的虚空年日”(9:9)变成潇洒走一程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