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太9:9-13
在三福音书中,都记载了耶稣拣选使徒的故事:(太10:1-4)、(可3:13-19)与(路6:12-16),可见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在当时跟随耶稣的千万人中,耶稣只拣选了十二个人作使徒,其中必有值得我们去思考、学习与借鉴的地方。我们已经学习了两对兄弟和腓力与巴多罗买,我们再来从五个方面看税吏马太《十二使徒——税吏马太篇》。
一、福音书中的税吏
(马太福音10:3-4)腓力和巴多罗买,多马和税吏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达太,奋锐党的西门,还有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马可福音2:14)耶稣经过的时候,看见亚勒腓的儿子利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
只有马太说他的名字是马太,其它书说他的名字是利未,他是亚勒腓的儿子,他是否与亚勒腓的儿子雅各是兄弟呢?“马太”的意思是神的恩赐;“亚勒腓”的意思是交换。
耶稣时代,犹太人受罗马统治,有犹太人的税吏专门为罗马政府服务,向犹太人征收税款,往往乘机敲诈勒索自已的同胞,成为罗马压迫同胞的帮凶。犹太人憎恨他们,认为税吏都是仗势欺人的恶人。税吏成为罪人的代名词,因此也称为“税棍”。
我们来看经上有关“税吏”的记载:
1.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马太福音5:46-47)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
天国宪法对天国子民的要求,远超过地上的宪法对公民的要求。“税吏”都知道“爱那爱你们的人”,“外邦人”也都能够做到“请你弟兄的安,”若天国子民也仅是如此的话,比税吏和外邦人有什么长处呢?
2.有好些税吏和罪人来:(马太福音9:10-13)耶稣在屋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来,与耶稣和他的门徒一同坐席。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耶稣听见,就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耶稣和门徒与税吏和罪人坐席的时候,引起了法利赛人的议论,因为法利赛人视税吏是罪人,绝对不会与他们一同坐席。在他们的心目中,税吏与罪人是划等号的。
3.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马太福音18:17)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
耶稣在(马太福音18:15-17)这里教导门徒如何对待有过错的弟兄,在这人不听教会之前,已经有两个不听:不听得罪他的弟兄、不听其他信徒,现在竟然连教会也不听。在“三不听”的情况下,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了。
4.税吏和娼妓倒信施洗约翰:(马太福音21:31b-32)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 神的国。 因为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你们却不信他;税吏和娼妓倒信他。你们看见了,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
税吏和娼妓是犹太社会上公认的两大罪人。然而,他们知道自已是罪人,因此倒比那些自以为义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先信了约翰,又信了耶稣,因此先进神的国。
5.约翰教导税吏:(路加福音3:12-13)又有税吏来要受洗,问他说:“夫子,我们当做什么呢?” 约翰说:“除了例定的数目,不要多取。”
因着税吏仗着自已的职权,常多取纳税人的税款,中饱私囊,因此当他们来问约翰当做什么时,约翰告诉他们只要取例定数目,不要多取。
6.法利赛人藐视税吏:(路加福音18:9-13)耶稣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设一个比喻,说:“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 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 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
法利赛人自以为义,因此藐视税吏,连在圣殿神面前祷告时,都不忘记标榜自已的善行,公然藐视税吏,可见他们的心骄气傲。
7.税吏长撒该因遇见了耶稣成为慈善家:(路加福音19:2-10)有一个人名叫撒该,作税吏长,是个财主。他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见,就跑到前头,爬上桑树,要看耶稣,因为耶稣必从那里经过。耶稣到了那里,抬头一看,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他就急忙下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众人看见,都私下议论说:“他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撒该站着对主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耶稣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耶稣来,就是要寻找、拯救像撒该这样失丧的人。钱财不能满足税吏长撒该的心,在他内心极其孤独、空虚的时候,他想到了见耶稣。而当撒该见到耶稣的时候,他就立即接受了耶稣作他的救主和生命的主,由贪官变成了慈善家。
耶稣不重看那些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也不藐视一个像撒该一样的罪魁。无论是法利赛还是税吏,都是耶稣拯救的对象,只要肯到耶稣这里来,耶稣就赐给他们新的生命。
我们从这些记载中看出,犹太人常把税吏和罪人、外邦人(不信的人)、娼妓等同,可见他们是何等的藐视税吏,然而,有一点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知道自已是罪人,因此在神面前不敢自高。耶稣甚至呼召税吏马太作了使徒,成为使徒中唯一的一个税吏。
二、税吏马太
1.马太是个富裕的人:我们从做罗马税吏的制度背景了解到,他们做税吏的人,必须先把他们所管辖的范围之内所有的税银全部缴纳出来,然后他们才可以去收税银。就是说,他们做税吏前必须先把税银垫付出来,然后才可以收税。而在收税时,收到的税银除了收够他们的垫付金额,剩下的全部都是他们赚得的利益。从这里我们看到做税吏的马太,他的家境必是十分富足。因为若不是富足的家庭,必然也缴纳不出如此之多的垫付资金。
2.马太是大有学问的人:我们从《马太福音》的著作可以了解到马太是一个极有学问的人,因为他运用了最著名的三段论写作法,而且他的写作相当的有逻辑和清楚的脉络。比如,他写《马太》的第一段是天国君王的预备(1-4章),第二段天国君王的加利利事工(5-18章),第三段天国君王的犹太事工(19-28章)。他离开了税吏的岗位,却带走了手中的笔,因此我们肯定他受过高等教育,学问也相当高,而他的学问最后也用在了侍奉主上。他可能是十二门徒中最有学问的一个,也有人说犹大也有学问,但没有为主所用,他所学毫无价值。
所以,学问并不是无用的,知识无用论是错误的,神人摩西曾在埃及的王宫学习了埃及的一切学问,学习装备了八十年之久,才能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建造帐幕、传律法、写五经。外邦使徒保罗从小受到希腊文化的熏陶,思想开放,因此成为外邦人的使徒,这两位被神所重用的仆人都是大有恩赐,尤其是文字的恩赐,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著作《摩西五经》、《保罗十三封书信》。而渔夫彼得虽然跟随主三年之久,毕竟没有保罗的成就大。这些文化知识,无不成为他们日后侍奉主的帮助。同时因着侍奉主,让他们的所学产生了极大且永恒的价值。
今天许多高级知识分子,也成为传扬福音的精兵,如宋尚节博士、唐崇荣博士、人大才子远志明、北大才子张伯笠、生物学家里程,赵晓博士、台湾的冠世远一家等。因此,愿我们在拥有高深文化的同时,依然有一颗侍奉主的心,愿我们的学问,特长都因服侍主产生永恒的价值。但若不为主所用,再高的学问也没有永恒的价值,让我们的智和才都能为主所用。
3.马太是主忠实的门徒:在归主之前,他是个贪财的税吏,但他跟随耶稣后,就视世界如粪土,以得着耶稣基督为至宝。犹大可以出卖耶稣,但马太没有,他忠实跟随主到底,最后为主殉道。
三、耶稣呼召税吏马太
经上对税吏马太的言行记载的很少,却三次记载了耶稣呼召他,堪比前四个使徒,我们来看福音书上记载对马太的呼召。
1.《太》中耶稣呼召税吏马太:(马太福音9:9-13)耶稣从那里往前走,看见一个人名叫马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耶稣在屋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来,与耶稣和他的门徒一同坐席。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耶稣听见,就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太》中称税吏马太,其他两福音书称他是“利未(联合)”。耶稣治好瘫痪病人后(马太福音9:1-8),看见马太,呼召他时,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
2.《可》中耶稣呼召税吏马太:(马可福音2:14-17)耶稣经过的时候,看见亚勒腓的儿子利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耶稣在利未家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与耶稣并门徒一同坐席;因为这样的人多,他们也跟随耶稣。法利赛人中的文士 看见耶稣和罪人并税吏一同吃饭,就对他门徒说:“他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吗?”耶稣听见,就对他们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可》没有记载呼召马太的背景,只是说耶稣呼召税吏利未(马太)时,他就起来跟随了耶稣,从此他由与世界联合,变成了与主联合,活出了真正的意义与价值。人生的成败,就在于你与谁联合:与世界联合,将是一场虚空;与主联合的人生,才有价值与意义。
3.《路》中耶稣呼召税吏马太:(路加福音5:27-32)这事以后,耶稣出去,看见一个税吏,名叫利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撇下所有的,起来,跟从了耶稣。利未在自己家里为耶稣大摆筵席,有许多税吏和别人与他们一同坐席。法利赛人和文士就向耶稣的门徒发怨言说:“你们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呢?”耶稣对他们说:“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路》记载耶稣呼召马太的背景与《太》相同,都是在耶稣治好瘫痪病人后,只是路加进一步告诉我们“他就撇下所有的,”义无反顾的跟随了耶稣。其他渔夫离开自已的职业,随时还可以去重操旧业——打鱼,无人限制,但马太一旦离开了税吏的岗位,就无法再回来,作税吏是你不愿意做就可以不做,却不是你愿意作就能作。
四、从税吏到使徒
(马太福音10:1-4)耶稣叫了十二个门徒来,给他们权柄,能赶逐污鬼,并医治各样的病症。这十二使徒的名:头一个叫西门(又称彼得),还有他兄弟安得烈,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腓力和巴多罗买,多马和税吏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达太,奋锐党的西门,还有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马可福音3:13-19)耶稣上了山,随自己的意思叫人来;他们便来到他那里。他就设立十二个人,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们去传道,并给他们权柄赶鬼。这十二个人有西门(耶稣又给他起名叫彼得),还有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又给这两个人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又有安得烈、腓力、巴多罗买、马太、多马、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达太,并奋锐党的西门,还有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路加福音6:12-16)那时,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 神;到了天亮,叫他的门徒来,就从他们中间挑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这十二个人有西门(耶稣又给他起名叫彼得),还有他兄弟安得烈,又有雅各和约翰,腓力和巴多罗买,马太和多马,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奋锐党的西门,雅各的儿子犹大,和卖主的加略人犹大。
三福音书都记载了耶稣拣选十二使徒的名单,唯独《太》中在马太前面加上了“税吏”,就是单单地记载了他跟随耶稣前的职业,马太这样写至少有两方面的用意:一方面在提醒自已不要忘记神的恩典:“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哥林多前书15:10)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 神的恩才成的,并且他所赐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众使徒格外劳苦;这原不是我,乃是 神的恩与我同在。我本是一被人人所藐视的税吏,耶稣却使我成为人人尊重的使徒。一方面让我们看到神恩浩大:连税吏马太这样被犹太人所不齿的罪人,神不仅爱他,且拣选他作了使徒。任何人都可以因信称义。
五、马太与《马太福音》
由于职业上的习惯,马太在神默示下的撰写的《太》中较多地记录了一些有关银钱的事,而且对法利赛人的反感很明显,因此也佐证了《太》的作者是马太。
(马太福音17:24-27)到了迦百农,有收丁税的人来见彼得,说:“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 吗?”彼得说:“纳。”他进了屋子,耶稣先向他说:“西门,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是向外人呢?”彼得说:“是向外人。”耶稣说:“既然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但恐怕触犯 他们,你且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
(马太福音26:14-15)当下,十二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去见祭司长,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
(马太福音27:3-5,9)这时候,卖耶稣的犹大看见耶稣已经定了罪,就后悔,把那三十块钱拿回来给祭司长和长老,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他们说:“那与我们有什么相干?你自己承当吧!”犹大就把那银钱丢在殿里,出去吊死了。……这就应了先知耶利米的话,说:“他们用那三十块钱,就是被估定之人的价钱,是以色列人中所估定的,买了窑户的一块田;这是照着主所吩咐我的。”
马太为耶稣撇下了所有的,却拿走了手中的那支笔,他不善言谈,却勤于思考,把耶稣的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反复思想,因此才有了他所写的四福音之首《马太福音》,向犹太人见证了耶稣是天国君王。马太的写作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要显明耶稣基督是弥赛亚;二是为要护教;三是作为传道人手册和信徒用的教理问答。
耶稣升天后,马太在巴勒斯坦一带传道多年,后来又到外地去传道并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