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上的几个“不配”
作者:崔姊妹
2025-05-08  

 

经文:创32:10;来11:38

“不配”的意思是条件不合,不相称。圣经上出现了18个不配,旧约只有1个,其它 17个都在新约上。我们从五个方面来看《经上的几个“不配”》。

一、雅各承认自己“不配”得神的恩典

1.雅各准备见以扫:(创世记32:1-5)雅各仍旧行路, 神的使者遇见他。雅各看见他们就说:“这是 神的军兵”,于是给那地方起名叫玛哈念。雅各打发人先往西珥地去,就是以东地,见他哥哥以扫,吩咐他们说:“你们对我主以扫说:‘你的仆人雅各这样说:我在拉班那里寄居,直到如今。我有牛、驴、羊群、仆婢,现在打发人来报告我主,为要在你眼前蒙恩。’”

“神的军兵”其实一路都在护卫着雅各,只是他肉眼看不见(王下6:17)。现在雅各“仍旧行路”,勇敢地继续前行,准备面对怒气未消的以扫,因此神就特地让他看见了“神的军兵”,让雅各知道神始终与他“同在”(31:3),和解的路上不孤单,因此得着安慰和鼓励。“玛哈念”原文意思是“两个军营”,雅各发现除了他自己的一队之外,还有另一队“神的军兵”始终与他同在。

“西珥地”在死海南部,距离“雅博渡口”大约250公里。雅各离开巴旦·亚兰母舅拉班的时候,是“背着亚兰人拉班偷走了”(31:20)。但他经历了神在基列山的保守(31:42),并在“玛哈念”看见了“神的军兵”的同在之后,就不愿瞒着威胁更大的以扫“偷进”应许之地,而是特地派人绕道7天到西珥地,主动报告哥哥以扫,要彻底面对和解决自己的亏欠。雅各从前骗取以撒祝福他“作你弟兄的主”(27:29),但现在却主动称自已是“你的仆人,”称以扫为“我主”,表明他要与以扫和好。雅各说“我有牛、驴、羊群、仆婢”,是要向以扫表明自己已经有家业了,现在回来不是为了分家产,而是盼望与哥哥和好,“为要在你眼前蒙恩”。

2.雅各承认自己“不配”得神的恩典:(创世记32:32:6-12)所打发的人回到雅各那里,说:“我们到了你哥哥以扫那里,他带着四百人,正迎着你来。”雅各就甚惧怕,而且愁烦,便把那与他同在的人口和羊群、牛群、骆驼分作两队,说:“以扫若来击杀这一队,剩下的那一队还可以逃避。”雅各说:“耶和华-我祖亚伯拉罕的 神,我父亲以撒的 神啊,你曾对我说:‘回你本地本族去,我要厚待你。’你向仆人所施的一切慈爱和诚实,我一点也不配得;我先前只拿着我的杖过这约旦河,如今我却成了两队了。求你救我脱离我哥哥以扫的手;因为我怕他来杀我,连妻子带儿女一同杀了。你曾说:‘我必定厚待你,使你的后裔如同海边的沙,多得不可胜数。’”

“四百人”是一个概数,代表一大队勇士(撒上22:2;25:13;30:10)。当初亚伯拉罕追赶四王时,不过是“精练壮丁三百一十八人”(14:14),现在以扫却带着“四百人”前来,显然来者不善,难怪雅各“惧怕、愁烦”。雅各惧怕的时候,又开始自作聪明地把自己的一队“分做两队”,好在以扫击杀一队的时候,给另一队逃跑的机会,其实是多此一举,因为神要保全他所有的。当雅各把自已所有的分成两队的时候,他立刻想到今天他能够拥有这一切,都是神的恩典:“我先前只拿着我的杖过这约旦河,如今我却成了两队了”,因此祷告转向神。雅各的祷告牢牢抓住神的话语和应许,数算神的“慈爱和诚实”,承认自己的“不配”和“怕”。他甚至从自己“分做两队”的软弱行为中,也看到了神的恩典。一旦雅各承认了自己的“不配”和“怕”,他的心思马上被神的应许所占据:“我必定厚待你,使你的后裔如同海边的沙,多得不可胜数”。雅各祈求神救他脱离他哥哥以扫的手,避免跟随他的人被杀。虽然雅各又开始了自己的谋算,但他已经与20年前大不相同了。

雅各慷慨地给以扫准备了一份厚礼(13-21):这580只牲畜的礼物,比主前9世纪一个城市献给亚述王的贡物数量还大,而且以雌性为主,适合继续繁殖,显出了很大诚意。若不是雅各真心认为这些牲畜是自己“不配得”的恩典,“抓”(25:26)了一生的雅各绝不肯松手送出这么大方的礼物。

3.雅各与神的使者摔跤:(创世记32:22-32)他夜间起来,带着两个妻子,两个使女,并十一个儿子,都过了雅博渡口,先打发他们过河,又打发所有的都过去,只剩下雅各一人。有一个人来和他摔跤,直到黎明。那人见自己胜不过他,就将他的大腿窝摸了一把,雅各的大腿窝正在摔跤的时候就扭了。那人说:“天黎明了,容我去吧!”雅各说:“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那人说:“你名叫什么?”他说:“我名叫雅各。”那人说:“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 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雅各问他说:“请将你的名告诉我。”那人说:“何必问我的名?”于是在那里给雅各祝福。雅各便给那地方起名叫毗努伊勒 ,意思说:“我面对面见了 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日头刚出来的时候,雅各经过毗努伊勒,他的大腿就瘸了。故此,以色列人不吃大腿窝的筋,直到今日,因为那人摸了雅各大腿窝的筋。

雅各虽然祷告了,但他想到面前所临到的环境,内心还是不平安,因此夜间起来,打发妻子、儿女以及所有的都过了雅博渡口(“雅博”原文意思是“倒空”),只剩下了雅各一个人,他需要单独与神面对面。有一个人(天使)来与雅各摔跤,他们一直摔跤到了黎明。那人见自已胜不过雅各,就把他的“大腿窝”摸了一下,“大腿窝”是一个人力量的所在,雅各的“大腿窝”就扭了,他成了一个瘸子。雅各却不容天使去,而要他给雅各祝福。天使问他叫什么,这是要他认识自已“雅各”的本来面目,就是“抓住”,“在腹中抓住哥哥的脚跟,壮年的时候与神较力”(何12:3)。神给“雅各”改名为“以色列”,表明他失去了“较力”的天然能力,转而牢牢抓住神的祝福的时候,神就能为他“较力”,这才是真正的得胜。雅各的灵里苏醒了,终于领悟到那与他摔跤的人就是神自己。他也发现自己过去20年所“较力”的对象不是以扫或拉班,而是神自己(何12:3)。“毗努伊勒”原文意思是“面对神”。古人认为谁见到了神的面,谁就不能存活(出33:20)。但雅各的性命仍得保全,这是神对他特别的眷顾。“毗努伊勒”就成为雅各生命中的转折点,因为他由“雅各”成了“以色列。”雅各的瘸腿成为这次摔跤永远的证据,就像保罗身上的那根刺,一面证明那绝非是一场梦,一面永远在提醒他,让他每走一步都知道自己的不行(林后12:7-10)。以色列人从此“不吃大腿窝的筋”不是摩西律法的规定,但犹太教有此习俗,宰杀牛羊时要先挑除脚筋。

4.雅各与以扫和好:(创世记33:1-4)雅各举目观看,见以扫来了,后头跟着四百人,他就把孩子们分开交给利亚、拉结,和两个使女,并且叫两个使女和她们的孩子在前头,利亚和她的孩子在后头,拉结和约瑟在尽后头。他自己在他们前头过去,一连七次俯伏在地才就近他哥哥。以扫跑来迎接他,将他抱住,又搂着他的颈项,与他亲嘴,两个人就哭了。

瘸腿的雅各现在勇敢地走在前头,率先承受危险,而安排他最爱的“拉结和约瑟在尽后头”,让他们在紧急关头可以逃走。雅各“在他们前头过去”,表明他被神对付到一个地步,已经可以撇下自己。根据主前15世纪的阿马尔奈文书的记载 ,“一连七次俯伏在地”是当时的诸侯朝见法老的大礼。雅各这种谦卑恭敬的态度与20年前以撒的祝福完全相反(27:29)。看到阔别二十年又成了瘸腿的兄弟雅各,神使以扫的心生出了怜悯,瞬间饶恕了雅各,以扫跑来迎接他,将他抱住,又搂着他的颈项,与他亲嘴,两个人就哭了。这正应了(箴言16:7)的话“人所行的,若蒙耶和华喜悦,耶和华也使他的仇敌与他和好。”

二、《马太福音》中的不配

新约中出现了17个“不配”,但有几个是重复的,我们来看:

1.约翰就是给耶稣解鞋带也不配:(马太福音3:11-12)“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叫你们悔改。但那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给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他手里拿着簸箕,要扬净他的场,把麦子收在仓里,把糠用不灭的火烧尽了。”

(马可福音1:7)他传道说:“有一位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弯腰给他解鞋带也是不配的。”

(路加福音3:16)约翰说:“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来,我就是给他解鞋带也不配。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

“解鞋带”、“提鞋”古代犹太人一般都穿无鞋帮的拖鞋,加上那里是山地,脚上会沾满灰尘,因此进入室内要脱鞋。而替主人或来客解鞋带、脱鞋、提鞋、洗脚,是最低微的仆人所做的工作。施洗约翰说自已不配给耶稣提鞋,解鞋带,可见他的谦卑,也说明他认识自已的位分。

2.若不配得所求的平安仍归你们:(马太福音10:11-13)你们无论进哪一城,哪一村,要打听那里谁是好人,就住在他家,直住到走的时候。进他家里去,要请他的安。那家若配得平安,你们所求的平安就必临到那家;若不配得,你们所求的平安仍归你们。

耶稣在打发使徒出去传道的时候,事无巨细,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们每到一处,都要先打听谁是好人,之后住在他家里,一直住到走的时候。在进好人家的时候,要先请他的安。那家若配得平安,平安就必临到那家;若不配得,“你们所求的平安仍归你们。”可见有的家里配得平安,同样有的家里不配得平安,如恶人拿八的家,大卫差人向他问安,但他不要,结果灾祸就临到了他和他的家(撒上25章)。

3.三种不配作主门徒的人:(马太福音10:37-39)“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不背着他的S字J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

这里,耶稣说到三种不配作他门徒的人:一是爱父母过于爱耶稣的人;二是爱儿女过于爱耶稣的人;三是不背着他的S字J跟从主的人。

4.只是所召的人不配:(马太福音22:2-6,8-9)“天国好比一个王为他儿子摆设娶亲的筵席,就打发仆人去,请那些被召的人来赴席,他们却不肯来。王又打发别的仆人,说:‘你们告诉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经预备好了,牛和肥畜已经宰了,各样都齐备,请你们来赴席。’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个到自己田里去;一个做买卖去;其余的拿住仆人,凌辱他们,把他们杀了。……于是对仆人说:‘喜筵已经齐备,只是所召的人不配。所以你们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见的,都召来赴席。’”

一个王为他儿子摆设娶亲的筵席,打发仆人去,请那些被召的人来赴席,他们却不肯来。王又打发别的仆人去告诉那些被召的人,筵席已经预备好了,请他们来赴席,那些人不理就走了,有的到田间作工,有的做买卖去,其余的干脆拿住仆人,凌辱他们,把他们杀了。王看到所召的人不配,就吩咐仆人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见的,都召来赴席。

三、《路加福音》中的不配

1.百夫长自以为不配去见耶稣:(路加福音7:2-7)有一个百夫长所宝贵的仆人害病,快要死了。百夫长风闻耶稣的事,就托犹太人的几个长老去求耶稣来救他的仆人。他们到了耶稣那里,就切切地求他说:“你给他行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为他爱我们的百姓,给我们建造会堂。”耶稣就和他们同去。离那家不远,百夫长托几个朋友去见耶稣,对他说:“主啊!不要劳动;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我也自以为不配去见你,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

这个百夫长虽然是外邦人,却是个谦卑、大有信心与爱心的人,他爱自已的仆人,甘愿为他的病托人去求耶稣;他也爱犹太人,为他们建造会堂;他爱人,人也爱他,因此他也有几个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他听见耶稣的事,就托犹太人的长老去求耶稣救他的仆人,他的品格,感动得连不愿与外邦人来往的犹太长老们也为他说情。在长老看来,耶稣给百夫长行这事是他配得的,耶稣听见长老的话就与他们同去,快到那家的时候,百夫长又托几个朋友去见耶稣,他承认自已不配去见耶稣,耶稣到他家,他也不敢当。百夫长透过自已日常的工作相信,只有耶稣说一句话,他的仆人就必好了。百夫长的信心之大,让耶稣都觉得希奇,因此耶稣当众称赞他的信心,百夫长的仆人就好了。

2.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路加福音9:57-62)他们走路的时候,有一人对耶稣说:“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又对一个人说:“跟从我来!”那人说:“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只管去传扬 神国的道。”(61-62)又有一人说:“主,我要跟从你,但容我先去辞别我家里的人。”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 神的国。”

57-62节是“三种跟从主”,第一种是被主吸引的人。第二种是被主呼召的人。61-62节第三种是心持两意的人。这种人也愿意跟从主,但却先提条件:“容我先去辞别我家里的人”。先知以利亚允许以利沙辞别父母(王上19:20-21),主耶稣也允许税吏利未回家大摆筵席(路5:29),但这人的话只是拖延的借口,所以主提醒他:“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古代农夫用牲口拉犁耕田时,必须双手扶犁、双目注视前方。“手扶着犁向后看的”就会使犁沟歪斜,甚至使犁头陷得太深、牲口牵引不动。人若跟从主走S字J的道路,就应当“定意向耶路撒冷去”(51节),不要再像罗得的妻子回头看世界(创19:26)。因为“人若赚得全世界,却丧了自己,赔上自己,有什么益处呢”(25节)?瞻前顾后、不冷不热的跟从都是出于肉体,所以“不配进神的国”。

3.浪子认为自已不配称为父亲的儿子:(路加福音15:12,17-21)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

小儿子要求父亲给他分家业的时候,他知道自已是父亲的儿子,是产业的继承者,因此理直气壮地请求父亲把他“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但当浪子在外面任意放荡,浪费资财,一无所有的时候,他才醒悟过来,知道自已所做的是得罪神,也得罪父亲的事,他已经不配称为父亲的儿子了,只是请求父亲把他当成一个雇工吧!无论如何,他也要回到父亲的家。当老父亲远远地看见他,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虽然浪子觉得不配称为父亲的儿子,但父亲立即恢复了他儿子的身份与地位。

、弃绝神话的人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

1.二使徒来到彼西底的安提阿:(使徒行传13:14)他们离了别加往前行,来到彼西底的安提阿,在安息日进会堂坐下。

从别加到彼西底的安提阿需要向北跨越190公里的崇山峻岭,沿路荒凉、盗贼出没,旅途很艰苦。保罗和巴拿巴风尘仆仆来到这里,是要把福音传给这里的人,让他们归向神。保罗和巴拿巴在安息日,进入那里的会堂,保罗在那里作了一次长篇的布道。这篇讲道(16-41节)是《使徒行传》所记录的保罗第一篇、也是最完整的讲章。

2听从的反应.:(使徒行传13:42-45)他们出会堂的时候,众人请他们到下安息日再讲这话给他们听。散会以后,犹太人和敬虔进犹太教的人多有跟从保罗、巴拿巴的。二人对他们讲道,劝他们务要恒久在 神的恩中。到下安息日,合城的人几乎都来聚集,要听 神的道。但犹太人看见人这样多,就满心嫉妒,硬驳保罗所说的话,并且毁谤。

保罗和巴拿巴出会堂的时候,彼西底的安提阿人请他们到下安息日的时候再给他们讲这话,可见他们已经被神的道所吸引。散会后,许多犹太人以及敬虔进犹太教的外邦人都跟从了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就对他们讲道,“劝他们务要恒久在 神的恩中”指不要离开因信称义的道理、回到靠行律法称义的老路上去(39节)。到下安息日,合城的人几乎都来要听神的道,但犹太人看见人这样多,就满心嫉妒,抵挡保罗。嫉妒也能弄瞎人的心眼,使人看不见真相,听不到真理,(哥林多后书4:4)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基督本是 神的像。

3.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使徒行传13:46)保罗和巴拿巴放胆说:“ 神的道先讲给你们原是应当的;只因你们弃绝这道,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

人若弃绝神的话,就等于“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保罗所传的福音被犹太同胞拒绝,印证了神要使用他“为外邦人作使徒”(加2:8)。“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不是说保罗从此不再向犹太人传福音,而是不再在这个会堂里传福音。保罗在以后的宣教旅程中,每到一地,总是先进犹太会堂(14:1;16:13;17:1、10、17;18:4、19;20:17),把福音传给犹太人(罗1:16),被他们拒绝以后再“转向外邦人去”,这是个先后次序问题。

五、书信中的不配

1.难道你们不配审判这最小的事吗:(哥林多前书6:1-2)你们中间有彼此相争的事,怎敢在不义的人面前求审,不在圣徒面前求审呢?岂不知圣徒要审判世界吗?若世界为你们所审,难道你们不配审判这最小的事吗?

“在不义的人面前求审”指告到世俗的法庭;“在圣徒面前求审”指按照主耶稣指示对待有过错弟兄的原则与程序在教会内部处理(太18:15-20)。保罗不是说世俗的法庭不好,而是说它并不按神律法的原则行事,神的儿女之间的纠纷根本不应该到那里求审。“审判”在希伯来语中也意味着“统治”,是圣徒将来“与基督一同作王”的一部分(启20:4;22:5)。圣徒将来要审判世界,世界都要为圣徒所审判,“难道你们不配审判这最小的事吗?”在保罗看来,信徒之间“彼此相争的事”都是“最小的事。”

2.保罗认为自已不配称为使徒:(哥林多前书15:9-10)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称为使徒,因为我从前BP 神的教会。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 神的恩才成的,并且他所赐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众使徒格外劳苦;这原不是我,乃是 神的恩与我同在。

“使徒中最小的”指保罗原来BP过教会(徒9:1-2),使他觉得自己“不配称为使徒”。其实使徒并不分大小,所以保罗后来又说:“我一点不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以下”(林后11:5)。然而,保罗今天却成了受人尊重的使徒,他知道自已是蒙神的恩才成的,并且神所赐给保罗的恩也不是徒然的:保罗比众使徒格外劳苦;因为“这原不是我,乃是 神的恩与我同在。”神的仆人若甘心比别人“格外劳苦”侍奉,并不是因为他比别人更爱主,乃是因为“神的恩”与他同在,激励他,让他能与“神的恩”同工。

3.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希伯来书11:16,38)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 神被称为他们的 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

虽然世界BP和排斥那些信靠神的人(35b-38节),好像他们是配不上这个世界的人;但实际上,他们“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这个世界配不上他们,他们在地上寄居的生活方式证明了一个事实:信心使他们确信自己在天上有“一个更美的家乡”(16节)。

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