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光之人
作者:苏喜乐
2025-03-15  

 

经文: 约1:3-4

圣诞节到来之先的节期称为将临期,是教会年的第一个节期,既是唤醒我们提振心灵迎接基督的降生,更是提醒我们预备心灵等候基督的二次再来。将临期包含的四个主日分别代表醒悟、悔改、喜乐与盼望,提醒基督徒跟随主日的主题等候基督来临。

人为何等候基督?《约翰福音》1章3-4节宣告: “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经文昭示万物均由道而出,且因他的生命造就了人可以有光,以此强调人的生命与道的关联。《罗马书》8章19-22节说: “受造之物切望等候上帝的众子显出来。因为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上帝儿女自由的荣耀。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因罪的辖制万物都在黑暗与败坏之中,因此“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这节经文宣示天地万物对真光来临的期待,万物之灵、最高级的被造物人类,是有灵的活人,是与道有生命关联的,通过真道的光照,人才可以拥有光,因此要感恩来自太初的真光。

一、感恩光

笔者做博士论文写作调研时,受访者对 “教会礼仪空间中最打动人的图像或器物”这一话题,几乎都回应是教堂的S字J和光,踏进教会望见S字J和高处洒下的光,就有不可言喻的感动,甚至不知不觉地默默流泪,内心顿时得宁静与释放,都用“说不出自己当时为什么就流泪” 来表达自己的心灵体验。教会将S字J和光结合,或是引入天光、或使用背景灯饰、或镂空墙面引入光线,这些自然光或人工光源本身并不特别,是每个带着疲倦、忧伤、痛苦和罪污来到上帝面前的人因光的照耀,心灵受感,与太初之道有了关联。

“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创1:3)光的创造开启了整个世界,使一切被造之物不再陷于空虚混沌而成为有序。来到上主面前的人见到天光,自然得享释放与安慰。在圣经中,耶和华上帝临在会幕和圣殿,会幕和圣殿便充满他的荣光与能力,安慰了百姓、照亮了黑暗(出40:34;民14:10,16:19,20:6;利9:23;王8:11;代下 7:1-2)。基督在登山变像时,也是以光的形式彰显他的荣耀,圣经描述他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参太17:2;可9:3;路9:29),显明他神性的光辉与超越的能力。

我们把上帝的话语描述为脚前的灯、路上的光。在他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参诗36:9)。在以色列民处境最黑暗、没有指望的世代,以马内利成为他们的希望,“那坐在黑暗里的百姓看见了大光;坐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发现照着他们。”(太4:16)律法的辖制、“世俗的小学”使人囿于无助和捆绑之中,基督的道成肉身脱去了人心灵枷锁,使人的灵魂得释放。跟从耶稣,就活在光明和自由里。

无限地存有的道没有具象可以描绘,在基督教艺术表达中通常将光作为上帝形象的感性认知,是通过光对至高者表达亲近与靠赖。笔者主日到一个教会服事,在进堂礼中踏进崇拜空间的瞬间,清晨的阳光从屋顶天窗射照下来,顿感与上帝是面对面亲近,特别理解了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代表作“光之教堂”为什么称为经典,他通过混凝土的围合创造出幽暗的空间,阳光从墙体的十字形开口倾泻进来,建构出著名的“光之十字”,以简简单单的神圣、纯净震撼心灵。东正教神学也是常用光明来代表神的意念: 经由光明,世界被拯救、被教育、被启发、被改变。

二、接受光

太初之道的真光光照、安慰、激励我们,但罪性使人不相信光,进而躲避光。始祖告知撒但上帝的话“你们吃的日子必定死”的时候,撒但的回应是“你们不一定死,因为上帝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上帝能知善恶。”其口中的“不一定”就是让人不要相信上帝,更邪恶的是在人心中散布阴暗的心理,把光明的上帝描绘成害怕人超越的上帝。始祖犯罪后是上帝主动寻找他们,但罪使人回避上帝,从内心不敢去接受光。

圣经说: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约1:5)罪性的人格使我们无法整全地理解上主的心意,更会按着自己有限的认知,管中窥豹地去寻找自己以为的光,或以为自己已经在光中。

《使徒行传》11章8节彼得在约帕经历异象时说: “主啊!这是不可的。”否定了圣灵提醒他“上帝所洁净的,人不可当作俗物”的光照。保罗曾认为摩西律法就是救赎的全部,因而才拒绝基督道成肉身的真相,为抓捕基督徒大发热心,大马士革路上的光照,让他看见了真光,并接受了真光基督。拿但业未见耶稣之时,简单粗暴地认为“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但当耶稣指出他是真以色列人时,他彻底地接受了他所不认识的光,明明白白地对耶稣说: 拉比,你是神的儿子,是以色列人的王(参约1:49)。

我们信仰生活中同样会有躲避光、不信有光的幽暗时刻,为提防自己受到伤害、欺骗,于是便有意无意进入心灵的幽暗当中。撒但给人制造骄傲、仇恨、嫉妒、诱惑等谎言,但看似不经意的“沮丧”才是撒但最为得心应手的工具,因为它最容易使人的心灵在不知觉中陷入幽暗!接纳光,相信有黑暗的地方就有光,因为万物都出于真光。

我们不比诸圣先贤更智慧、更顺服,而是因着上帝真道之光主动临到了我们,且我们白白地接受了,于是也可以成为“聪明之子”,因为耶稣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 (约8:12)。

三、成为光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约1:4),我们原本无光,上帝按着自己的形像和样式造人,他对人的鼻孔吹了气,使人成为“有灵的活人”。上帝没有可以描摹的形像,这里提到的形像是上帝的本质属性,上帝希望、并且也将自己的本性赋予了被造的人,主动与人有灵性的关联。人与上帝有生命的关联,便有了从上帝的本体而来的光。正如九世纪的著名神学家厄流根纳(Johannes.Scotus Erigena,800-877年)所言:“每一被造之物都具有上帝的神圣本质,因此每一事物中都闪烁着上帝之光。如果说上帝是太阳,那么世间万物就是万盏明灯。”更何况上帝所造的人。

我们说一个人“特别阳光”,并非停留于对其外在评价,更多是描述其内心很干净、不阴暗、积极向上、以及与人为善这些美好的品格。我们把人的美好品格用真道的光对照,便能明白上帝生命的赐予不单使基督徒生命有见证,更是让不论是否认识他的人都能有机会学习明白生命对自己与对他人的美好价值。几年前,复旦大学青年女教师于娟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体会了人生种种痛苦、悲伤、不舍……写下七十余篇病床日记,剖白内心、反省自我,在生死边缘为病友、为健康者留下珍贵警示,鼓励千千万万人感恩生活、善待生命。北宋张载说: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所有人跟我都是同胞,都是兄弟姐妹;万物跟我一样,都是天地所生。

基督在人类黑暗至深的时候道成了肉身,因此基督徒在世矫淳劳困苦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应当依然在真光之中。因为尝过主恩的滋味,知道他的美善,我们才能不论何时都可以从主的话语中得到医治与坚立,如圣经教训: “……因为得着它的,就得了生命,又得了医全体的良药。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4:20-23)《太上十三经注解》里说: “上帝有厚生之德,圣人有摄生之方。”古人将生命的康健提升至心性修养的层面,明代名医张景岳有道: “欲寿,惟其乐;欲乐,莫过于善。”上帝拣选的人正是如此从内而外的积极有光,大卫“面色光红,双目清秀,容貌俊美”(撒上16:12);但以理健康“俊美”(但1:15);《雅歌》中类比佳偶的骏马、羚羊、小鹿、鸽子等活泼灵动的形象,正是一道道刺破黑暗的光。真乃“在天地,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道》)形容道的无量无形、生生不息。

将临期来了,基督徒要做的是不仅被主的爱所激励,重新警醒、悔改自己,还要成为迷茫之人的喜乐与盼望,带领软弱者在等候中不至于失望,因为我们都是一簇簇的光,这光或大或小,凝聚在一起便照亮世界。

正如将临期传统礼仪,在教会圣台或家里的台架上安置将临期花冠,上面装饰五支蜡烛,中间一支为白色大蜡烛,四周为四根蜡烛,其中三根紫色一根粉色,第一主日点一支紫色蜡烛、第二主日点两支紫色蜡烛、第三主日点亮两支紫色一支粉色蜡烛、第四主日将紫色和粉色的四支蜡烛都点亮,四个主日点的蜡烛分别代表醒悟、忏悔、喜乐和盼望,越点越多也越点越亮,如基督的真光离等候他的人越来越近,直到圣诞夜将象征圣洁基督的那根白色蜡烛也一同点亮,表明了圣洁无罪的太初之道来到了人世间,以道成肉身成就了以马内利。

因着基督的救赎,蒙召之人成了光的载体,耶稣基督教导我们要做世上的光,并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我们的好行为,将荣耀归给天上的父(参太5:14-16)。感谢三一上帝赐我们真光,我们也能在主的恩典中接受这光,让以马内利的主住在我们里面,让他的生命造就你我成为有光之人!

本文选自《陕西基督教》2024年第4期

好评:
跨代蒙福
202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