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难周讲章:杀主·膏主·卖主
作者:耶米玛
2025-04-16  

 膏主.jpg

经文:太26:1-16

受难周期间,是两个灵激烈的交战,发生了许多让人希奇的事:一是祭司长图谋杀害耶稣;二是伯大尼的村姑马利亚用香膏膏主;三是耶稣十二使徒之一的犹大出卖耶稣。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杀主·膏主·卖主》。

一、祭司长图谋杀害耶稣

1.耶稣预言受难:(马太福音26:1-2)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就对门徒说:“你们知道,过两天是逾越节,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S字J上。”

“这一切的话”指主耶稣在橄榄山上最后向门徒启示天国的进展(24:3-25:46),这也是耶稣对自已教训的结束。这里马太有意使用摩西申明完毕时的标志性句式:(申命记32:45)摩西向以色列众人说完了这一切的话,表明主耶稣在地上传道的阶段结束了,接下来天国君王要走向登上天国宝座的S字J之路。这是主耶稣在地上工作的顶峰和主要目的,祂一再预言这个神所预定时刻的到来(太16:21,17:22-23,20:18-19),这里耶稣清楚地预言自已要被钉S字J,这也是耶稣第四次预言受难。我们从耶稣能够预知未来可以认出他就是那位全知的神,他不仅预知,而且掌管着事态发展的方向。

主耶稣启示完天国的进展之后,马上就说到祂将要在逾越节被害,表明S字J乃是带进国度的必要途径。‘逾越节’是纪念神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奴役的日子,当夜他们要杀羊羔,涂血在门楣和门框上,使得头生的得免被神的使者击杀(参出12:21-23)。逾越节本来是羔羊被交和被杀,现在变成了神的羔羊耶稣被交和被钉,表明主耶稣就是“逾越节的羔羊”(林前5:7),为我们被杀献祭,要“除去世人罪孽”(约1:29)。“过两天”可能是“后天”的意思。耶稣钉S字J是在星期五,那么,这天就是星期三,因此有人认为耶稣是在周三受膏。

2.祭司长图谋杀害耶稣:(马太福音26:3-5)那时,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聚集在大祭司称为该亚法的院里。大家商议要用诡计拿住耶稣,杀他,只是说:“当节的日子不可,恐怕民间生乱。”

(马可福音 14:1-2)过两天是逾越节,又是除酵节,祭司长和文士想法子怎么用诡计捉拿耶稣,杀他。只是说:“当节的日子不可,恐怕百姓生乱。”

(路加福音22:1-2)除酵节(又名逾越节)近了。祭司长和文士想法子怎么才能杀害耶稣,是因他们惧怕百姓。

(约翰福音11:45-53)那些来看马利亚的犹太人见了耶稣所做的事,就多有信他的;但其中也有去见法利赛人的,将耶稣所做的事告诉他们。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聚集公会,说:“这人行好些神迹,我们怎么办呢?若这样由着他,人人都要信他,罗马人也要来夺我们的地土和我们的百姓。”内中有一个人,名叫该亚法,本年作大祭司,对他们说:“你们不知道什么。独不想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灭亡,就是你们的益处。”他这话不是出于自己,是因他本年作大祭司,所以预言耶稣将要替这一国死;也不但替这一国死,并要将 神四散的子民都聚集归一。从那日起,他们就商议要杀耶稣。

祭司长介于大祭司与祭司之间,是大祭司的助手,秉承大祭司的命令指挥祭司的工作,大祭司是世袭的,只有一个,祭司长则有多个。“该亚法”是主后18-36年在任的大祭司,他是曾任过大祭司的亚那的女婿(约18:13)。马太说文士和法利赛人没有参加这个会议,但马可、路加、约翰都说他们也在其中。他们聚集的商讨的目的只有一个:用诡计拿住耶稣,杀害他。但因着逾越节是犹太人一年中最大的一个节期,他们又恐怕民间生乱,影响他们的统治。“诡计”的意思是“狡诈的计策”,无论人如何设立诡计,最终是为了成就神的旨意。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在一手制造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恐怕民间生乱”表明主耶稣已经深得民心,逾越节期间分布在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犹太人都要上耶路撒冷来过节,人山人海,不易维持秩序,若杀害耶稣,必然引起民间的暴乱。但也不能等到节日之后,因为那时主耶稣很可能已经离开耶路撒冷。

3.祭司长为什么要图谋杀害耶稣?他们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宗教与权力的冲突:耶稣所传播的天国福音,不仅包含了宗教领域的新思想,而且触及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他声称自己是“犹太人的王”,这一言论直接挑战了犹太祭司长和长老们的权威与地位。作为犹太教的领袖,祭司长们认为耶稣的言论和行为会动摇他们的统治基础,因此视其为威胁。

二是嫉妒与怨恨:耶稣在传教过程中行使了诸多神迹,赢得了广大民众的信仰、支持和拥戴。这使得犹太教祭司和长老们感到嫉妒与怨恨,因为他们担心耶稣的声望会超过自己,从而动摇他们在宗教界的地位。同时,耶稣洁净圣殿影响了他们的既得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影响力和既得利益,他们决定要除掉耶稣。

三是罗马统治下的压力: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犹太教公会没有执行死刑的权利。然而,他们仍然试图通过捏造伪证和非法审判来置耶稣于死地。在将耶稣交给罗马巡抚彼拉多审判时,他们继续施加压力,要求判处耶稣死刑。这既是对耶稣的仇恨体现,也是试图在罗马统治下维护自己地位的一种手段。

四是对耶稣教义的误解与极端解读:耶稣声称自己是“神的儿子”,并传播天国的福音。然而,祭司长和长老们却将这些教义误解为叛国言论和颠覆政权的行为。他们基于错误的理解和对耶稣教义的极端解读,将耶稣定为叛国罪,并试图通过法律手段将其处决。

综上所述,祭司长之所以要除掉耶稣,是出于宗教与权力的冲突、嫉妒与怨恨、罗马统治下的压力以及对耶稣教义的误解与极端解读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耶稣的牺牲却成为了基督教信仰中的重要事件,他的教义和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信徒。

二、伯大尼马利亚膏主

1.马利亚膏主:(马太福音26:6-7)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极贵的香膏来,趁耶稣坐席的时候,浇在他的头上。

(马可福音14:3)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坐席的时候,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至贵的真哪哒香膏来,打破玉瓶,把膏浇在耶稣的头上。

(约翰福音12:1-3)逾越节前六日,耶稣来到伯大尼,就是他叫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之处。有人在那里给耶稣预备筵席;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稣坐席的人中。马利亚就拿着一斤极贵的真哪哒香膏,抹耶稣的脚,又用自己头发去擦,屋里就满了膏的香气。

马利亚膏主的具体时间,约翰说是“逾越节前六日”,从其它福音书看又可能是星期三,但无论如何,这事一定是在受难周期间发生的,马利亚因着用心听道(路10:38-42),明白了S字J的道理,也认识到耶稣是谁。同时,她也是为了报答耶稣复活她兄弟拉撒路的恩情,因此用自已多年的积蓄买了一瓶真哪哒香膏来,乘耶稣在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坐席的时候,把香膏膏在了耶稣身上:无论是头上还是脚上,一定是在耶稣的身上,为耶稣安葬之日存留。在宴席间以香膏涂抹贵宾是古代中东的习俗,不过使用如此昂贵的香膏来膏抹一个人显得太奢侈。马大曾经认信说:“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 神的儿子,就是那要临到世界的(约翰福音11:27)。”体贴耶稣心的马利亚可能也对耶稣有着清楚认识,她觉得,无论花费多少在耶稣身上也都值得,真爱,不计代价,愿意献上一切。一个真认识主的人才能完全交托:(提摩太后书1:12)为这缘故,我也受这些苦难。然而我不以为耻;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

2.门徒论断马利亚:(马太福音26:8-9)门徒看见就很不喜悦,说:“何用这样的枉费呢!这香膏可以卖许多钱,周济穷人。”

(马可福音14:4-5)有几个人心中很不喜悦,说:“何用这样枉费香膏呢?这香膏可以卖三十多两银子周济穷人。”他们就向那女人生气。

(约翰福音12:4-6)有一个门徒,就是那将要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说:“这香膏为什么不卖三十两银子周济穷人呢?”他说这话,并不是挂念穷人,乃因他是个贼,又带着钱囊,常取其中所存的。

贪财的犹大看见了,心疼得不得了,他觉得用这样昂贵香膏膏在耶稣身上是一种浪费,因此首先说话了:“这香膏为什么不卖三十两银子周济穷人呢?”听犹大是何等的遵守律法(申15:11),挂念穷人,但约翰告诉我们:“他说这话,并不是挂念穷人,乃因他是个贼,又带着钱囊,常取其中所存的。”因此,我们不要光听一个人说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在犹大的带动下,其他门徒也跟着犹大向马利亚生气,论断她是在“枉费”香膏了,何不卖许多钱去周济穷人呢?

不是你做在神的心意上或做好事就会得到人人的称赞,不要忘记,论断马利亚的可是跟随耶稣三年之久的门徒,按说,他们都是最虔诚的基督徒。

3.耶稣称赞马利亚:(马太福音26:10-13)耶稣看出他们的意思,就说:“为什么难为这女人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她将这香膏浇在我身上是为我安葬做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作个纪念。”

(马可福音14:6-9)耶稣说:“由她吧!为什么难为她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要向他们行善随时都可以;只是你们不常有我。她所做的,是尽她所能的;她是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预先浇在我身上。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做的,以为记念。”

(约翰福音12:7-8)耶稣说:“由她吧!她是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

马利亚只是做自已当做的事,不在意他人说什么,面对门徒的非议,马利亚没有为自已辩解,但耶稣知道门徒的意思,因此责备门徒不要难为马利亚,耶稣称赞马利亚在他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要向他们行善随时都可以;只是你们不常有我。”耶稣马上(后天)就要为全人类上S字J了。“她是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预先浇在我身上,”古时犹太人殡葬的规矩,是用香膏膏死人的身体,并用细麻布加上香料裹起来(参约19:38-42)。“真哪哒”既可以用来膏抹尊贵的客人,也可以给死者膏身。伯大尼的马利亚在主上S字J之前,抓住机会膏了主;法利赛人尼哥底母在耶稣安葬时,带了没药和沉香约有一百斤前来,以一个王的规格安葬耶稣。抹大拉的马利亚在安葬之后想要去膏主,却没得机会(可16:1),显然都没有马利亚抓住的机会好。亲爱的家人,一定要抓住时间爱主。

三十两银子对一个村姑来说不是一笔小数字,马利亚已经尽上她的所能,她奉献的不仅是香膏,而是她的全人。因此耶稣教训门徒“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做的,以为记念。”马利亚膏主的事迹与福音共长久。

任凭人人都说你不好,但只要耶稣说你好,就够了。反之,即使人人都说你好,但耶稣说你不好,就完了。

三、叛徒犹大卖主

犹大以为自已说周济穷人会得到耶稣的称赞,耶稣反而称赞了“枉费”香膏的马利亚,使犹大下不了台。因此一条毒计上心头,他要出卖耶稣,把他交在仇敌手里。

1.犹大去见祭司长:(马太福音26:14-15)当下,十二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去见祭司长,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

(马可福音14:10-11)十二门徒之中,有一个加略人犹大去见祭司长,要把耶稣交给他们。他们听见就欢喜,又应许给他银子;他就寻思如何得便把耶稣交给他们。

(路加福音22:3-6)这时,撒但入了那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心;他本是十二门徒里的一个。他去和祭司长并守殿官商量,怎么可以把耶稣交给他们。他们欢喜,就约定给他银子。

“当下”是马利亚膏抹主的时候,犹大却主动见祭司长,与他们商量若把耶稣交给他们,他们愿意给犹大多少钱。祭司长等正在两难之境,犹大竟然主动出来卖主请赏,使他们的难题迎刃而解,因此他们一拍即合。这恰是神的计划,因为神的羔羊必须在逾越节被杀。他们知道犹大是贪财的,就给了他三十块钱。“三十块钱”原文是“三十块阿居利”,指犹太银子30舍客勒,折合120得拿利乌,相当于普通人120天的工资。马利亚因为爱主,用300天工资买的香膏来膏主;犹大因为爱钱,以120天工资的价格出卖了主,其实是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太27:3-5;徒1:18)。主耶稣在犹大和祭司长的眼中,不过如同一个“三十舍客勒”的卑贱奴隶(出21:32),那被弃牧者的“工价”也是这个数额(亚11:12)。圣经并没有明说犹大卖主的动机,但路加告诉我们是“撒但入了那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心”;约翰则告诉我们犹大是个贪财的人(约12:6)。千百年来,人们为耶稣争论不休,有人愿意为他舍命,有人想利用他赚钱。

2.犹大找机会把耶稣交给他们:(马太福音26:16)从那时候,他就找机会要把耶稣交给他们。

(路加福音22:6)他应允了,就找机会,要趁众人不在跟前的时候把耶稣交给他们。

就在马利亚抓住机会奉献(膏主、爱主)的时候,犹大却要找机会出卖耶稣。爱主的人总会抓住机会奉献,不爱主的人总是在找机会出卖他。当时,耶稣作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他每到一处,总是有极多的人跟随他(太20:29;路5:15;7:11;14:25),因此给犹大出卖耶稣带来很大的不便。犹大必须找机会,趁众人不在跟前的时候才方便把耶稣交给他们。

3.犹大领人捉拿耶稣:(马太福音26:47-56)说话之间,那十二个门徒里的犹大来了,并有许多人带着刀棒,从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那里与他同来。那卖耶稣的给了他们一个暗号,说:“我与谁亲嘴,谁就是他。你们可以拿住他。”犹大随即到耶稣跟前,说:“请拉比安”,就与他亲嘴。耶稣对他说:“朋友,你来要做的事,就做吧。”于是那些人上前,下手拿住耶稣。有跟随耶稣的一个人伸手拔出刀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个耳朵。耶稣对他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若是这样,经上所说,事情必须如此的话怎么应验呢?”当时,耶稣对众人说:“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吗?我天天坐在殿里教训人,你们并没有拿我。但这一切的事成就了,为要应验先知书上的话。”当下,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

(马可福音14:43-49)说话之间,忽然那十二个门徒里的犹大来了,并有许多人带着刀棒,从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那里与他同来。卖耶稣的人曾给他们一个暗号,说:“我与谁亲嘴,谁就是他。你们把他拿住,牢牢靠靠地带去。”犹大来了,随即到耶稣跟前,说:“拉比”,便与他亲嘴。他们就下手拿住他。旁边站着的人,有一个拔出刀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个耳朵。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吗?我天天教训人,同你们在殿里,你们并没有拿我。但这事成就,为要应验经上的话。”

(路加福音22:47-53)说话之间,来了许多人。那十二个门徒里名叫犹大的,走在前头,就近耶稣,要与他亲嘴。耶稣对他说:“犹大!你用亲嘴的暗号卖人子吗?”左右的人见光景不好,就说:“主啊!我们拿刀砍可以不可以?”内中有一个人把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右耳。耶稣说:“到了这个地步,由他们吧!”就摸那人的耳朵,把他治好了。耶稣对那些来拿他的祭司长和守殿官并长老说:“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吗?我天天同你们在殿里,你们不下手拿我。现在却是你们的时候,黑暗掌权了。”

(约翰福音18:1-11)耶稣说了这话,就同门徒出去,过了汲沦溪。在那里有一个园子,他和门徒进去了。卖耶稣的犹大也知道那地方,因为耶稣和门徒屡次上那里去聚集。犹大领了一队兵,和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拿着灯笼、火把、兵器,就来到园里。耶稣知道将要临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来对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说:“我就是!”卖他的犹大也同他们站在那里。耶稣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他又问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这要应验耶稣从前的话,说:“你所赐给我的人,我没有失落一个。”西门·彼得带着一把刀,就拔出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仆人名叫马勒古。耶稣就对彼得说:“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

四福音书中都记载了在那个最黑暗的夜间,黑暗掌权了。当耶稣带着十一个门徒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犹大领了一队兵(圣殿的犹太警卫)和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拿着灯笼、火把、兵器,就来到客西马尼园里捉拿耶稣。这是位于耶路撒冷城东1.2公里的一个橄榄园,在汲沦溪的另一边,是主耶稣和门徒们常去之处,所以犹大可以在那里很方便地找到他们。知识不仅能够叫人自高自大(哥林多前书8:1),当人的“三观”扭曲时,也会成为人犯罪的帮凶。犹大的知识,恰恰成为他犯罪的工具。犹大用人间最亲密的举动亲嘴作为指认耶稣的暗号。他们就下手拿住他,爱主的彼得想保护耶稣,拿刀砍下大祭司的仆人马勒古的右耳,但耶稣医治了他,就正是爱仇敌的表现。

“营”是罗马的军事用语,当时罗马军队一营士兵的人数从三千到六千不等。“十二营天使”表示很多天使,也可能用来与十二个门徒作对比。主耶稣并不是走投无路,被动被捕,他的被捕是出于自愿,为要成就父神的旨意,成就救赎的大功。

4.犹大吊死:(马太福音27:1-10)到了早晨,众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大家商议要治死耶稣,就把他捆绑,解去交给巡抚彼拉多。这时候,卖耶稣的犹大看见耶稣已经定了罪,就后悔,把那三十块钱拿回来给祭司长和长老,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他们说:“那与我们有什么相干?你自己承当吧!”犹大就把那银钱丢在殿里,出去吊死了。祭司长拾起银钱来,说:“这是血价,不可放在库里。”他们商议,就用那银钱买了窑户的一块田,为要埋葬外乡人。所以那块田直到今日还叫做“血田”。这就应了先知耶利米的话,说:“他们用那三十块钱,就是被估定之人的价钱,是以色列人中所估定的,买了窑户的一块田;这是照着主所吩咐我的。”

公会不能在晚上举行合法的会议,所以在早晨特地聚集开会,以正式定主耶稣死罪。当时犹太人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公会被赋予有限的自治权力,除了对擅闯圣殿内院的外邦人之外,公会并无执行死刑的权柄(约18:31),所以必须将主耶稣解交给罗马巡抚彼拉多,让他按罗马帝国的法律定罪并处以死刑。

看来,犹大并非想让耶稣惨死,当他看到耶稣定了死罪时,就绝望的“后悔”,彼得是悔改的“痛哭”(太26:75),结局不同,但都应验了主耶稣的预言(26:24,34)。犹大不是去找耶稣认罪悔改,而是把那卖主所得的三十块钱拿回来给祭司长和长老,向他们承认自已的罪“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但这些冷血的宗教领袖们说:“那与我们有什么相干?你自己承当吧!”犹大受不了良心的谴责,就把那银钱丢在殿里,出去吊死了,应验了先知的话(亚11:13)。可怜,犹大出卖耶稣,不仅没有得到一分钱,反而断送了自已的性命,失去了尊贵的使徒职分,由马提亚来代替(徒1:15-26)。

“血价”就是出卖主耶稣的价格,是流“无辜之人的血”的代价。“库里”指圣殿里存放供献给神的财物处所,祭司长心里明白这种钱不能讨神的喜欢。如何处理这三十块钱,就成了烫手山芋。他们商议了,就用那银钱买了窑户的一块田,为要埋葬外乡人。9-10节引自(亚11:13),可能马太是用撒迦利亚书的话来解释先知耶利米行动的属灵意义。神的百姓以色列人原在神的手中如同泥在窑匠的手中一样(耶18:6),但因他们顽梗作恶,神要激动他们的仇敌巴比伦人来灭掉他们,正如人打碎窑匠的瓦器,以致无处葬埋尸首(耶19:11)。

总结:以祭司长为代表的宗教徒是要用诡计拿住耶稣杀他,等待他们的将是神公义的审判。爱主的马利亚是抓住机会把珍贵的香膏膏在耶稣身上,为他安葬作预备,得到了耶稣的称赞,而叛徒犹大却因着贪财,以三十块钱的价格出卖了耶稣,不想出卖的是自已的灵魂,不仅没的得到一分钱,还赔上了自已的性命,失去了使徒的职分。马利亚膏主的美事代代相传,犹大卖主的丑事遗臭万年,成为后人的榜样与鉴戒。

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