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碎生命中的惯性
作者:佚 名
2025-03-17  

 

经文:约5:1-9

“习惯”往往是经过一些时日形成,若是经过38年养成的习惯,是很难改变,也成为自然了。在耶路撒冷城有一个池子,叫毕士大,在池子边,一个瘫痪38年的男子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等待池水搅动,希望在池子水动时刻,进到水里,病得到痊愈。这个动作他重复了N次,直到遇见耶稣的那天,他的人生惯性被彻底打破。这个震撼性的医治事件,不仅揭示了信仰的本质,更照见了现代人最隐秘的精神瘫痪。

一、习得性无助:现代人的精神瘫痪

当耶稣问“你要痊愈吗?”瘫痪者却回答“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38年的等待早已让他形成“被动型人格”,将人生希望寄托在池水奇迹和他人善心上。这种心理机制在当代社会愈演愈烈:职场人习惯性抱怨晋升机制,家长焦虑学区房政策,信者机械式参加礼拜等等,我们都在各自的“池边”形成了等待拯救的惯性。

心理学中的“习得性无助”理论精准描述这种状态:长期经历不可控的负面事件后,人会产生认知扭曲,即使环境改变也不再尝试改变。就像那个瘫子,我们的大脑早已形成“没有人会帮助我”的神经回路。

二、颠覆性的医治:恩典的主动介入

耶稣的医治方式充满革命性:不借助池水奇迹,不要求信心告白,甚至不等病人主动祈求。这彻底颠覆了当时的宗教交易逻辑——“你奉献,我赐福”的功利主义信仰。现代人常把信仰简化为“属灵投资”,读经为了心灵鸡汤,祷告为了现实利益,这种功利心态恰是另一种形式的瘫痪。

“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这道命令蕴含双重释放:不仅要脱离身体束缚,更要打破心理依赖。褥子是38年病人身份的证明,放下它意味着告别受害者心态。正如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所说:“人最终极的自由,是在既定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

三、安息日之争:突破体制化信仰

犹太领袖的愤怒暴露了宗教体制化的危机:他们把安息之日守则变成心灵的牢笼。今天教会同样面临体制化陷阱:礼拜沦为程序,侍奉变成表演,神学争论替代了生命改变。真正的安息不是外在规条的遵守,而是进入耶稣里的自由。

耶稣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这宣告了信仰的本质是动态的关系而非静态的教条。就像《返璞归真》中所说:“基督教不是我们尝试的一套理论,而是我们撞见的一个事实。”

在这个充满“精神瘫子”的时代,耶稣的呼唤依然清晰:“你要起来行走吗?”这道呼唤要求我们放下心理的褥子——那些合理化软弱的借口,那些自我设限的思维定式。真正的医治始于一个决定:不再做人生剧场的旁观者,而是让恩典改写我们的人生剧本。当我们在晨祷中睁开双眼,每个清晨都可以是毕士大池边的那个下午——打破38年惯性的神圣时刻。

 
好评:
跨代蒙福
2025-03-13